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最新录用


说明:以下列出经编委会审查通过,被本刊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尚未确定具体刊出日期, 其个别内容、版式可能与最后的发表版本稍有差异, 请以最后发表为准。本刊已经为这些文章分配了文章唯一和持久的doi,您可以使用doi直接引用本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谭玉群1 , 孟新玲2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1-14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合并多种非运动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非运动
    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血脑屏障的破坏被认为介导
    和参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并且影响病程进展。S100钙结合蛋白B 、闭合蛋白、封闭蛋白-5、
    水通道蛋白-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均为反映血脑屏障破坏的标志物,同时在帕金森病及
    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将阐述这些特异性蛋白作为血脑屏障破坏
    的外周生物标志物以及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论著
    张丽春, 马迪, 杨绯, 贺彦君, 徐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1-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
    响。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悬吊运动组和联合组,各41例。悬
    吊运动组患者给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观察治疗前(T
    0
    )和治疗2周后
    (T
    1
    ),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结果:T
    1
    时刻,悬吊运动组和联合
    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运动椭圆面积和运动距离以及 10 m 步行测试(10 MWT)显著降低,Berg 平衡量表
    (BB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改良Barthel指数(MBI)、
    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Holden)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TM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
  • 论著
    赵艳华1 , 陈烜1 , 杨兴旺2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1-14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与额颞叶痴呆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利用 MiBioGen、IEU OpenGWAS
    project网站分别获取肠道菌群与额颞叶痴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选取与肠道菌群及额颞叶痴
    呆相关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分别采用MR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
    ed,IVW)、加权中位数法(weighted median,WME)、MR-Egger法、简单模式法(simple mode,SM)和加权模
    式法(weighted mode,WM)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最终通过逆方差加权法P值确定肠道菌群与额颞叶痴
    呆因果关系。同时采用Q检验检验异质性,pleiotropy函数检验多效性,mrpresso检测水平基因多效性,Stei
    ger检验方向性。结果:筛选出与额颞叶痴呆相关的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瘤胃球菌与额颞叶痴呆之间存
    在因果关联(OR=0.134,95%CI 0.028~0.637,P<0.05),直肠中梭菌属的Family_XIII_UCG_001与额颞叶痴
    呆之间存在因果关联(OR=10.672,95%CI 2.001~56.921,P<0.05),瘤胃球菌、直肠中梭菌属的 Fami
    ly_XIII_UCG_001 与额颞叶痴呆的因果关联不存在异质性(P>0.05);瘤胃球菌、直肠中梭菌属的 Fami
    ly_XIII_UCG_001与额颞叶痴呆的不存在水平多效性的影响(P>0.05);mrpresso检测水平基因多效性(P>
    0. 05);steiger检验瘤胃球菌、直肠中梭菌属的Family_XIII_UCG_001与额颞叶痴呆方向性(P<0. 05)。结
    论:瘤胃球菌与额颞叶痴呆存在负向因果关系、直肠中梭菌属的Family_XIII_UCG_001与额颞叶痴呆存在
    正向因果关系。

  • 许如炜1, 2 , 林枫1 , 范友强2 , 汤从智2 , 卞忠凯2 , 姜亚娜3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1-14
    目的:探讨转移任务中的骨盆调控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1个月
    的脑卒中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增加标准化
    的转移任务训练,试验组增加改良性的以骨盆调控为核心的转移任务训练,治疗 2 周。治疗前后均采用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修订的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Holden功能性步
    行量表(Functional Ambyiation Category scale,FAC)、表面肌电时域指标中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对 2 组患者进行评价,并将试验组治疗后测得的 RMS 值和 BBS、MBI、FAC 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
    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MBI、FAC、RMS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
    BBS、MBI、FAC、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试验组的BBS、MBI、FAC、RMS评价指标均优于对
    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RMS值与BBS、MBI、FAC明显相关(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
    基础上增加改良性的以骨盆调控为核心的转移任务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ADL、步
    行能力,且骨盆调控能力是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 综述
    罗含1, 2 , 刘阳1, 2, 巴黎1, 2, 赵鑫1, 2, 龚振翔1, 2, 张旻1, 2, 3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0-2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以运动神经元进行性死亡为特征的神
    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治疗手段匮乏且预后极差。随着近年来对ALS致病机制的深入探究,遗传因素在
    其病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既往研究多聚焦于家族性ALS中高外显率的经典致病基因,遗传因
    素在散发性ALS中的作用尚未阐明。风险基因通常是基因组中具有微小效应的遗传变异,通过多基因协
    同、表观遗传调控及基因-环境互作以微小累积效应调控疾病的易感性。近年来,高通量测序与多组学技术的
    联合应用揭示了数十个ALS新风险基因,明确新风险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将为解析ALS遗传因素提供新的
    分子生物学证据。本综述系统总结了近五年新发现的ALS风险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核心病理通路
    中的潜在作用,强调其作为精准治疗靶点的转化潜力。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基因编辑技术,推动风险基
    因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有望突破ALS治疗困境,为基于遗传学机制的ALS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石小芳1, 杨樟2, 楚兰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0-20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针对其治疗尤其是后遗症的有效
    方法尚缺乏。最新研究表明,外囊泡作为天然载体在递送微小RNA(MicroRNA,miRNA)治疗缺血性脑卒
    中的应用中显示出显著的神经恢复效果,展现出作为新型治疗方法的巨大前景。因此,本文综述了来自不
    同细胞来源的外囊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并探讨了外囊泡在促进卒中后神经发生、免疫调控、血管生成
    及抗细胞凋亡中的治疗作用。通过分析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具有前
    瞻性的治疗策略。
  • 综述
    柳晶晶1, 郑开元1, 林静旖1, 张春榆2, 谢玉磊1, 3, 王寅旭1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0-14
    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作为一种经典的神经调控技术,既往主要用于药物难治
    性癫痫、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植入式VNS和经皮VNS。近年来,VNS在多项动物试验
    中展现出其优良的抗炎作用,并在免疫介导疾病方面显示出新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回顾了VNS治疗类
    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分析其刺激方式及技术特点、临床疗效、作用机制
    及安全性等。研究表明,VNS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下丘脑-
    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双重、双向调节免疫性疾病患者的
    炎症反应,有效改善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综述涵盖了VNS在神经免疫调节背景下对免疫性疾
    病的治疗意义的研究,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余远芳a, b, 吕波a, b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0-13
    MicroRNA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的微小RNA,在许多疾病中具有差异性表达。MicroRNA-122
    (miR-122)是一种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信号分子,在脑血管疾病中被广泛研究。本文就miR-122在脑血
    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靶点和相关药物研发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MicroRNA-122;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机制;药物
  • 综述
    郑安吉a, 张玉梅b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0-11
    执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常见于健康老年人及多种精神及神经类疾病患者,这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执行功能已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有关其概念、
    评估方法等尚不统一,许多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为了深入了解执行功能,本综述旨在总结相关文献,系统介
    绍执行功能的概念分类、脑网络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心理学评估及干预方式。理解不同干预方式的作
    用机制是开发精准治疗方案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干预效果背后的生物学和认知基础,以期为改善
    执行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 论著
    马茶, 杨智宇, 覃梨, 郭雄, 文洁怡, 伍月颖, 李捷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10-09
    目的: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分析卒中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静息态和任务态下的大脑
    皮质氧合变化。方法:纳入27例脑卒中患者(卒中组)和1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通过fNIRS设备
    采集静息态和言语流畅性任务(VFT)期间的脑部血氧变化数据。结果:静息态分析显示,卒中组在涉及多
    个脑区的 26 组通道的功能连接强度较健康对照组较高,提示卒中组可能存在过度激活和代偿机制。在
    VFT 任务态下,卒中组在右侧 DLPFC、右侧 Broca 区和左侧 SSC 的激活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右侧
    DLPFC、右侧Broca区血氧浓度存在差异(P<0.05),而左侧SSC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静息态和任务态下的
    大脑功能变化反映了卒中后大脑的去抑制与代偿机制,表明卒中组的大脑网络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适
    应和重组现象。
  • 综述
    郭晴雪1, 阚家好2, 郑文新3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强迫症是一种以不必要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高致残性精神疾病。在遗传学方面,中 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谷氨酸、多巴胺能系统功能的异常,炎症反应、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 异常等方面均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而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是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导致这些异常 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不同发病机制中的热门候选基因多态性对于分析强迫症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并且在 预测强迫症的危险因素以及准确治疗方面存在潜力。
  • 论著
    李芳菲1, 马凌燕2, 林施暖3, 周立春1, 冯涛2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根据临床特征及震颤的电生理特征异质性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震颤患者进行 分型。方法:收集具有震颤的PD患者220例的临床特征(包括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进展速度、病情分期) 以及肌电图震颤分析的电生理参数;基于这些临床特征及电生理参数,应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220例原发 性PD震颤患者进行分型,K取2-10对应的轮廓系数来确定最优聚类数。 结果:基于上述方法,可将PD震颤 患者聚类为2个亚型:①亚型1(85例):震颤进展快,左旋多巴反应好,震颤分析显示多为4~6 Hz静止性震 颤;②亚型2(135例):震颤进展慢,左旋多巴反应差,震颤分析显示多为抖动无规律。2亚型的病程、运动症 状分数、强直分数、震颤分数、轴性症状分数、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强直/震颤分数比值、震颤的进展速度、运动 症状及震颤的左旋多巴反应性、上肢静止性、姿势性、意向性、持物性震颤的频率分布及肌肉收缩形式分布 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PD震颤患者临床特征及震颤电生理特征存在异质性。根据这种异质 性可以将有震颤的PD患者分为2个亚型。
  • 论著
    王丙琰1, 郑歆悦1, 谢玉磊1, 金晓庆2, 张军卫1, 3, 4, 刘舒佳1, 3, 4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初步验证使用模块化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疗效与安全性。方 法:纳入脊髓损伤住院患者100例,兼顾脊髓损伤节段、程度和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所 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每天接受专业康复治疗师进行的常规运动疗法训练60 min,试 验组每天接受康复机器人训练60 min,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改 良Barthel指数(MBI)、脊髓损伤独立性评估量表第三版(SCIM-Ⅲ)、患者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和呼吸)及不 良事件记录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后,2 组运动评分、MBI、SCIM-Ⅲ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01)。试验组轻触觉、针刺觉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未见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 SCIM-Ⅲ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块化运动模式 康复机器人与常规运动疗法训练均有助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自 立度,且模块化运动模式康复机器人在提高患者生活自立度、改善感觉功能等方面疗效更佳,在辅助高位脊 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体位变换等方面安全、有效。
  • 论著
    吴隆鑫, 刘卓群, 孙晓红, 周岩, 徐群渊, 雷慧萌,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探究雌性和雄性C57野生型小鼠在条件性恐惧消退实验中是否存在行为学上的差异,为在恐惧 学习与消退相关研究中平等使用不同性别的小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声音介导的条件性恐惧学习、消退、 检索实验,检测条件刺激呈现时的恐惧水平、僵直次数、单次僵直的恐惧水平以及运动能力等指标,比较不同 性别小鼠之间的行为学差异。结果:在条件性恐惧学习和消退实验中,雌性和雄性小鼠在4个行为学指标上 无显著差异;条件性恐惧检索实验中雌性小鼠在第1次条件刺激呈现时单次僵直恐惧水平更高,其余行为学 指标无显著差异。 结论:不同性别的C57 野生型小鼠在条件性恐惧学习和消退实验中没有行为学差异,可 平等地用于研究中;在对恐惧消退记忆的维持能力上雌性和雄性小鼠可能存在差异,在恐惧记忆研究中要谨 慎使用。
  • 论著
    熊啸, 黄雨心, 符卫卫, 张彦新, 黄佳, 谢秋蓉, 张琪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通过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实时监测健康受试者和脑卒中患者虚拟现实(VR)环境下 步行时脑区皮质激活情况,初步探讨VR步态康复训练下脑卒中患者大脑活动的变化。方法:招募脑卒中 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7例,分别纳入卒中组和对照组。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受试者的平 衡功能,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TUGT)评估受试者步行功能;通过fNIRS采集评估2组受试者静息状态、 一般环境踏步和VR环境下踏步时脑区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数据;分析2组受试者脑区显著激活通 道与Berg、TUGT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静息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卒中组患者左侧运动感觉皮 质HbO浓度降低(P<0.05),右侧运动感觉皮质HbO浓度升高(P<0.05);②一般踏步任务中,脑卒中患者 右侧运动皮质激活减少(P<0.05),左侧感觉皮质激活增加(P<0.05);VR环境下踏步任务时,脑卒中患者 左侧前额叶激活增加(P<0.05)。③2组受试者脑区激活有显著差异的通道与Berg总分和TUGT得分进 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VR环境下踏步中,前额叶皮质激活(ch9)和Berg总分呈负相关(r= -0.521,P=0.003),与TUGT得分呈正相关(r=0.434,P=0.017)。结论:VR影响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机 制可能与前额叶皮质的激活变化有关。
  • 论著
    杨媛媛, 杜锦超, 雷俊芳, 周珊珊, 冯露叶, 汤继芹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系统评价多种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检索 CNKI、Wanfang、 VIP、CBM、PubMed、Medli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关于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 的RCTs,时段为建库至2024年3月15日。利用RevMan 5.4.1软件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Stata 17.0软件进 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29篇,1 870例患者,涉及针刺、电刺激、呼吸训练等13种治疗方法。网状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帕金森病临床有效率及PAS方面,训练效果最好的是呼吸训练;提高SSA、洼田 饮水评分方面,重复经颅磁刺激与电刺激效果最好。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呼吸训练成为治疗帕金森病吞咽 障碍最佳干预方案的可能性最大,重复经颅磁刺激与电刺激也具有一定优势。
  • 论著
    左安琪, 庄贺, 孔畅, 禚月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帕金森病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以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本文数据来源。方法采用CiteSpace 6.3.R1和VOSviewer1.6.20对年发文量、 国家/地区、机构、关键词、作者、被引文献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 043篇, 该领域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共有87个国家/地区发表过该研究领域文章。其中美国、中国、意大利为高 产国家,哈佛医学院为领先机构。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作者为Gabriella Olmo、Alice Nieuwboer、Lynn Rochester。该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步态等;最新突现词为康复。AI应用于PD领域主要 分布于神经科学、工程电气、临床神经学等领域,论文发表期刊中 SENSORS 发文量和 H 指数位居第一, MOVEMENT DISORDERS的IF最高。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主要研究内容是将脑电图信号与AI技术相 结合进行PD的早期诊断。结论: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展迅速,其应用于PD的研究逐年增多,主 要集中于对PD的危险因素预测、诊断和治疗。
  • 论著
    罗瑶敏, 候邦强, 许艳林, 席愉, 王敏, 姜鑫, 胡恩浩, 李雯, 王珊, 谢玉磊,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探寻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诱发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 复方案。方法:对1例COVID-19诱发吞咽功能障碍1+ 月的脑梗死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两个阶段的全面评 估及治疗。一阶段行双侧大脑吞咽皮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球 囊扩张治疗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每周 5 次,持续 2 周。二阶段在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舌骨上肌群iTBS, 每周 5 次,持续 2 周。分别在治疗前、一阶段治疗后和二阶段治疗后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标准吞咽功 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基于电子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lexible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的Yale咽部残留严重程度评定量表(Yale Pharyngeal Residue Severity Rating Scale,YPR-SRS)和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 (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舌骨上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功能性近 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一阶段治疗结束时吞咽功能 无明显改善,会厌谷和梨状隐窝仍有中度或重度残留,患者仅能最小量尝试进食液体。与一阶段治疗结束 时相比,二阶段治疗结束时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提高,SSA评分从32分降至22分;YPR-SRS从中度和重度 残留改善为轻度和微量残留;PAS从4分降至1分;FOIS从2分增至6分,患者除不能连续大口饮水外,可完 全经口进食;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fNIRS结果显示患者吞咽相关的大脑皮质网络 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加。结论:舌骨上肌群和双侧大脑吞咽皮质iTBS联合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脑梗死患者 COVID-19感染后吞咽困难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案,它可能通过改善舌骨上肌群的功能以及提高吞 咽相关皮质区域的兴奋性和大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强度来实现。
  • 论著
    成小菲, 杨媛媛, 梁春婷, 王德花, 李思慧, 姚筱朵, 冯露叶, 汤继芹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系统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中 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1月7日。使用 Cochrane 协作网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评估文献质量,采用 RevMan5.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涉及723例患者。纳入的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PEDro量表评分6~10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CA)评分[MD=2.53, 95%CI (0.82, 4.24), P=0.004]、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MD=1.68, 95% CI (1.12, 2.24),P<0.00001]、P300潜伏期[MD=-25.48, 95%CI (-38.99, -11.96), P=0.0002]、P300波幅[MD= 0.72, 95%CI (0.14, 1.30), P=0.02]、Barthel 指数或改良 Barthel 指数(BI 或 MBI)评分[MD=5.14, 95%CI (3.25, 7.03), P<0.00001];但对连线测试 TMT-A 评分[MD =-12.47, 95%CI (-27.16, 2.23), P=0.10]、TMT-B 评分效 果不显著[MD = -44.35, 95%CI (-117.45, 28.74), P=0.23]。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 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论著
    何浩楠, 姚晓东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目的:探索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可能存在的亚型及 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PPPD患者106例,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接诊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新泻 PPPD 问卷(NPQ)、眩晕障碍量表 (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分;对量表内容进行因子分析,随后根据因子分 析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每组患者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因子分析揭示了3个因子,主动运动因子 (32.82%)、视觉刺激因子(14.80%)、直立姿势因子(10.97%)。聚类分析揭示了3个亚型,视觉刺激优势亚型 (25例)、姿势控制优势亚型(24例)、主动运动优势亚型(57例)。3个亚型在年龄、职业、家族头疼史上有着 显著差异(P<0.05)。视觉刺激优势亚型年龄小、有明显的家族头疼史,职业以银行/超市职员为主;姿势控 制优势亚型的职业以公务员、教师为主;主动运动优势亚型的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其他临床数据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PD最常见的加重因素是主动运动因素;可以分为3个亚型,各个亚型在年 龄、职业、家族头疼史上有着显著特点。
  • 综述
    陈金慧, 于子夫, 高世爱, 冷晓轩, 曹新燕, 刘西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呼吸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呼吸肌力量下降、萎缩,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增 加患者非血管性死亡的风险。本文就脑卒中呼吸肌功能障碍的机制、主要评估方法及康复手段进行综述, 以期为脑卒中呼吸肌功能障碍临床康复及研究提供参考。分析表明,脑卒中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变、 神经肌肉继发损伤及医源性损伤导致呼吸肌功能障碍发生;临床常用的评估手段有超声、咳嗽峰值流速、肺 通气功能指标测定、呼吸力学指标测定、电生理检查等,声学分析可作为未来可视化评估与指导呼吸康复的 手段之一;临床常用康复手段有体外膈肌起搏器、神经肌肉电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气道管理、 呼吸肌训练等,电动起立床可作为重症患者预防感染及改善呼吸肌功能的手段之一。
  • 综述
    张彬, 孙超, 殷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给社 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SCI的过程中会发生多种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如细胞 凋亡、细胞自噬、细胞焦亡和细胞铁死亡等。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细胞代谢中氧不完全 还原时产生的分子或自由基,在SCI过程中,ROS通过各种机制调控RCD,影响SCI的预后。本文综述近 年来ROS在SCI中调控RCD的机制。
  • 综述
    柳懿恩, 冷辉, 孙海波, 曲中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前庭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感觉系统,主要负责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控制。前庭功能受损时, 一种称为前庭代偿的现象随即产生,它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适应性调节和代偿机制来维持身体平衡的 能力的过程。本文对前庭代偿过程、机制、干预策略、评价与测量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方法和 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罗川瑞, 吕靖, 周惠, 张媛, 张冯, 罗向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睡眠剥夺是导致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其机制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密 切相关。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关键调控者,通过A1/A2极化表型在睡眠剥夺中发挥双重作 用:A1型通过释放促炎因子和神经毒素加剧神经炎症及突触损伤,而A2型则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抗 炎介质促进神经修复。本文系统综述了睡眠剥夺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NF-κB通 路、MAPK通路在、SHH通路和JAK-STAT通路。研究表明,慢性睡眠剥夺通过炎症介质积累及星形胶质 细胞过度激活导致认知障碍,而调控其极化表型(如抑制A1型或增强A2型)可能成为干预睡眠剥夺相关 神经损伤的新策略。未来需进一步解析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时空特异性及信号网络交互作用,为靶向治 疗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张潇予, 高海峰, 贾云晓, 刘正旺, 满逸迪, 高峰, 李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 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于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的重度痉挛患者,手术 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效果,术前应对患者进行专业的评估。本文总结 了周围神经手术及新兴神经调控技术在痉挛治疗领域的应用及展望。这些技术旨在通过降低肌张力、重新 建立损伤部位与大脑的连接,改善患者的痉挛状态,促进大脑可塑性,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 综述
    张瑜琨, 庄贺, 禚月, 陈康, 贺彦文, 张绍庚a, 石金虎b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的 出现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干预方式。非侵入性脑机接口神经反馈训练是通过在训练中实 时监测大脑活动,并将其反馈给患者,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大脑活动的技术。本文综述了当前非侵入性脑 机接口神经反馈训练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了其在神经递质调节、脑区功能重塑和神经可塑性 增强等方面的潜在机制。此外,本文还对当前临床应用非侵入性脑机接口神经反馈训练的局限性进行了简 述,助其更进一步地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 综述
    赵若璇, 彭彦霞, 张林丽, 王承烁, 祁婧曼, 项奥梦, 付艳鑫, 武亮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卒中 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Theta爆发式磁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一种特殊的重复经颅 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模式,相比传统rTMS具有应用时间短、耐受性更好、 治疗效果持久等优势,能够诱导大脑皮质产生持续性兴奋性变化,在PSCI治疗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其疗效在 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重点总结TBS在脑卒中后注意力、语言、执行、记忆这4个认知康复领域中的研 究进展,并梳理和整合TBS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为TBS治疗PSCI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综述
    解琳, 金恩浩, 孙云鹏, 崔裕卿, 张英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多模态MRI可以从不同角度描绘癫痫的结构、功能及灌注的改变情况,具有多序列、多层面、高分辨 率、无创等诸多优点。本文阐述多模态MRI技术在癫痫临床评估领域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方 向,总结其在致痫灶定位、诊断准确性提升方面的作用,分析当前局限及应对策略,展望该技术与其他技术 融合前景。
  • 综述
    王晓莉, 杨柳, 韩冠先,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病理机制复杂,目前的临床治疗措施并不能阻止病情进展且副作 用较多,急需开发新的有效临床治疗措施以改善MS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髓鞘再生可以为MS整个病程 提供益处,促进髓鞘再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MS治疗措施。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作为负责MS髓鞘再生的细 胞,其髓鞘再生能力受多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首次综述固有免疫细胞、髓鞘碎片、细胞外基质、星形 胶质细胞、神经元、周细胞和内皮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外周循环和衰老等微环境因素对MS髓鞘再生的 影响和机制,以期为MS的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邢可斌, 裴飞, 王虹焱, 王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骨是具有高度动态和适应性的组织,它经历不断的重塑以生长、愈合损伤并调节钙和磷代谢。在维持 骨稳态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具有促成骨功能的成骨细胞和具备骨降解功能的破骨细胞,二者功能失 调会导致骨稳态失衡。自主神经系统作为中枢神经与骨骼系统之间的核心调控桥梁,对维持骨稳态具有 不可替代的生理意义。本文对近年关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通讯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参与骨吸收与骨重塑调 控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自主神经系统可通过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激 活细胞上相关肾上腺素能受体和乙酰胆碱能受体,调控PER1、PER2、Bmal 1、RUNX2和OPN等相关基因及 cAMP/PKA/CREB、Wnt/β-catenin等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重建过程中的多种 生理活动。
  • 综述
    柳雪, 袁妍, 王勇, 穆景颂,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障碍是造成跌倒的重要原因。步行功能评定是脑卒中患者功能评定的重要内 容。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量表法,因存在较高主观性,均无法实现快速精准量化评定。基于可 穿戴设备的步行功能评定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提供实时、连续的步态和平衡功能监测的康复评定方法,有助 于检测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康复疗效,对判断其预后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可穿戴设备在脑卒中 后步行功能评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即对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可穿戴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和可穿戴惯 性传感器评定技术在脑卒中步行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陈芳a, 温春丽b, 胡风云c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光污染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日益引起关注,已成为神经科学新兴研究领域。本综述系统性探讨了光 污染与光敏性癫痫(photosensitive epilepsy,PSE)的复杂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光污染尤其是蓝光(480 nm) 通过视网膜非成像细胞(ipRGCs)直接抑制褪黑素分泌,并间接破坏生物节律,显著增加癫痫发作风险。关 键机制包括: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生物钟基因表达紊乱,以及通过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加剧癫痫病理进 程。干预策略涵盖时间疗法、褪黑素补充和公共卫生措施。未来研究应聚焦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开发 基于个体化的精准预防与治疗策略,为缓解光污染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黄思语, 梁荣香, 王玥,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progressive non-fluent aphasia,PNF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原发性进行性 失语的一种临床亚型,特征为语言表达逐渐缓慢、断续且语法错误增多。现有研究显示,PNFA主要与tau蛋白 和TAR DNA结合蛋白43(TAR DNA binding protein-4,TDP-43)蛋白异常相关,并可能涉及多重蛋白病理。在 诊断方面,研究者利用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放射组学等影像学技术发现PNFA患者存在特定的 脑结构改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在治疗方面,言语及语言治疗和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经颅直流电刺 激、经颅磁刺激)显示出一定的改善效果,但目前药物治疗进展有限。
  • 综述
    魏晨星, 龙荧, 丹禹钦, 吴雨静, 张梦圆, 苏佳宁, 冯梓芸, 李丽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录用日期: 2025-09-29
    恐惧相关心理障碍(如特定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传统干预手段因药物依赖与文化适应性不足 而面临挑战,音乐疗法凭借其非侵入性与跨文化潜力成为新兴的选择,但其机制整合与中西医理论融合仍 存空白。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近年研究,提出“五行音乐-神经可塑性”整合模型,首次将中医羽调音乐(40~ 80 Hz)的频率特性与神经递质调控(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及边缘系统功能(杏仁核、海马体)相关联。本文 进一步构建“频率-递质-情绪”三元模型,为音乐参数设定提供循证依据,并提出团体干预通过镜像神经元系 统缓解社交恐惧的神经机制。本文为音乐疗法标准化治疗恐惧相关心理障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