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齐雪a ;王伟a ;李亚男a ;王苏a ;高文蔚b ;赵博a
    . 2024, 19(zwsf): 1-1.
    乳酸化修饰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作用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上的翻译后修饰类型。自2019年首次在核心 组蛋白上发现乳酸化修饰位点以来,众多研究者已将目光聚焦于乳酸化修饰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并 积极探索通过调控乳酸化修饰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预后的方法。本文综述了乳酸化修饰与多种神 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之间的关联及调控机制,拟通过 深入了解乳酸化修饰在不同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综述
    余琦; ;尚芙蓉 ;高运苓 ;张自艳
    . 2024, 19(8): 475-477.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并引起日间功能受损。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 20%~78%,会增加卒中后患者致残率、卒中复发率甚至死亡的风险。本综述针对卒中后患者的睡眠障的 主要临床类型、影响要素、分析工具、干预方案等方面对卒中后患者普遍出现的睡眠问题进行分析,为患者 睡眠障碍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苗晨欣 ;李晓宁
    . 2024, 19(8): 466-469.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全球大约有超过4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的早期预测和 有效的治疗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非编码RNA,参与 抑郁症发病相关的多种机制,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miRNA在多种抑郁类型中 作为早期诊断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揭示了miRNA在抑郁症中的潜在临床意义,并提出对于目前研 究现状的思考,以期为抗抑郁治疗提供参考。
  • 综述
    苗晨欣 ;李晓宁
    . 2024, 19(zwsf): 466-469.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全球大约有超过4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的早期预测和 有效的治疗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非编码RNA,参与 抑郁症发病相关的多种机制,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miRNA在多种抑郁类型中 作为早期诊断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揭示了miRNA在抑郁症中的潜在临床意义,并提出对于目前研 究现状的思考,以期为抗抑郁治疗提供参考。
  • 综述
    秦欢 ;支金草 ;郭孝静 ;王淑瑾 ;张博 ;裴飞 ;王艳
    . 2024, 19(8): 483-487.
    周围神经系统是覆盖全身的神经网络,但也因其分布广泛而更易受到损伤,随着周围神经损伤发病 率的逐年增高,神经损伤后再生与修复已成为各类神经科学的研究重点。周围神经的再生机制与多种细 胞种群有关,特别是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和巨噬细胞,它们是周围神经内包含最重要的两类细 胞,参与周围神经生长、修复、重建的各个过程,并从炎症反应、细胞碎片清除、营养支持、轴突再生等方面 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本文分别从SCs和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二者的交互作用 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 综述
    严泳雯a ;汪裕b ;薛峥b ;毛志娟a ;闵喆a ;熊永洁a
    . 2024, 19(8): 488-492.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异质性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少量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治 困难。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是新兴的光学影像学技术,可间接反映大脑代谢活动的变化。目前帕金森病 患者在大多数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运动任务研究中表现出额叶的激活增强,体现了额叶在帕金森 病中的代偿作用。近年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范围逐渐拓展至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和脑连接分析领 域,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现在就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临床症 状、治疗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对未来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帮助。
  • 综述
    熊紫怡 ;刘伟 ;门伟业 ;张鸿宇 ;宋文君 ;英振昊
    . 2024, 19(zwsf): 1-1.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伴随着神经元病变,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对神经元的生长与存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其改善运动功能障碍,而越来越多的证据 指出BDNF在认知功能方面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观察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未能深 入的探讨改变背后的机制。本文对BDNF亚型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学习记忆能力、突触结构可 塑性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剖析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提供 参考。
  • 综述
    王薇 ;聂昭雯 ;刘忠纯;
    . 2024, 19(8): 1-1.
    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也是抑郁症治疗中的难点,是抑郁症患者出现病程长、生活质量 大幅下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当前国内外对抑郁症快感缺失表型的研究为探索其 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但仍未建立一个完整可靠的病因网络,这使得研发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案 受到局限。因此,探索抑郁症快感缺失表型的病因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既往有关抑郁症快 感缺失的文献进行总结,从社会心理因素、生理生化因素、脑影像及神经环路与基因遗传等方面介绍抑郁 症快感缺失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
    张一博; ;孙新刚
    . 2024, 19(8): 478-48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系统的急危重症,常有不良预后。临床研究 发现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广泛存在于SAH患者中,可能是造成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临床 前研究在了解EBI的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小胶质细胞是参与EBI的主要细胞成分。EBI中的神经炎症主 要由M1型小胶质细胞驱动,参与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元死亡;此外,M2表型小胶质细胞表现出减轻脑水 肿和改善神经功损伤的功能。因此,阐明SAH后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及参与EBI的途径对干预SAH神经炎 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 综述
    秦汉 ;孛学平 ;田千慧 ;许世维 ;朱咏梅;
    . 2024, 19(10): 584-588.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是近年来新兴的康复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BCI监测患者大脑发出的运动意图并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然 后驱动FES设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电刺激,从而帮助患者实现预期的运动。相对于传统的康复技术,它可 以更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本文就BCI-FES技术、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康复中的 应用现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及BCI-FES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 论著
    朱勇;李波
    . 2024, 19(8): 441-445.
    目的:构建m6A相关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预后模型,识别受m6A调控的潜在预后生物 标志物。方法:从 TCGA 和 GEO 中分别收集了 GBM 的表达、临床表型和生存数据,m6A2Target 中获取 m6A调控因子。获得m6A调控因子与TCGA-GBM基因交集。根据TCGA-GBM表达,计算正常-癌症间差 异的基因。基于差异的m6A调控因子进行一致性聚类,识别亚型,构建亚型间差异的预后相关基因模型,并 进行验证。结果:从m6A2Target中获取了21个m6A调控因子,与TCGA-GBM包含的基因交集有19个。 其中6个m6A调控因子在GBM显著上调。基于差异的m6A调控因子的表达进行一致性聚类,得到cluster1/2共2个亚型。且cluster2亚型中患者的免疫评分以及基质评分均显著高于cluster1,但cluster1的整体 肿瘤纯度显著高于cluster2。生存分析发现,cluster2生存预后更差。cluster1和cluster2之间显著差异表达 的基因共6591个,单因素cox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到171个显著预后相关基因。LASSO-cox回归构 建预后风险模型显示在训练集(TCGA-GBM)及测试集(GSE121720)中均具有较好的模型效能。结论:多 个m6A因子在GBM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且基于m6A分型的2组患者存在预后不同,并基于m6A的组间 差异构建了预后模型可指导患者的5年生存率。
  • 综述
    周婷a ;杨超a ;胡云b ;龚雪琴c
    . 2024, 19(9): 531-535.
    癫痫是一种因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受其影响。近年来, 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固有的免疫细胞——在癫痫病理学中的角色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综述基 于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小胶质细胞的炎性极化及其在癫痫中的双重作用,包括M1型小胶质细胞的促炎 损伤作用和M2型小胶质细胞的抗炎保护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小胶质细胞极化与细胞焦亡、自噬、线粒体 功能障碍及细胞铁死亡等其他细胞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小胶质细胞不同细胞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及 其与其他脑细胞间复杂的关联在癫痫病理机制中的确切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明确。通过概述小胶质细胞 极化在癫痫病理学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探讨了其在治疗上的潜在价值和面临的挑战,为将来的研究方 向提供了思路。
  • 综述
    孙逸康 ;苏芃 ;王兴仪 ;梁景岩; ;熊天庆;
    . 2024, 19(12): 1-1.
    Ras相关的C3 肉毒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是Rho GTPase家族 的重要成员。在生理病理情况下,Rac1与神经元可塑性、凋亡、活性氧产生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越来越 多的研究表明,Rac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Rac1调控神经元突触形态和神经元结 构可塑性的生理作用,以及Rac1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疾病的病理作用进行综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 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孙逸康 ;苏芃 ;王兴仪 ;梁景岩; ;熊天庆;
    . 2024, 19(zwsf): 1-1.
    Ras相关的C3 肉毒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是Rho GTPase家族 的重要成员。在生理病理情况下,Rac1与神经元可塑性、凋亡、活性氧产生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越来越 多的研究表明,Rac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Rac1调控神经元突触形态和神经元结 构可塑性的生理作用,以及Rac1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疾病的病理作用进行综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 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临床研究
    马莉;吴凡;方传勤
    . 2024, 19(8): 493-49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并分析 其中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SII)的作用。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至2023 年6月共228例发病4.5 h内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的所有基线资料。根据是否 出现END分为END组43例和非END组185例。对2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数据分析,筛选出与END 有关的危险因素将其引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进一步分析;所得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评估其对ACI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患者在年龄、溶栓前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SII、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高于非EDN组患者(均P<0.05)。END组患者的心房颤动病史、服用抗血小板 聚集药物史、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均低于非EDN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溶栓前NIHSS评分、SII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 示,溶栓前 NHISS 评分预测 ACI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 END 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722(95%CI: 0.633~0.81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8%和72.4%,最佳截断值为9.5。SII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 生 END 的 AUC 为 0.717(95%CI:0.617~0.8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55.8%和 84.3%,最佳截断值为 627.12×109 /L。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SII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可在 一定程度上预测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END发生。
  • 论著
    李奕欣 ;周麟 ;肖玲; ;王惠玲; ;王高华;
    . 2024, 19(zwsf): 435-440.
    目的:探究孕期运动对青春期雄性后代小鼠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母鼠 怀孕第2天开始受人为控制进行跑轮运动(1 h/d),一直到生产日结束。分娩后每周评估母鼠的母性行为。 青春期雄性后代(产后4周)接受为期2周,每天3小时的慢性束缚应激后进行行为学测试,取海马组织检测 神经炎症和神经凋亡水平。结果:来自孕期运动增加母鼠母性行为,同时减少青春期后代雄鼠慢性应激后 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并抑制海马中的细胞凋亡和NLRP3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结论:母鼠在怀孕期间进行 跑轮运动后,哺乳期间对后代的母性行为增加,减少了青春期雄性后代慢性应激后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其 机制可能与抑制了海马神经元凋亡以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有关。
  • 论著
    李奕欣 ;周麟 ;肖玲; ;王惠玲; ;王高华;
    . 2024, 19(8): 435-440.
    目的:探究孕期运动对青春期雄性后代小鼠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母鼠 怀孕第2天开始受人为控制进行跑轮运动(1 h/d),一直到生产日结束。分娩后每周评估母鼠的母性行为。 青春期雄性后代(产后4周)接受为期2周,每天3小时的慢性束缚应激后进行行为学测试,取海马组织检测 神经炎症和神经凋亡水平。结果:来自孕期运动增加母鼠母性行为,同时减少青春期后代雄鼠慢性应激后 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并抑制海马中的细胞凋亡和NLRP3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结论:母鼠在怀孕期间进行 跑轮运动后,哺乳期间对后代的母性行为增加,减少了青春期雄性后代慢性应激后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其 机制可能与抑制了海马神经元凋亡以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有关。
  • 论著
    汤艳辉 ;李思琪 ;黄丽丹 ;宋文沁 ;付湘云
    . 2024, 19(8): 452-456.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与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麻醉恢复室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 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麻醉恢复室发生急性躁动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86例,随机分 入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分别静脉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 mg/kg)或右 美托咪定(0.4 μg/kg),若患者未入睡,再重复给予上述剂量至患者入睡;之后持续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20 mg/h)或右美托咪定(80 μg/h)30 min。收集治疗期间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数字疼痛强度量 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分、里士满焦虑量表(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分级、4AT 评分、用药次数、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对患者进行4AT测试、评估不良事件,记录住院 时间数据。结果:最终158例完成研究,R组和D组各79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 组用药次数低于 D 组(P<0.05),入睡快于 D 组(P<0.05),苏醒时间与 D 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入睡(T2)及持续泵注 10 min(T3)时,D 组 MBP 高于 R 组,HR 低于 R 组(P<0.05),持续泵注 20 min(T4)时,D组HR低于R组(P<0.05)。D组与R组谵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 D 组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高于 R 组,高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 R 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 R 组(均 P< 0.05)。2组的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速、头晕、恶心、呕吐、导管相关膀胱刺激症、寒颤及谵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EA发生后药物治疗前,2组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甲苯 磺酸瑞马唑仑或右美托咪定治疗后,谵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和右美托 咪定均对麻醉恢复室发生的EA有较好的疗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起效更快、对循环的抑制更轻。
  • 综述
    刘天昊; ;唐芷晴; ;王荣荣 ;张皓;;
    . 2024, 19(10): 1-1.
    脑卒中幸存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独立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恢复 上肢运动功能是重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 于脑卒中康复。本文对TMS作用机制及不同模式TMS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已经有较多证据支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而θ节律爆发式磁刺激 (TBS)及成对关联刺激(PAS)的研究较少,机制尚未明确且疗效争议较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TMS治疗脑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靶点及最佳治疗参数,为脑卒中患者制定个性化的TMS治疗方案。
  • 综述
    王犇 ;高德瑜 ;王余
    . 2024, 19(11): 660-664.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导致卒中和痴呆的常见因素。先进的磁共振成像 技术能对CSVD的损伤程度进行更敏感的评价,从而监控疾病进展、为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信 息。本综述首先总结了最新的结构磁共振成像在CSVD的应用,包括弥散磁共振技术及定量磁共振技术。 随后介绍了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估CSVD患者脑血管功能、脑小动脉本身异常方面的应用。
  • 综述
    周正荣 ;王红 ;周佳佳 ;戴丽 ;陈志才 ;张月
    . 2024, 19(10): 605-609.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以社会交往、沟通困难、行为模式受限或重复为主要表现的心理发育障碍,其 病因与脑网络的异常模式有关。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激活,重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 者的脑网络,从而改善行为症状。本文总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经颅 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2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患者行为、认知、言语的 影响,评价了非侵入性脑刺激的临床应用前景。
  • 论著
    王俊杰;贾丹丹;桂英;李丽娟;李其富;马琳
    . 2024, 19(8): 446-451.
    目的: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的灰质体积和皮质厚度差异,分析其与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为 临床诊断 aMCI 及早期 AD 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 aMCI 患者 23 例、AD 患者 22 例及正常对照 (Healthy control,HC)组 23 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脑结构 MRI 扫描,使用 CAT12 的 Segment 功能对 3D-T1MRI图像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和表面形态学测量,获得所有受试者特定脑区的灰质体积及皮质 厚度。并运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分析3组间主要结构灰质体积、皮质厚度的差异,从差 异脑区中提取感兴趣区,并探究其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方在多个脑区存在差异(FWE校 正,P<0.05),差异脑区体积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有明显相 关性(P<0.05);且不同脑区体积与认知域的相关性大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aMCI及AD患者脑 灰质体积及脑皮质存在不均匀分布的减小。左侧海马、嗅皮质、脑岛的提前萎缩可能是影响AD患者早期 认知功能的原因。
  • 论著
    廖清睿; ;程凯倩; ;刘培欣; ;梅靖宇; ;朱钊 ;黄淑玉 ;吴敏
    . 2024, 19(8): 457-461.
    目的:探讨维生素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 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并发DPN将其分为2组:单 纯2型糖尿病124例纳入对照组,2型糖尿病合并DPN 132例纳入观察组。测量患者血压、身高、体质量等; 检测患者血常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等生化指标,并计算 PLR;比较2组PLR、25(OH)D及其他指标之间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DPN发生的独立 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PLR与血清25(OH)D及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年龄、糖 尿病病程、收缩压、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PLR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淋巴细胞计数、血清25(OH)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PLR、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LDL-C 为 2 型糖尿病患者 DPN 发生的危险因素,25 (OH)D 为 2 型糖尿病患者 DPN 的保护因素(P<0.05);当血清 25(OH)D<31.72 ng/mL 时,可以有效提示 DPN的发生风险(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L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空腹血 糖、HbA1c、LDL-C、TG 呈正相关(P<0.05);与 HDL-C、血清 25(OH)D 呈负相关(P<0.05)。结论:PLR 为 DPN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维生素D为DPN的保护性因素,且PLR与维生素D水平负相关。
  • 综述
    曹敏 ;董梁a ;袁慧a ;孙保亮b
    . 2024, 19(zwsf):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卒中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指因卒中引起 的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至痴呆程度的各种综合征。科学研究表明,PSCI是可逆的,通过检测患者PSCI相关 生物标志物可早期预测及发现PSCI并进行干预,文章中总结了近年来对PSCI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综述
    陈金雨a ;张肖南b ;武志芳b ;郝新忠b ;申佳妮a ;李阳a
    . 2024, 19(11): 669-67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已成为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的第四大死因,PET/CT在AD 的临床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倡议(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中的PET/CT联合数字技术为跟踪患者认知变化轨迹、提升临床诊断精度提 供重要的科学支撑。本文重点综述了近3年ADNI中的PET/CT在探索AD病理进展模式及早期诊断的研 究进展。
  • 论著
    周珊珊;汤继芹;杨媛媛;冯露叶
    . 2024, 19(9): 505-510.
    目的:评价音乐疗法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中英文电子数据库中有关音乐 疗法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涉及1 2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oCA(2019年前发表组)合并效应量结果 MD=2.91,95%CI 2.57~3.25,P<0.00001、MoCA[2019年后(含2019年)发表组]合并效应量结果MD=4.62, 95%CI 4.23~5.02,P<0.00001、MMSE[MD=4.49,95%CI 为(0.81~8.18),P<0.00001];Stroop 色词测验 [MD=5.17,95% CI 2.99~7.35,P<0.00001]、HAMA[MD=- 4.55,95% CI - 5.16~- 3.93,P<0.00001]、 HAMD[MD=-6.02,95%CI -6.84~-5.20),P<0.00001]。结论:音乐疗法能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 情绪。
  • 论著
    柴泽锟 ;阿如娜 ;马锐 ;朱静欣 ;董雨然 ;王乐
    . 2024, 19(9): 518-523.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评估失眠与神经系统疾病 及耳鸣发生风险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利用IEU OpenGWASproject网站获取失眠、神经系统疾病及 耳鸣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筛选与失眠密切相关且独立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 变量(IVs),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SNPs作为结局。其中失眠数据包含462 341例样本,神经系统疾病数据 包含148 552例样本,耳鸣数据包含117 882例样本,从中选取42个与失眠密切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 分别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加权中位数(Weighted median,WME)和MR-Egger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同时采用Egger intercept检测水平多效性,留一法(Leave-one-out)进行敏感 性分析,保证结果稳健性。结果:失眠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IVW:OR=2.032,95%CI 1.567~2.636,P=9.011×10-8 );Egger intercept 的值和 0 没有统计学差异(P=0.803),表明没有水平多效性; Leave-one-out法显示结果稳定,未检测到对结果影响大的SNP;全部F值大于10,提示不存在弱IVs偏倚。 失眠与耳鸣发生之间呈正相关(IVW:OR=1.056,95%CI 1.009~1.104,P=0.019);Egger intercept的值和0没 有统计学差异(P=0.985),表明没有水平多效性;Leave-one-out法显示结果稳定,未检测到对结果影响大的 SNP;全部F值大于10,提示不存在弱IVs偏倚。结论:失眠与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失眠与耳鸣发生之间也存在正向因果关系。
  • 综述
    王紫薇;张函;夏叶;史珂;冯捷;杨渊
    . 2024, 19(12): 774-778.
    焦虑障碍是一种高患病率、易复发的慢性精神疾病。正念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新兴方式,在焦 虑障碍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正念疗法的主要起源、发展及其在焦虑障碍治疗中的 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正念疗法在缓解患者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 一定疗效,其疗效不劣于一线治疗药物或认知行为疗法。但正念疗法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最佳治 疗方案有待优化,对不同亚型焦虑障碍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未来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探讨正 念疗法在焦虑障碍中的应用,揭示其作用机制,完善治疗方案,最终促进其在临床中规范化推广应用。
  • 论著
    张博宇; ;程夏龙; ;陈龙; ;刘卉; ;朱春燕; ;靳胜春;
    . 2024, 19(zwsf): 559-563.
    目的:探究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尝试行为、自杀意念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 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229例。依据现病史,将近1 月内有自杀意念及行为者578例纳入自杀尝试组(尝试组),近1月内有自杀意念而无行为者306例纳入自 杀意念组(意念组),近1月内无自杀行为及意念者345例纳入无自杀行为意念组(对照组)。分析3组基线 资料、甲状腺激素水平,尝试组、意念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尝试组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意念组(均P<0.01),尝试组的认知障碍 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血清T3、FT3、FT4水平,尝试组<意念组<对照组(均P<0.05),尝 试组血清 T3、FT3、FT4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意念组血清 FT3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尝试组和意念组血清FT4水平与HAMD量表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呈正相关(P< 0.05);尝试组 T3、FT3 水平也与 HAMD 量表总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FT3 水平和 HAMD中认知障碍因子是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FT3水平和HAMD中绝望 感因子是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有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与 无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血清 T3、FT3、FT4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杀尝试组、自杀意念组血清 FT4水平与HAMD、HAMA量表总分呈正相关;抑郁症患者中,血清FT3水平是出现自杀尝试及意念的生 物学独立危险因素,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因子是出现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绝望感因子是出现自 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张博宇; ;程夏龙; ;陈龙; ;刘卉; ;朱春燕; ;靳胜春;
    . 2024, 19(10): 559-563.
    目的:探究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尝试行为、自杀意念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 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229例。依据现病史,将近1 月内有自杀意念及行为者578例纳入自杀尝试组(尝试组),近1月内有自杀意念而无行为者306例纳入自 杀意念组(意念组),近1月内无自杀行为及意念者345例纳入无自杀行为意念组(对照组)。分析3组基线 资料、甲状腺激素水平,尝试组、意念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尝试组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意念组(均P<0.01),尝试组的认知障碍 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血清T3、FT3、FT4水平,尝试组<意念组<对照组(均P<0.05),尝 试组血清 T3、FT3、FT4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意念组血清 FT3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尝试组和意念组血清FT4水平与HAMD量表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呈正相关(P< 0.05);尝试组 T3、FT3 水平也与 HAMD 量表总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FT3 水平和 HAMD中认知障碍因子是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FT3水平和HAMD中绝望 感因子是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有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与 无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血清 T3、FT3、FT4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杀尝试组、自杀意念组血清 FT4水平与HAMD、HAMA量表总分呈正相关;抑郁症患者中,血清FT3水平是出现自杀尝试及意念的生 物学独立危险因素,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因子是出现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绝望感因子是出现自 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综述
    史婷方a ;温晓妮b
    . 2024, 19(10): 610-614.
    近年来,以运动相关脑区为靶点的无创脑刺激提高运动学习记忆表现的研究日渐增多。经颅交流电 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的、非入侵性脑刺激技术之一,通过外在交流电夹带脑神经元引起脑振荡活动以 调节神经元通信信号而广受关注。本文将tACS在不同人群运动学习记忆及运动表现方面的研究予以综 述,旨在为提升健康人群、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学习记忆及改善运动表现提供新策略。
  • 综述
    金晓庆 ;张军卫; ;陈世铮; ;谢玉磊
    . 2024, 19(zwsf): 424-42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病率高,病因尚不明确,导致患者体型 异常和腰背部疼痛,影响身心健康。早发现、早矫治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高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AI在AIS领域的筛查、治疗和转归预测等方面 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涌现出众多具有出色表现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方案与模型,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论著
    毛佳宁; ;张皓; ;崔利华
    . 2024, 19(10): 574-578.
    目的:探讨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结合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的 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 验组,各 20 例。2 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康复治疗前给予小脑 iTBS,对照组给予伪刺 激。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评估运动及平衡功能,包括 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 (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并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3对小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 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2组的BBS、FMA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小脑 脚的 F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间病灶侧的小脑脚 F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病灶侧小脑上脚试验组FA值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内,非病灶侧小脑上脚的FA值治疗后 比治疗前增大(P<0.05)。对照组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3对小脑脚的FA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小脑脚的ADC在组间与组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脑iTBS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iTBS通过小脑 进行皮质重组、提高神经传导能力及可塑性有关。
  • 综述
    骆思宏 ;张成宇 ;郑宇彤 ;李晓宁
    . 2024, 19(9): 541-545.
    抑郁是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精神疾病,在临床实际接触中抑郁患者往往伴有失眠症 状,尤其是在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失眠及抑郁更是当下常见的精神障 碍类疾病,往往是两种症候并存。以往的治疗中抗抑郁、抗失眠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治疗抑郁失眠的作 用,但副作用大,使用限制多,故研究两者共同靶点,寻找抑郁失眠共病新治疗方法是当下急需的。本文围 绕食欲素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脑区分布等方面探析,综合论述食欲素与失眠、抑郁共病之间的联系及可能 涉及的作用靶点、机制通路,思考从食欲素治疗抑郁失眠共病的可能性,以期为食欲素的开发与应用提供 参考,更好地解决抑郁失眠共病问题。
  • 综述
    闫楚涵 ;米日妮萨·凯才尔 ;米亚静
    . 2024, 19(11): 655-659.
    神经退行性疾病(ND)的临床治疗大多只能缓解症状,近年来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 实现退化丢失神经元的转化再生。星形胶质细胞(AS)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生理状态下参与 维持CNS功能稳定。AS转分化具有排异率低,微环境毒性小的优势,已应用于ND的治疗研究。本文重点 介绍了近些年AS转分化治疗各类ND的多项研究,包括其动物模型、载体工具、靶向分子、诱导神经元的种 类、治疗效果。其中进展最明显的是帕金森病(PD),多种不同的诱导方式均可将AS成功重编程为多巴胺 能神经元,并且模型小鼠的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对于分化细胞的来源问题以及治疗效果仍然存 在一定的分歧。最新研发的谱系靶向追踪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确认诱导细胞的来源。此外,诱导细胞成活 率及长期影响、重编程AS的年龄依赖性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 论著
    严子昂;田其;李明昌
    . 2024, 19(zwsf): 1-1.
    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影响或环境等多种诱因导致的睡眠时长不足称为睡眠剥夺,其会直接导致 认知功能受损。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节点。星形胶 质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通过参与突触可塑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兴奋性神经递质 蓄积、氧化应激和免疫炎症等多种途径。本综述回顾了近十年与星形胶质细胞、睡眠剥夺和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的研究,归纳整理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路,还梳理了发病机制的互作关系并探讨了潜在的治疗 策略。以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睡眠剥夺中的作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 步发展,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 论著
    苏波;赖彦冰;王晓迪;褚汉启;冰丹
    . 2024, 19(zwsf): 1-1.
    目的:探究核受体亚家族4A组成员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4 group A member 1,Nr4a1)Nr4a1激 动剂胞孢子酮B(cytosporone B,Csn-B)对小鼠噪声暴露后听力损失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双氧水刺激 HEI-OC1毛细胞系的方法构建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细胞中Nr4a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流式细胞 术的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水平以评估Csn-B预处理后经双氧水刺激的细胞状态。构建小鼠噪声 性听力损失模型,运用q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噪声暴露后Nr4a1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通过检测听性脑 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评估噪声暴露后以及Csn-B连续治疗13 d后小鼠听力情况。结 果:双氧水刺激后HEI-OC1毛细胞中Nr4a1表达上升,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凋亡水平显著升高 ;Csn-B预处 理HEI-OC1毛细胞经双氧水刺激,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凋亡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体研究结果 显示,噪声暴露后小鼠听力显著降低,Nr4a1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噪声暴露后经Csn-B治疗 小鼠听力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Click-ABR以及Tone Burst-ABR(4 000、8 000Hz处)阈值下降。结论:Nr4a1 激动剂Csn-B增强内耳毛细胞对氧化应激损伤的抵御能力,部分改善噪声暴露后的小鼠听力。
  • 综述
    宣天福;吴媚;张晶晶
    . 2024, 19(zwsf): 1-1.
    脑血管新生是脑脉管系统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脑血管损伤后的主要修复方式。脑血管新生异 常可能导致脑肿瘤生长和动静脉畸形等病理状态。神经血管单元是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等 组成的大脑最小功能单位,参与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对脑血管新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 用。本文主要综述神经血管单元中各种细胞组分,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 细胞,在脑血管新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旨在为脑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综述
    邓海茵;陈焰南
    . 2024, 19(9): 536-54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以2型糖尿病(T2DM)负担最重。 我国 T2DM 患者已达 1.409 亿,位居全球首位。T2DM 患者常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运动能够改善认知功能,从而预防老年痴呆。本文就不同类型的运动疗法改善T2DM 合并MCI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宣天福;吴媚;张晶晶
    . 2024, 19(12): 1-1.
    脑血管新生是脑脉管系统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脑血管损伤后的主要修复方式。脑血管新生异 常可能导致脑肿瘤生长和动静脉畸形等病理状态。神经血管单元是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等 组成的大脑最小功能单位,参与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对脑血管新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 用。本文主要综述神经血管单元中各种细胞组分,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 细胞,在脑血管新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旨在为脑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