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刘艳萍 ;董强
    2023, 18(8):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在体实验研究组织型激肽释放酶(TK)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诱导保护性 自噬有关。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TK组、3-MA组和3-MA+TK组, 每组11只。假手术组和NS组分别于侧脑室注射NS,TK组和3-MA组分别于侧脑室注射TK和自噬抑制剂 3-MA,3-MA+TK组先注射3-MA,30 min 后再注射TK。各组完成侧脑室给药后,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 脑中动脉缺血模型(pMCAO)。在缺血后12 h,采用Longa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完成神经损 伤评分后,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表达水 平。结果:NS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LC3-Ⅱ较假手术组表达升高,p62水平降低(均P<0.01)。与NS组相比, TK组缺血侧脑皮质LC3-Ⅱ表达增高,p62水平降低(均P<0.01),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较轻、脑梗死体积明显 缩小(均P<0.01);与TK组比较,3-MA组缺血脑皮质LC3-Ⅱ的表达降低和p62的水平水平较高,大鼠神经 功能损伤较重、脑梗死体积较大(均P<0.01);与TK组相比,3-MA+TK组大鼠神经损伤评分增加、脑梗死体 积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TK对缺血性卒中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诱导自噬发生有关。
  • 论著
    木艳玲; ;刘扬; ;李媛; ;薛孟周;
    2023, 18(8): 435-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B)对小鼠脑出血(ICH)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C57BL/6J雄性小鼠 108只随机分为Sham组,ICH+Vehicle组,ICH+SalB组,每组36只。Ⅶ型胶原酶制备ICH模型,ICH+SalB 组术后2 h尾静脉注射SalB 30 mg/kg,Sham组和ICH+Vehicle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 d。术后 第3天,采用mNSS和转角实验观察行为学指标;HE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情况;脑含水量检测评估脑组织 水肿;伊文思蓝(EB)外渗试验评估血脑屏障渗透性;Western blot检测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评估 血脑屏障完整性,检测MMP-9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评估炎症因子水平;TUNEL染色评估凋亡细胞数量; Iba1和MPO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小胶质细胞活化和中性粒细胞渗出情况。结果:mNSS评分结果显示ICH+ SalB组神经功能缺损低于ICH+Vehicle组(P<0.05);转角实验结果显示ICH+SalB组右转次数低于ICH+ Vehicle 组(P<0.05);HE 染色结果显示 ICH+SalB 组脑组织损伤、血肿面积较 ICH+Vehicle 组降低(P< 0.05);脑含水量结果显示ICH+SalB组脑水肿程度轻于ICH+Vehicle组(P<0.05);EB外渗结果显示ICH+ SalB组EB外渗低于ICH+Vehicle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CH+SalB组MMP-9、IL-1β表达低于 ICH+Vehicle组(P<0.05),ICH+SalB组ZO-1、occludin表达高于ICH+Vehicle组(P<0.05);TUNEL结果显 示ICH+SalB组凋亡细胞数量低于ICH+Vehicle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ICH+SalB组Iba1和MPO 水平均低于ICH+Vehicle组(P<0.05)。结论:SalB可能通过减少小鼠ICH后的脑水肿、降低炎症因子、稳定 血脑屏障的机制改善神经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论著
    黄健 ;张玉华 ;胡国庆
    2023, 18(8): 441-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体内与体外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模型评估薯蓣皂苷对TBI后小胶质 细胞表型转化、炎性反应及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 组和薯蓣皂苷组,每组15只。利用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建立体内TBI模型、采用原代小胶质细胞划痕实验 建立体外TBI模型。造模后24 h采用检测脑水肿和NSS评分评估对神经功能影响;采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 细胞损伤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表型转化水平;q-PCR检测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基因转 录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评估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p38及其磷酸化相关蛋白的 表达。结果:体内外模型中结果显示,薯蓣皂苷显著改善TBI后神经功能损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比例,小 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及表型转化(P<0.05);降低促炎介质IL-1β、IL-6及TNF-α的基因转录水平(P<0.05);抑 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薯蓣皂苷预处理抑制TBI后神经炎性反应及 小胶质细胞活化,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论著
    杨晓敏 ;魏琳 ;叶日春 ;张小培 ;陈捷晗 ;刘竹韵 ;朱灿辉
    2023, 18(8): 450-4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CH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23年1月 26日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 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有关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 CHS 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采用 R4.2.1 和 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3313例患者。Meta结果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CHS 发生率为 10.0%(95% CI 6%-14%)。糖尿病史 [OR=2.54,95% CI(1.64, 3.95),P<0.0001]、重度狭窄[OR= 20.69,95%CI(1.15, 370.72),P=0.04]、术前脑血管反应性[OR=24.53,95%CI(16.51, 32.55),P<0.00001]、后循 环支架[OR=2.96,95% CI(1.31, 6.68),P=0.009]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CHS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支架 成形术后CHS发生率较高。合并糖尿病、重度狭窄、术前脑血管反应性和后循环支架置入是颈动脉支架成 形术后CHS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为这些患者群体计划实施手术及围术期护理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 论著
    祁林瑞a ;耿新b ;曾嵘a ;胡风云a
    2023, 18(8): 456-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影像学总负担评分及炎性、代谢指标与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并建立早 期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SVD 患者17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无认知障碍组60例和 认知障碍组110例,随机选取其中的140例作为训练集,30例作为验证集。对训练集的2组患者的一般资 料、CSVD总负担评分、炎性指标[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6(IL-6)]及代谢指标[同型半胱 氨酸(Hcy)、胱抑素C(CysC)]进行组间比较,对差异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选取其中的独立危 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认知障碍组患者的CSVD总负担评分及血清 Lp-PLA2、IL-6、Hcy、CysC 表达水平高于无认知障碍组(P<0.05);将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显示CSVD总负担评分、血清Lp-PLA2、Hcy水平升高是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 CSVD总负担评分、血清Lp-PLA2、Hcy及3项指标联合诊断CSVD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ROC曲线,其曲线 下面积值分别为0.775、0.795、0.877、0.929;通过构建CSVD总负担评分、血清Lp-PLA2、Hcy指标的列线图, 绘制预测模型与单独使用CSVD总负担评分诊断验证集CSVD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ROC曲线进行效能评 价,其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35、0.905。结论:联合影像学总负担评分与血液炎症、代谢指标预测CSVD 认知障碍风险要优于单独的影像学评估,对CSVD患者认知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 论著
    万志荣 ;赵静 ;解金金 ;李继来 ;王培福 ;冯涛 ;杜继臣
    2023, 18(8): 461-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女性帕金森病(PD)患者剂末现象(WO)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连续收集符合PD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病例资料,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数据(运动症状、非运动症 状、是否合并WO、服药情况等),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女性PD患者146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WO将 患者分为WO组63例(43.2%)和no-WO组83例。与No-WO组相比,WO组发病年龄更早、体质量和BMI 更低、病程更长、病情更重、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更大,更容易合并抑郁症(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病年龄大(OR=0.923,P=0.003)是女性WO的保护因素,而病程长(OR=1.256,P= 0.003)、H-Y分期高(OR=2.074,P=0.011)是WO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PD患者发生WO现象的危险因素 包括发病年龄小、病程长、H-Y分期高。
  • 论著
    陈棉棉;王培琳;谢新晖;聂昭雯;刘忠纯
    2023, 18(8): 465-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肠道微生物共存网络,探究抑郁症(MDD)患者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对照(HC)的不同。方 法:招募MDD患者和HC组受试者,各35例,收集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计 算微生物物种之间的相关性,构建肠道微生物共存网络,分析组间网络拓扑属性差异以及关键节点的改 变。结果:对2组使用同种方法构建的肠道微生物共存网络的分析提示,MDD组肠道群落微生态发生变化, 网络中平均度和连接性下降,种间相互作用减少,微生态关键成员改变。HC网络的模块中心节点是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连接节点是 Clostridium CAG 389 和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A2;被识别为 MDD 网 络模块中心节点的是 uncultured Blautia sp, Bacteroides mediterraneensis 和 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和Clostridium CAG 389丰度与临床抑郁和焦虑量表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结论: MDD人群的肠道微生物共存网络和健康人群不同。共存网络分析有必要在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中进一步 推广和发展,以期获得更多纯丰度以外的发现。
  • 综述
  • 综述
    初云惠;周罗绮;庞晓伟;陈曼;唐玥;秦川;田代实
    2023, 18(8): 470-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卒中目前仍然是人类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血脑屏障作为大脑与外周之间的重 要防线,在维持环境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内皮细胞与神经血管单元其他细胞的 相互作用更为关键。缺血性卒中后,血脑屏障渗漏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浆成分外渗和循环炎症细胞 浸润,进一步激活小胶质细胞等,加剧病灶损伤。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缺血性卒中后内皮细胞对小 胶质细胞的作用途径及机制予以综述。
  • 综述
    禹萌;张洪涛;任雅芳;刘海涛;张淑玲
    2023, 18(8): 474-4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除了精神性焦虑,也会出现躯体性焦虑表现,如头晕头昏、不稳感、心悸、尿便障 碍等。作为前庭症状,患者描述的昏沉、不稳感与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具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和信号通 路。 由于两者部分接近的临床特征和可能重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推测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具有持 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转化风险。本文对近年来卒中后情感障碍和PPPD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 综述
    吕灿灿;方力群
    2023, 18(8): 478-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血清维生素D 除了经典的调节钙磷代谢外,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也日益受到关 注。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及其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 相关。本综述将从危险因素、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3个方面,阐述血清维生素D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响,为 脑小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综述
    周孝敏; ;鱼丽萍
    2023, 18(8): 480-4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CI)常会导致损伤节段以下严重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由于其 病理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成功的临床治疗方法。近年来,微小RNA(miRNAs)在SCI的治疗中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外泌体是转移核酸、蛋白质、脂质的细胞和组织之间通信的关键介质,同时miRNAs作为外 泌体主要内容物参与SCI相关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s不但治疗SCI效果显 著,而且可以作为早期诊断SCI的生物标志物。
  • 综述
    刘艳梅 ;孟新玲
    2023, 18(8): 484-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神经炎症是影响AD进展的关键因素,研究显 示AD患者脑实质内存在外周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浸润,提示外周免疫细胞可通过血脑屏障并介导和参 与中枢神经炎症的调节,影响AD病程进展。本文将阐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AD疾病发展之间的相关 性和研究进展,并概述AD的主要治疗药物与炎症相关性。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尹琳a; ;江汉宏a; ;谢苏杭 ;许惊飞b;
    2023, 18(8): 488-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踝关节机械刺激联合踝对策启动训练(下文简称联合训练)改善老年人群步行效能减退的 康复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下肢肌力训练,实 验组接受联合训练,40 min/d,5 d/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和简易体能 状况量表(SPPB)对2组患者进行测评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TUG值和SPPB 4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2组治疗前后TUG的差值、SPPB量表中的5次起坐的差值、半串联的差值、4米步 行的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为对照组差异更显著。结论:与传统的肌力训练康复方法一 样,踝关节机械刺激联合踝对策启动训练也可显著缓解老年性步行效能减退。
  • 临床研究
    周珍;胡文静;吴丽文;廖红梅;王苗;肖政辉
    2023, 18(8): 491-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1例发作性运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变异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GNAO1基因变异 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 2020 年 10 月就诊于我科发作性运动障碍患儿 1 例的临 床资料,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应用二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临床外显子组的 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 GNAO1 基因 c.626G>A 新发错义突 变,诊断为神经发育障碍伴非自主运动(NEDIM)。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6篇。共15例 NEDIM 患者携带 GNAO1 基因突变,结合本例患儿共有16例。对其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16例NEDIM患者,男9例,女7例;共携带9个GNAO1突变,其中6个错义突变,2个框内缺失和1个剪 接位点突变。错义突变包括:p.Arg209His(3 例)、p.Glu237Lys(2 例)、p.Arg209Cys(1 例)、p.Glu246Lys(2 例)、p.Ala227Val(1例)、p.Arg206Leu(1例);框内缺失包括:p.Ala338del(1例)、p.Ala301del(1例);剪接位点 突变包括:c.724-8G>A(4例)。87.5%(4/16)有运动障碍、81.3%(13/16)有肌张力障碍、62.5%(10/16)有舞 蹈症、37.5%(6/16)有刻板动作、100%(16/16)有发育迟滞。结论:GNAO1基因变异可导致多种临床表型,同 种临床表型,其轻重程度不一。
  • 临床研究
    闫建敏;杨利辉;张翡
    2023, 18(8): 494-4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E-selectin基因多态性与3D-slicer辅助下神经内镜治疗老年性中等量丘脑出血预后的相关 因素。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性中等量丘脑出血患者268例, 均接受3D-slicer辅助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片段 多态性(PCR-RFLP)对E-selectin基因rs207605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分为GG、GA、AA基因型。记录患 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血肿清除率、穿刺到预设位置成功情况以及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评 价患者预后并比较相关基线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分型、GCS 评分及 E-selectin基因多态性。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 影响因素。结果:E-selectin 基因 rs2076059 位点 3 种基因型(GG、GA、AA)的期望值和观测值均符合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 2 =4.166,P=0.125)。268例患者术中穿刺至预设位置均成功,术后第1天和第3 天血肿清除率分别为(89.26±10.14)%和(94.25±12.03)% ,术后无发生再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颅内感染、肺 部感染例数分别有1例和10例。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238 例、预后不良30 例,rs2076059位点不同基因型患 者的术后预后情况存在差异(P<0.05),其中GG基因型应答率明显高于GA、AA基因型(P<0.05)。单因素分 析显示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分型、GCS评分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分型、GCS 评分及 E-selectin基因rs2076059位点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性中等量丘脑出血患者的 E-selectin基因rs2076059 位点与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基因型GG属于保护因素,基因型AA/GA 属于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分型以及GCS评分也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