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2025年, 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2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诸丽芳; ;张航; ;庞晓伟; ;初云惠; ;张璐阳; ;秦川; ;田代实;
    2025, 20(2): 6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体外探究慢性低灌注白质损伤下富马酸二甲酯(dimethyl fumarate,DMF)对小胶质细胞表型转 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糖氧剥夺及外源性髓鞘碎片刺激,构建慢性低灌注白质脱髓鞘模型,给予 DMF干预小胶质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转录组测序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探究小胶质细胞炎症 表型转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给予 DMF 后,促炎基因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②转录组分析显示DMF处理后小胶质细胞的神经炎症相关通路下 调,同时自噬相关通路上调;③与对照组相比,DMF干预组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 结论:DMF可能通过激活自噬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转化。
  • 论著
    张海廷;王维;郭海晓;周红;张瑞云;李佳平
    2025, 20(2): 6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PA)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所致脑梗死PPA-BA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4年在民航总医院神 经内科确诊PPA-BAD的患者221例,根据是否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分为进展组(140例)和对照组(81 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63例)和预后不良组(58例);根据是否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rt-PA)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207例);对于进展组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 罗非班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98例)。对各组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同时探讨rt-PA 静脉溶栓及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结果:①起病6 h后进展140例(63.3%),提示PPA-BAD容易出现进展加 重;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患者及以偏瘫症状起病者比例较高,起病、达峰、出院时的NIHSS评分较高(均P< 0.05);进展组预后较对照组差(P<0.05)。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伴有陈旧性脑梗死、发生进展 性运动功能缺损、梗死面积大提示预后不良(均P<0.05);临床表现伴有头晕和共济失调的患者则更可能 呈现预后良好的趋势(P<0.05)。③rt-PA静脉溶栓和替罗非班安全性高;用药组和对照组的预后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BAD患者容易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高龄、伴有陈旧性脑梗死、发生 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梗死面积大等因素易导致预后不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预测指标,需要针对个 体进行综合性治疗;推荐应用rt-PA静脉溶栓及替罗非班以提高疗效。
  • 论著
    白玉a;b ;舒畅a;b ;王高华a;b
    2025, 20(2): 7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青少年群体中不同童年不良经历亚型、心理韧性与不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武汉 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132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38名健康青少年,采用童年不良经历问卷(ACE-IQ)评估 青少年的童年不良经历暴露情况,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评估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采 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缺失量表(SHAPS)评估青少年抑郁症状及 其严重程度;使用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探索青少年群体间童年不良经历、心理韧性、抑郁症状间的关 联。结果:①3种童年不良经历暴露程度与6种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均成正相关,心理韧性得分与3种童年不 良经历暴露程度及6种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均成负相关。②在童年不良经历-心理韧性-抑郁症状网络中,抑郁 症状中的“迟缓”显示出最大的强度中心性,是最重要的抑郁症状;“虐待和忽视”在3种童年不良经历模式中 显示出最大的强度中心性,是最重要的童年不良经历模式;“心理韧性”显示出最大桥接强度,是连接不同 节点的“桥梁”。③网络稳定性及准确性检验结果显示强度中心性与桥强度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结论:心 理韧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性因素,应积极提升心理韧性水平,防治童年不良经历带来的不良后果。
  • 论著
    陈琳;龚秋文;戴玮讷;侯景明
    2025, 20(2): 7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镜像神经元疗法(MNST)仪器训练与交流效果促进法(PACE)人工一对一言语康复模式 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3年6月在 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PACE组、MNST组和联合 组,各20例。MNST组接受MNST治疗30 min,PACE组接受PACE治疗30 min,联合组分别接受MNST治 疗和PACE治疗各15 min;治疗频率和时长均为1 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收集、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 治疗4周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评估结果。结果:PACE 脱失1例。治疗前,3组WAB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AE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3组WAB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AQ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 善(P<0.01);组间比较:①联合组与PACE组比较,联合组自发言语评分、复述评分、命名评分、AQ评分优 于PACE组(均P<0.05);②联合组与MNST组比较,联合组复述评分、命名评分、AQ评分优于MNST组 (均P<0.05);③MNST组与PACE组比较,MNST组复述评分高于PACE组(P<0.05);其他组间评分无显 著差异(P>0.05)。 治疗4周后,3组的BDAE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联合组BDAE分级优 于PACE组和MNST组(P<0.05),PACE组和MNST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亚急性期 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MNST机器训练在复述能力提升上效果优于以PACE治疗为主的一对一人工 训练,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MNST治疗和单一PACE治疗。
  • 综述
  • 综述
    曹龙;冯海霞;李亚斌;陈宁;王晓辉;杨佳丽
    2025, 20(2): 84-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的损害,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失语症已被认为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沟 通交流的功能障碍之一。因此失语症的评估、治疗越来越被重视。失语症评估量表种类繁多,但针对于少 数民族,尤其藏语失语症的评估量表仍是空白的。本文对可用于汉语及现有少数民族语言失语症评估量表 进行综述,以期研发适用于藏族人民的失语症评估量表。
  • 综述
    陆璐 ;陈宇 ;周帅 ;牛雅楠 ;薛芙霞
    2025, 20(2): 87-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卒中后失语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此类患者主要在言语理解和表达方面 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沟通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交往及生活质量,甚至会阻碍其他功能的 恢复。失语症筛查是治疗的第一步。完善的筛查体系,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筛查及干预,促进患 者康复。本文对卒中后失语症的筛查量表进行总结综述,以期能促进我国失语症筛查量表的标准化和临 床应用。
  • 综述
    廖冬仪;孙玉林;石界梅;李双阳;白雪
    2025, 20(2): 90-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一种细胞的自我降解过程,在清除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受损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 和过氧物酶体)以及细胞内病原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对自噬与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总结 自噬在神经退行性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熊樱;王惠玲
    2025, 20(2): 93-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分裂症是机制不明的常见重型精神障碍。近年来,大量的自噬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提示自 噬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过程的一部分,并且药物、物理、心理等治疗可能通过调控自噬缓解精神病性 症状,使自噬调控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方向。本文综述自噬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关系,以及自噬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探索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孙铭涵; ;王玥 ;赵丽
    2025, 20(2): 97-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异常错误折叠蛋白质或多肽的积聚和沉积。自噬可以清除细胞 内聚集蛋白和功能失调的细胞器,是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靶点。自噬体产生或其成熟过程受损都会 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深入了解调节细胞自噬的信号转导途径对于制定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至 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 综述
    凌霞 ;王阳 ;刘水 ;李康之 ;王钰茹 ;李鹏 ;杨旭
    2025, 20(2): 102-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和偏头 痛症状,其通常与前庭系统功能障碍相关。尽管VM临床诊断已有一定标准,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 确,近年来研究发现,VM的发病机制与脑功能网络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不仅涉及前庭系统的异常,还与疼痛 处理、感觉整合及注意调控等多个脑网络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脑功能成 像技术,已成为揭示VM神经机制的重要工具。本综述将回顾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揭示VM神经机制中 的应用进展,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 综述
    邢玥; ;司丽红 ;薛思儒 ;王钰茹 ;朱子明 ;张洋浔 ;张潇洋 ;朱景宁 ;杨旭
    2025, 20(2): 106-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单侧外周前庭病变 (Acute unilateral peripheral vestibular dysfunction,AUPVD)在眩晕疾病中发病 率颇高,可引起自发性眼震、姿势失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基于前庭神经核团复合体 与小脑、大脑皮质及脑干其他核团建立的神经环路的前庭代偿机制为前庭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 深入探究不同神经环路在前庭代偿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 AUPVD的前庭代偿相关环路及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前庭代偿机制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 综述
    陈娟 ;庄奥林 ;柳州 ;满劲进 ;陈丹阳 ;李盛杰 ;唐颖馨
    2025, 20(2): 111-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的导致痴呆的原因,在中国占痴呆总数 15%。目前临床上针对VD治疗仅为药物对症治疗,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VD。内质网和线粒体是细胞内重 要的细胞器,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维持细胞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内质网-线粒体交互作 用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但具体机制不明。研究VD的致病机制,探讨以内质网-线粒体交互 作用为靶点治疗VD的潜在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内质网-线粒体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VD 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做一综述。
  • 综述
    游露云;徐沙贝
    2025, 20(2): 114-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硬脑膜淋巴管的发现重塑了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液体交换、物质清除、免疫特权的认知。目前,大量 研究阐述了硬脑膜淋巴管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并聚焦于硬脑膜淋巴管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机制 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对硬脑膜淋巴管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类淋巴系统的关系,及其在阿尔茨海默 病、多发性硬化、脑肿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提升对硬脑膜淋巴管的 理解,为开发该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于尚辰; ;张文翠; ;张咸伟;
    2025, 20(2): 119-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衰弱是一种表现为机体生理系统储备能力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呈指数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 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增加死亡风险。本文综述了衰弱的概念、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可能的发生机制及 预防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在识别、评估、干预和监测衰弱方面的挑战与未来方向。本文旨在帮助临床工 作者对衰弱的概念、评估和预防有初步的理解,能从多方面对衰弱进行积极且综合的干预,尽可能延缓其发 展,避免不良结果,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