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彭志柱 ;肖晶 ;李启明 ;夏学巍 ;王文波
    2020, 15(5): 252-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毛蕊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 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在造模前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 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5 mg/(kg·d)、10 mg/(kg·d)、20 mg/(kg·d)毛蕊异黄酮,sham组和I/R组等量注射二甲基 亚砜,随后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测定脑组 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及NF-κB表达量。结果: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 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升高而降低,以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P< 0.05或P<0.01),均低于I/R组(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脑组织中SOD活性显著 高于I/R组(P<0.01),MDA水平显著低于I/R组(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SOD活性随着毛 蕊异黄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MDA水平随着毛蕊异黄 酮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或P<0.01)。与I/R组相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NF-κB的表达显著 下调(P<0.01);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NF-κB的表达随着毛蕊异黄酮浓度升高而下调,以高剂量 组下调最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毛蕊异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论著
    高金颖;胡明昕;马瑞
    2020, 15(5): 256-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THRIVE量表、mSOAR量表和简易量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的预测 价值。方法:纳入AIS患者772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同时应用THRIVE量表、mSOAR量表和简易量表 进行评分。随访1年,以患者1年时出现死亡或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为不良预后,应用ROC曲线下 面积(AUC)比较3个量表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772例患者根据随访结果,纳入预后良好组576 例(74.6%),不良预后组196例(25.4%),其中死亡68例(34.7%)。THRIVE、mSOAR和简易量表预测患者1年 不良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77[95%CI, (0.738, 0.815)]、0.820[95%CI, (0.706, 0.770)]和0.854[95%CI, (0.827, 0.878)](均P<0.001);THRIVE和mSOAR量表的AUC值均低于简易量表(P<0.05)。THRIVE、mSOAR和简 易量表预测死亡结局的 AUC 值分别为 0.775[95%CI, (0.721, 0.828)]、0.748[95%CI, (0.716, 0.778)]和 0.807 [95%CI, (0.778, 0.835)](均 P<0.05);且 mSOAR 量表的 AUC 值低于简易量表(P<0.05)。结论:THRIVE、 mSOAR和简易量表对AIS患者1年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简易量表的预测能力更优。
  • 论著
    张利军 ;惠鑫 ;田大臣 ;陈旺 ;王贤军
    2020, 15(5): 259-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早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安 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因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予以重组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启用标准剂量替 罗非班,负荷剂量10 μg/kg静脉推注3 min,后以0.15 μg/(kg·min)持续泵至术后24 h。术后复查头颅CT排 除出血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 (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参照ECASS Ⅱ标准评估颅内出血转化,观察3 d内颅内出血(ICH)、症状性颅 内出血(sICH)、其他系统出血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3 d内、3月后死亡率;依据3月后患者改良Rankin评分 (mRS)评估日常独立生活能力。结果:56例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术中实现血管 成功再通51例;3 d内发生ICH10例,其中sICH 4例,无其他系统出血;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无颅内出血转 化;术后3 d内死亡2例,分别死于严重脑疝、重症肺炎。所有出院患者3月后均得到随访,mRS≤2分29例; 术后3月死亡7例。结论:对急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的 患者,术中联用替罗非班治疗安全。
  • 论著
    王军;张娜芹;纪媛媛;徐跃峤;刘云云;杨飘;蒋丽丹;张鸿祺;俞洁
    2020, 15(5): 263-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分析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的 4 7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 716 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 216 例(4.6%),医院感染 253 例次(5.4%);感染部位中,呼吸系统感染 139 例次 (55.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50 例次(19.8%),血液系统感染 34 例次(13.4%),手术部位感染 16 例次 (6.3%),泌尿系统感染14例次(5.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史(OR=1.734,95%CI 1.073~2.802)、急 诊入院(OR=0.520,95%CI 0.341~0.794)、住院时间长(OR=1.114,95%CI 1.090~1.140)、入住 ICU(OR= 2.256,95%CI 1.319~3.857)、机械通气(OR=2.032,95%CI 1.263~3.270)、人工气道(OR=2.127,95%CI 1.018~ 4.444)、留置静脉导管(OR=2.391,95%CI 1.490~3.836)及低温治疗(OR=3.334,95%CI 1.732~6.418)为神经 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 系统居首位。
  • 论著
    华强;夏文广;郭伏玲;李思成;徐婷
    2020, 15(5): 267-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90例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右佐匹克 隆片治疗,观察组加用rTMS治疗。2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状 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评定,并行多导睡眠监测,记录各项睡眠指标,评价患者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并 随访治疗结束后1月时睡眠障碍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的一般情况、PSQI及SRSS评分、睡眠各指 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2组的PSQI及SRSS量表评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 率、觉醒次数、觉醒时间、S1%、S2%、(S3~S4)%、REM%等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 相比,观察组的PSQI及SRSS评分、睡眠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结束后1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对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 的疗效较单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更好。
  • 论著
    杨萍 ;黄惠勇 ;李丰
    2020, 15(5): 271-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NLRP3在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模型中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大鼠64只,随机选 取12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1 d、7 d、14 d、28 d组,每组 12只。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TNF含量;免疫组化、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齿状回NLRP3、Caspase-1 在癫痫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7 d、14 d、28 d 组血清中 IL-1β、TNF 的含量较对照组高(P< 0.01),且28 d组最高,高于其他组(P<0.01);7 d、14 d、28 d组大鼠海马组织齿状回NLRP3、Caspase-1平均光 密度,海马组织NLRP3、Caspase-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28 d组最高,高于其他组(P<0.01)。 结论:在慢性自发性癫痫形成过程中,NLRP3、Caspase-1在大鼠模型海马齿状回中表达升高,可能与激活炎症 反应有关。
  • 综述
  • 综述
    魏荣志;王玉玞;闫景龙
    2020, 15(5): 274-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SCI动物模型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SCI的机制,并评估治疗效果。目前尚无治愈SCI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案,需要 不断发展和完善动物模型。在实验性治疗中,大鼠SCI模型被广泛使用。使用不同的大鼠SCI模型来探讨 不同疾病SCI时相应的损伤机制,主要分为挫伤、挤压伤、牵张脱位、横断以及化学损伤模型等。这篇综述 旨在探讨不同大鼠SCI模型的特点。
  • 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
    肖敏 ;张琦 ;田博 ;范清雨
    2020, 15(5): 278-2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β-细辛醚和丹皮酚联合干预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脑-肠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雄 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5只,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 不造成缺血,治疗组在造模前给予β-细辛醚灌胃及丹皮酚腹腔注射7 d。对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TTC 染色分析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实时定量 PCR 检测大鼠肠黏膜及脑梗死区中胆囊收缩素(CCK)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神 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梗死区和肠黏 膜中 CCK mRNA 的表达及血清 ACTH 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清 ACTH含量与梗死区及肠黏膜中CCK mRNA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CK介导脑-肠轴参与 β-细辛醚和丹皮酚联合治疗脑梗死的过程。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刘雯 ;陈国芳 ;梁艺馨 ;刘薇薇 ;周生奎 ;平蕾 ;刘雷婧 ;田永芳 ;徐辉 ;王琛
    2020, 15(5): 281-2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 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 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 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 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 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 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 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王东 ;刘欣
    2020, 15(5): 285-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应用氯吡格 雷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6例,进行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 野生型组(GG)和突变型组(GA/AA)。对比2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疗效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野生型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抑制率为(42.42±2.74)%,突变型组为(32.41±2.69)%,突变型组的平均血小板 抑制率低于野生型组(P<0.05)。突变型组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32%,显著高于野生型组的1.25% (P<0.05)。突变型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野生型组,卒中复发率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也高于 野生型组(P<0.05)。与野生型组相比,突变型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无再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率明 显更低(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YP2C19基因分型与血小板抑制率、临床预后密切相 关,携带CYP2C19突变型基因型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更低,氯吡格雷敏感性越差,预后不良风险越高。
  • 临床研究
    李邦安;李春国;汪守法;王坤
    2020, 15(5): 288-2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HCH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行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的观察组(45例)和行开颅血肿清 除术的对照组(35例)。比较2组临床指标、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自 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时间、脑脊液恢复 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 月、3 月、6 月,2 组的 NIHSS 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 Barthel指数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HCH比较,微创软 通道穿刺引流术疗效更佳,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 临床研究
    张诚;茅明凯;张保剑;龙昊
    2020, 15(5): 290-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病灶CT密度值指导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CSDH患者14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66例,常规手术治疗)和观察组(76例,病灶CT 密度值指导血肿清除)。比较2组手术情况及血肿清除效果,术前及术后1、3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 缺损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BI),术后随访2年统计复发情 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 月残余血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 v.s. 62.12%,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68% v.s. 93.94%,P>0.05)。术后1、3月,观察组的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及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58% v.s. 10.61%,P>0.05),观察组术后 3 月、2 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33% v.s. 11.29%,8.82% v.s. 21.43%,P<0.05)。结论:病灶CT密度值分析技术指导血肿清除术治疗CSDH可提高近期疗效,有利于神 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且有利于降低远期复发风险。
  • 临床研究
    周涛a ;侯宇峰b
    2020, 15(5): 293-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生成素-1(Ang-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水平与进展性脑卒中(P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326例,分为PS组(n=124)和非PS 组(n=202)。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清 Lp-PLA2、Ang-1、hs-CRP 水平。采用 Pearson 法分析 Lp-PLA2、 Ang-1与hs-CRP,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PLA2、Ang-1、hs-CRP与PS的关系。结果:PS组Lp-PLA2 和 hs-CRP 水平分别为(82.36±8.97)μg/mL 和(12.35±1.01)mg/L,均高于非 PS 组([ 46.35±7.01)μg/mL 和 (6.25±0.97)mg/L,P<0.05],Ang-1 水平低于非 PS 组([ 2.01±0.36)μg/mL v.s(. 3.85±0.64)mg/L,P<0.05]。 Lp-PLA2与hs-CRP呈正相关(r=6.354,P=0.002),Ang-1与hs-CRP呈负相关(r=-4.002,P=0.03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OR=3.101)、Ang-1(OR=1.101)和hs-CRP(OR=2.674)是影响PS的独 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Lp-PLA2、Ang-1、hs-CRP与PS有关,或可作为预测PS的独立因素。
  • 临床研究
    范海青 ;张睿 ;韩海燕 ;于晓娟
    2020, 15(5): 296-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联合短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对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重症肌无力 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2组均采用短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观察组联用丙种球蛋白。 比较2组补体C3、免疫球蛋白G(IgG)和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 治疗后的血清IL-2、TNF-α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2组治疗后的IgG和补体C3 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短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能显 著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炎性因子和IgG、补体C3水平,有效改善病情。
  • 临床研究
    王聪 ;巩尊科 ;王蜜 ;王世雁 ;陈姣姣
    2020, 15(5): 298-2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工作记忆(WM)障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WM障 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予rTMS治疗,2组患者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数字顺背/倒背、n-back测试及MRS代谢物测定。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字正 背/倒背、n-back及MRS检测神经代谢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除数字正背成绩 外,数字倒背、1-back、2-back及NAA/Cr、Cho/Cr结果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数字正 背、数字倒背、1-back、2-back测试成绩分别为6(5,6)、4(3,4)、18(17,19)、16(16,18)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AA/Cr结果为1.40(1.28,1.49),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Cr 结果为1.34(1.28,1.37),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数字倒背、1-back、2-back测试成绩及 NAA/Cr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的数字正背及 Cho/C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rTMS可改善脑卒中后WM功能。
  • 临床研究
    丁闪闪;邓海鹏;张若尘;赵洁;张建萍
    2020, 15(5): 300-3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电动肌肉震动仪(DMS)联合Bobath疗法对脑卒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50例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和DMS治疗,实验组加用Bobath 疗法,均治疗8周,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级、Fugl-Meyer运动量 表(FMA)评分,对比治疗前后1 d患肢的均方根值(RMS)。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 组的64.00%(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MAS评级低于对照组,患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优于 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RM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RMS均明显升高,且实验 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MS联合Bobath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患肢肌 张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 临床研究
    李业芹; ;曹金霞a ;刘莉a ;孙运涛a ;耿德勤 ;杨振冬b
    2020, 15(5): 303-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艾司西酞普兰预防卒中后抑郁(PSD)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 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53例,2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 组另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12 周。采用 HAMD-17 评价卒中后情绪及 DSM-4 标准评定 PSD 发生率、 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MSE评定认知功能,并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测定肱动脉内皮依 赖性舒张功能(FMD)。结果:治疗 3 月后,治疗组的 PSD 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6% v.s. 53.2%;P< 0.01);治疗组的NIHSS、HAM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FM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 2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抑郁药物早期应用可明显减少PSD发生,促进脑梗死患者 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 临床研究
    白轩
    2020, 15(5): 305-3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及白蛋白水平的改变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 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为观察组,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的血清钙离子浓度和白 蛋白水平。根据治疗6周后血清钙离子浓度是否升高至正常水平,将观察组分为升高亚组(38例)和稳定亚 组(30例),并比较2亚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钙离子浓度 和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升高亚组的PANSS阴性症 状评分低于稳定亚组(P<0.05),但阳性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血清 钙离子浓度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2=0.655,P<0.05),但对照组的血清钙离子浓度和血清白蛋白水平 无明显相关性(r2=0.402,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钙离子浓度及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且血 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效可能相关。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周绅;骆翔
    2020, 15(5): 308-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