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许佳;张海峰;陈媛;连亚军
    2022, 17(12):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心脏源性头痛(C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报 道1例就诊于我院的伴自主神经症状的CC患者,并检索1997年1月至 2021年10月医学文献中报道的CC 患者进行总结。结果:本院收治的1例CC患者表现为双侧颞顶枕部胀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8分,同 时伴随恶心、畏光、畏声、胸闷、呼吸困难及流涎、流泪、流涕等自主神经症状。动态心电图示头痛发作时快 心律依赖性广泛心肌缺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提示三支病变。抗心绞痛治疗有效。搜索既往报道的CC 患者45例,临床表现为活动诱发的中重度头痛,部位多样,以搏动样、压迫性为主,伴随胸部不适、恶心、心 悸和出汗,持续时间多在1 h内,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缓解。结论:CC是一种少见疾病,对于超过50岁,活 动诱发的中、重度头痛患者,如伴典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应想到CC的可能。尽早确诊和规范的抗心绞痛 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译著
  • 译著
    陈娣(译)0# ;刘娜(译)# ;陈琳( 审校)
    2022, 17(12):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神经修复学领域快速发展,不断获得突破。如2020年神经修复学年鉴中所述,尽管冠状病毒持续大流行造成困难重 重,但大多数神经修复学同事都继续在从事他们的研究,并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2021年神经修复学年鉴概述了神经系统疾病发 病机制、神经修复机制和临床治疗成果的最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是最突出热点研究课题之一。β-淀粉样 蛋白积累和tau蛋白沉积究竟是神经退行性过程的结果,还是致病原因仍然存在争议。神经发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修复机制,但是 成人大脑中是否存在神经干细胞?故成人的神经发生可能无法来自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神经修复疗法是2021年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些疗法正在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以细胞治疗为基础的神经疾病和损伤修复方面,学者们做了大量重要探索。但 大多数多中心、双盲或观察组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间充质基质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衍生产品治疗亚急性或恢 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无有效阳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生存质量的改善没有显著差异。令人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临床研 究显示脑机接口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受益。在药物神经修复疗法中,阿杜那单抗(Aduhelm)和甘露寡糖钠分别获得美国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药物使用中相关争议问题,批 准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在医学和科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经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阴性结果或有效证据不足的方法,继续在低水平证 据重复研究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强烈建议进行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来寻找更有前景的创新治疗方法,并尽可 能促进其临床转化。
  • 译著
    宋宁( 译);邢玥( 译);李康之( 译);金占国( 审校);杨旭( 审校)
    2022, 17(12): 687-6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提出了运动不耐受(motion sickness,MS),视觉诱发运动不耐受(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VIMS),运动病(motion sickness disorder,MSD)和视觉诱发运动病(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 disorder,VIMSD)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将被纳入国 际前庭疾病分类。MS和VIMS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几乎所有人都可能出现,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对这种反应的易感性和严重性 过高则被认为是一种疾病。本文提供了对由躯体运动或视觉运动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评价标准及个体反应严重程度是否可构成 疾病诊断的指南。 MS和VIMS的诊断标准包括由于暴露于躯体运动或视觉运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通常导致在以下方面出现严重程度大于最低 限度的症状或体征:恶心和/或胃肠道功能紊乱、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觉醒水平改变、头晕和/或眩晕、头痛和/或眼疲劳。这些症状/体 征在暴露于运动状态时出现,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加重,最终随运动结束而消失。当相同或相似的刺激反复诱发MS或VIMS发 作,其严重程度在反复暴露后没有明显减轻,且因症状/体征而调整活动状态、避免参与诱发不耐受的运动刺激或负性情绪反应时, 即可诊断为MSD和VIMSD。 MS/MSD和VIMS/VIMSD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由躯体运动或视觉运动刺激诱发的症状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并 且同一个体也会因年龄、适应能力及合并疾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文探讨了评估MS症状的主要方法,易出现MS和VIMS相关 情境以及导致易感性增加相关的个体特征。对上述环境和个人因素特征的准确评估及理解,将有助于MSD和VIMSD的诊断优化。
  • 论著
  • 论著
    陈娟;b ;满劲进 ;李兴义 ;杨帆 ;陈显兵 ;袁林b
    2022, 17(12): 696-7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BIN1基因对AD细胞模型Tau磷酸化及p38MAPK/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①构建BIN1 过表达质粒与BIN1的小干扰RNA(siRNA),qPCR检测BIN1表达效果,选取效果最佳片段转染PC12细胞。 ②通过Aβ25-35诱导转染的PC12细胞建立AD细胞模型,利用qPCR方法检测Tau和p-Tau的mRNA转录水 平,MTT法及Caspase3活性检测判断AD模型是否建立成功。③实验分为4组:空白组,AD模型组,过表达 组,siRNA 组。④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 BIN1 表达水平及 Tau、磷酸化 Tau(p-Tau,Ser396 位点)、 p38MAPK、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⑤生化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 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等炎性因子表达。结果:①BIN1过表达 质粒显著上调BIN1的转录水平(P<0.01),siRNA明显下调BIN1的转录水平表达(P<0.01)。②MTT实验 结果显示,AD模型组细胞存活率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1);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AD模型组细胞 Caspase3活性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1)。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IN1在AD模型组、过表达组中 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在siRNA组中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空白组、siRNA组、AD模型 组、过表达组中Tau、p-Tau(Ser396)蛋白表达依次增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 AD模型组相比较,过表达组中p38MAPK和NF-κB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5),siRNA组中p38MAPK和 NF-κB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⑤空白组、siRNA组、AD模型组、过表达组中IL-1β、TNF-α、NO水平依 次增多,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N1 可能通过影响 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过程,导致AD病程持续发展。
  • 论著
    周静; ;刘雅丽
    2022, 17(12): 701-7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间断性Theta爆发式磁刺激(iTBS)联合镜像治疗(M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1例、iTBS组12例、MT 组 11 例、联合组 12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 iTBS、MT 和 iTBS联合MT治疗。所有治疗均为1 次/d,5 d/周,共10次。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当天(T1)、治疗 结束后1个月(T2)、3个月(T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 (UL-FMA)、Brunnstrom分期(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组内比较,4组 的UL-FMA(近端)、上肢BS、NIHSS和MBI评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组从T1开 始UL-FMA(远端)评分和手部B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而其他3组从T2开始高于治疗前(P<0.05)。 组间比较发现,联合组的UL-FMA(近端)(T3)、上肢和手部BS分期(T3)、MBI(T2)高于对照组(P<0.05),上 肢BS分期(T3)高于MT组(P<0.05);iTBS组的上肢BS分期(T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TBS联合 MT治疗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论著
    姚路路 ;梁伟 ;杜鑫 ;黄小波
    2022, 17(12): 705-7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从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首 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通过6个月 的随访,获得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和相关临床数据。主要结局指标定义为吞咽障碍量表(FILS)评 分提高3分所需的时间,通过构建Cox风险模型评价针灸治疗和吞咽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研究 期间共纳入375例患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处理后2组各入组129例患者。针灸组患者吞咽功能达到临 床改善所需的中位时间为 97 d(95%CI 93-124),对照组为 119 d(95%CI 108-145),2 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HR=1.48;95%CI 1.14-1.92;P<0.05)。针灸组 118 例(91.47%)吞咽功能达到临床改善,对照组 107 例 (82.95%)达到临床改善(RR=1.10;95% CI 1.05-1.22;P<0.05)。6个月时,针灸组有78例(60.5%)达到功能 独立,对照组有 61 例(47.3%)达到功能独立(RR=1.279;95%CI 1.019-1.616;P<0.05)。针灸组有 106 例 (82.2%)达到功能良好,对照组有91例(70.5%)达到功能良好(RR=1.165;95%CI 1.017-1.346;P<0.05)。针 灸组中治疗时间>1个月亚组(76例)的患者吞咽功能达到临床改善的中位时间为87.5 d(95%CI 84-95),治 疗时间<1个月亚组(53例)为109 d(95%CI 9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变量调整Cox回 归模型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时间仍存在差异(HR=1.79,95%CI 1.34-2.39)。针灸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是疼痛(36例,27.9%),2组基础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肺部感染和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灸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减轻残障程度,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 论著
    黄燕珠;周丹卉;张清;张亚峰
    2022, 17(12): 710-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 21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108)和对照组(n=107)。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应用基于IMB模型的 康复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MA评分)、认知功能(MoCA评分)、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得分)、生 活质量(SWAL-QOL量表得分)及干预后疗效、训练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6% v.s 66.40%,χ2 =6.425,P=0.011)。干预后,2 组的 FMA、MoCA、BI、SWAL-QOL 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 0.01),且研究组的FMA、MoCA、BI、SWAL-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干预满意度高于 对照组(90.74% v.s 78.50%,χ 2 =6.194,P=0.013)。结论:基于IMB模型的康复训练可提升脑卒中患者的疗效。
  • 论著
    黄海珊;李玲;张柯柯
    2022, 17(12): 714-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适时模式的出院准备服务对提高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及改善卒中患者预 后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符合标准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100名,按其照时间顺 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及基于适 时模式的出院准备服务。2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采 用家庭照顾者能力测量表(FCTI)和Barthel指数(BI)对2组照顾者和患者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至6个月 随访结束时,对照组46例纳入数据分析(脱落4例),干预组47例纳入数据分析(脱落3例)。出院时,2组照 顾者的FCTI总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各随访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显示,2组患者出院时的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BI评分均 高于对照组(P<0.05)。各随访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2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与本组入、出院时的BI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适时模式的出院准备服务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脑卒中患者照 顾者的照顾能力,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论著
    王雨 ;林枫 ;杨海龙
    2022, 17(12): 718-7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抑郁症建立功能变量关系图模型,探索关键靶点条 目和干预路径,为抑郁症的诊疗及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175例抑郁症患者纳入 研究,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病人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24项汉密尔顿抑郁 量表(HAMD-24)和抑郁症ICF综合核心条目组合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R软件构建功能变量关系图模型, 并进行网络分析。结果:①共有62个ICF条目位于抑郁症功能变量主岛屿结构中;其中27个条目位于4-核 结构,30个条目位于3-核结构,5个条目位于2-核结构;各条目的障碍率与网络参数未发现显著相关(P> 0.05)。②频数分布结果显示,4-核结构中的27个条目障碍率取值范围基本与各条目功能障碍频数分布一 致,4-核中所有条目可作为关键干预靶点。③风险相关结果显示,乐观、思维功能、动机、与消化系统相关感 觉、痛觉等与多个条目之间具有较高风险相关,可为设计不同的干预路径提供参考。结论:通过构建抑郁症 ICF功能变量关系图模型,可发掘抑郁症关键干预靶点和临床路径,进一步指导抑郁症的诊疗及促进患者 心理社会功能恢复。
  • 论著
    方政华;梁小丽;李新纯;李冬凤;谢莉;刘芳;刘学军;周剑;周志强
    2022, 17(12): 722-7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人际心理技术(IPT)抗抑郁治疗的作用,并通过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检测初步探 索其机制。方法:抑郁症患者17例纳入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7例纳入对照组。抑郁症患者予以 IPT 治疗 4 周。于治疗前、治疗第 28 天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 进行疗效评估。行海马 1 H-MRS 扫描,分析 2 组及病例组治疗前、后的 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胆碱(Cho)+肌酸(Cr)]、NAA/Cr、NAA/Cho和Cho/Cr比值。结果:病例组患者治疗后PANSS阴性 症状、一般情况及总分、HAMD-24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ANSS阳性症状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治疗前,病例组的NAA/(Cho+Cr)、NAA/Cr、NAA/Ch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 后,病例组的NAA/(Cho+Cr)、NAA/Cr、NAA/Cho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仍低于对照组(P<0.01);而3 组间 Cho/Cr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后海马 NAA/(Cho +Cr)与 PANSS 总分、 HAMD-24 分值显著相关(P<0.05),NAA/Cho 与 PANSS 总分、NAA/Cr 与 HAMD-24 分值显著相关(P< 0.05)。结论:IPT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区代谢物的水平有关。
  • 论著
    杨扬a ;毕光宇b ;石元洪a ;高霞a ;童萍a
    2022, 17(12): 726-7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以正念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MBCT)对腹膜透析患者失眠症状和透析效果的影响。方 法:将70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睡眠卫生教育,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8周的MBCT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的睡眠分量表(SQS) 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评估试验组的正念情况,并检测 2 组的血清白蛋白 (ALB)、C反应蛋白(CRP)、尿素清除率(Kt/V)。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AlB和Kt/V低于同组治疗前(P< 0.05),试验组的 CRP 低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 Kt/V 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 FFMQ量表各分量表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SQS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及同组治疗前(P< 0.05),且试验组的SQS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MBCT可以有效减轻腹膜透析患 者的失眠症状,并提高透析的充分性和营养状况,减轻炎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身治疗方法。
  • 论著
    李巷a ;董子康a ;张素平b ;聂荔a ;王传明a ;王成雅a ;何桂英a ;杨春水a
    2022, 17(12): 730-7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生酮饮食(KD)对成人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自建库至2022年2月的RCT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资 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RCT 研究,其中3项 研究为KD与常规饮食对照,共计纳入221例患者。另外1项研究为不同KD之间比较,纳入80例患者。结 果显示,癫痫发作减少≥50%有效率方面,荟萃分析支持K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到异质性,仅纳 入Zare(2017)及Kishk(2021)2项研究,有效率为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失访率荟萃分析显示结果更 支持常规饮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独使用改良阿特金斯饮食(MAD)相比,在第1个月用生酮配方 补充MAD,患者失访率低,依从性更好。结论:KD是成人难治性癫痫有希望的补充疗法,耐受性良好。
  • 论著
    杜秀玉a ;翟晓东a ;刘志a ;杨静a ;任惠敏a ;陈静b ;胡鸿鹏a ;戈蕾c ;杨金水d
    2022, 17(12): 735-7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优势半球卒中失语症患者二次卒中(RS)后失语商(AQ)与大脑脚形态学变化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优势半球首次卒中(FS)后合并失语症的R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RS与FS的侧 别关系将患者分为同侧卒中组19例与对侧卒中组21例,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RS前后AQ变化及其 与大脑脚非对称比例(CPAR)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 心脏病,不良习惯,卒中类型,语言康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RS患者的AQ高于 出血性患者(P<0.05)。对侧卒中组RS后AQ值明显低于RS前(P<0.01)及同侧卒中组(P<0.01);对侧 卒中组RS前后AQ变化值显著高于同侧卒中组(P<0.01)。同侧卒中组和对侧卒中组的CPAR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CPAR与对侧卒中组RS后AQ显著相关(P<0.01),与2组患者RS前AQ及同侧卒 中组 RS 后的 AQ 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优势半球 FS 后失语症患者在对侧 RS 后的 AQ 变化与 CPAR密切相关。
  • 论著
    赵荣荣;陈彬;王玉;周娜;赵莹莹
    2022, 17(12): 739-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一款集成多波长光谱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无创装置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并验证其检 测准确度。方法:连续入选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抽取静脉血获取有创血红蛋白浓度,同时使用集成3个 发光二极管(LED)传感器(发光波长分别为660 nm、810 nm和1300 nm)的手指夹装置原型获取光电容积脉 搏波(PPG)数据并提取相关特征。随机选择40例的特征数据集用于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其余40例的特征 数据集用于算法准确度验证。结果:入选患者的血红蛋白为74~177 g/L。在验证集中,算法预测的血红蛋 白浓度与参考值之差为(-3.2±12.95)g/L,RMSD为13.19 g/L;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结论:此款集成多 个LED传感器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无创装置,作为持续监测血红蛋白水平的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
  • 论著
    林琅;黎红华;骆文静;吴非
    2022, 17(12): 746-7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丁苯酞可否改善慢性低灌注所致脑白质损害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 为对照组、低灌注组及丁苯酞组,每组24只。低灌注组及丁苯酞组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建立慢性前循 环低灌注模型,丁苯酞组于术后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腹腔注射。建模30 d后,通过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静 脉注射结合共聚焦激光扫描法检测脑微血管密度,通过伊文思蓝静脉注射后测定脑组织荧光强度检测血脑 屏障完整性,通过Kluver-Barrera氏髓鞘染色检测白质纤维密度。结果:丁苯酞组大鼠脑白质微血管密度高于 其他2组(均P<0.05)。低灌注组大鼠伊文思蓝浓度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增高(P<0.01);丁苯酞组伊文思蓝浓 度较对照组大鼠增高(P<0.05),但较低灌注组降低(P<0.05)。低灌注组大鼠脑白质纤维密度较对照组显著 降低(P<0.01);丁苯酞组大鼠脑白质纤维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较低灌注组增高(P<0.05)。结论: 丁苯酞可减轻慢性低灌注状态导致的脑白质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减轻血脑屏障破坏有关。
  • 论著
    郑志东;李晶晶;冯凯
    2022, 17(12): 749-7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伴持续性向地或背地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C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区别。方法:回顾性收 集我院收治的眩晕患者56例纳入DCPN组,均经眼震视图检查及翻滚试验证实为持续性DCPN患者,并进 一步分为背地DCPN亚组40例和向地DCPN亚组16例;收集同时期诊断为常见耳石症的患者66例纳入常 见耳石组。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失眠等)以及发病诱 因、耳部相关症状(听力下降、耳鸣等)特点;所有患者均完善头颅核磁、血管、眼震电图相关检查,比较常见 耳石组与DCPN组及其亚组的临床特点、检查结果及预后等差异。结果:与常见耳石组相比,DCPN组的病 程较长(P<0.05);与常见耳石组和背地DCPN亚组相比,向地DCPN亚组的平均年龄更小、女性比例更高、 病程更长、听力下降和耳鸣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常见耳石组患者首次复位后有84.8%的患者痊 愈,1周内均痊愈;背地DCPN亚组首次复位后62.5%的患者痊愈,10 d内均痊愈;向地DCPN亚组首次复位 后均无效,结合药物治疗和多次手法复位治疗,1个月后随访均痊愈,病程最长24 d。所有患者在3月后随 访均未复发。结论:伴持续性向地/背地DCPN患者临床病程长,背地性DCPN危险因素与常见耳石症相 似,提示两疾病的同源性;而向地性DCPN发病年龄偏轻、女性多见、病程更长,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耳石粘附 及内耳病变相关。DCPN患者手法复位的效果比常见耳石患者差,向地性DCPN患者的复位效果更差。
  • 论著
    彭涛;张紫霓;朱碧峰;刘建林;彭小祥
    2022, 17(12): 753-7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发病24 h内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 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 脉闭塞患者42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和预后不良组。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 内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探索最佳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的基线美国国 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TMAN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NIHSS评分和低BATMAN评分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 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BATMAN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准确性较高,其ROC曲线 下面积为0.871,最佳界值为6.5,特异度为81.3%,灵敏度为80.8%。结论:高基线NIHSS评分和低BATMAN 评分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BATMAN评分<6.5时,其预 测不良预后的特异度为81.3%,灵敏度为80.8%。
  • 论著
    杨路静 ;范雪 ;张旭东
    2022, 17(12): 757-7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析社会支持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便 利抽样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诊断为 MCI 的患者 206 例,使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及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质量汉译量表(QOL-AD)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 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本组206 MCI例患者的QOL-AD总分为(32.05±2.31)分,GSES评分为(33.45±3.57) 分,PSSS评分为(53.14±4.35)分,均处于中低程度水平。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居住地、当前居住状况、 家庭收入、医疗支付方式、人际关系状况患者的 QOL-A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 患者的 QOL-AD评分中各项均与PSSS量表中的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MCI患者的QOL-AD评分 中的身体健康状况、精力、情绪、居住情况、记忆力、与家人关系、婚姻状况、对自己的整体感觉与GSES总分 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MCI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充分应用社会支持,制 定科学可行、高质量的自我管理项目和方案,提升生命质量,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进程。
  • 综述
  • 综述
    李倩倩; ;李小黎 ;王鑫 ;崔莹雪 ;孙敬青
    2022, 17(12): 761-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D)是与血管性病因相关的痴呆类型,其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星形胶质细胞在 海马区内被激活并积累,促进海马区大量神经元凋亡,是诱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Lipocalin 2 (LCN2)是一种分泌的糖蛋白,也是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既往研究多认为LCN2可能是由反应 性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神经毒性因子,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免疫或炎性刺激的存在下LCN2可 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极化为有益的功能表型,提示其在VD机制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对LCN2在血 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以LCN2为靶点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宋雪梅 ;李伟峰 ;秦合伟 ;郭宁 ;牛雨晴 ;姬令山
    2022, 17(12): 764-7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D)是由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同时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影 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的重 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对VD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综述
    张肖南;李阳;赵娅蓉;吕亮亮
    2022, 17(12): 767-7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图形测验(CFT)是神经心理测评中最常用的测评方式之一,广泛用于评定脑损伤或认知障碍患者 的视空间结构能力和视觉记忆。通过复杂的绘图任务,可以检测多个认知维度的功能下降,简化版本对低文 化程度老年人群适用性更强。本文介绍了CFT传统评分方法在认知障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同时基于近些年 开发的数字化绘图测验,并结合机器学习分析算法,旨在为建立一种新的数字化CFT评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增加临床实践的标准化。
  • 综述
    程芸 ;李映霞 ;李海霞 ;周喆 ;谷有全
    2022, 17(12): 772-7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轴突损伤、反应性胶质增生为特点的中枢神经 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1] 。其原因和发生机理未完全探明,一般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病毒感染、生活方式、 免疫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本文对有关M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措 施提供科学思路。
  • 综述
    江飞 ;黄会青 ;陈文东 ;杨欢
    2022, 17(12): 775-7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综述拟利用现有文献证据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及危险因素。通过检 索和分析,本综述对17篇中文文献和8篇英文文献报告的相关证据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与国外MS患 者一致,中国 MS 患者中普遍存在认知障碍。MS患者主要受损的认知功能包括语言学习和记忆、执行功能 和信息处理速度。复发缓解型MS 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脑 容量、脑结构和灌注变化以及脑白质病变。外周血中的小分子核糖核酸水平可能具有预测复发缓解型MS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的价值。本综述将对上述结论进行详细分析。
  • 综述
    李彦;白帆;荆瀛黎;于艳
    2022, 17(12): 779-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CI)是致残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虽然,现有研究对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AS)的认识尚存很多争议,具体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AS在SCI的 病理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现研究认为反应性AS在SCI修复中具有A1型神经毒性和A2型神经保护的双 重作用。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多参数、多维度靶向调控反应性AS,是有效治疗SCI的充满潜质的治疗方法。 本文综述反应性AS及其不同表型在SCI后发挥的作用,以期为SCI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综述
    李沫;吕继辉
    2022, 17(12): 782-7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脉络膜直接或间接参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 (MS)、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WS)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以清晰地获取深层的脉络膜图像。本 文对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出现脉络膜厚度改变的研究现状和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
  • 综述
    王靖萱;陈丹阳;王佳慧;张萍;唐洲平
    2022, 17(12): 785-7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不仅会引起原发性脑损伤,还会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炎症反应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监测炎性 标志物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本文对血清炎性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 白细胞计数、S100钙结合蛋白A12、C反应蛋白、CD163、髓过氧化物酶、半乳糖凝集素-3、巨噬细胞迁移抑制 因子、亲环素A、硫氧还蛋白、凝溶胶蛋白、甲壳质酶蛋白40、可溶性CD40配体等与脑出血的相关性进行综 述。
  • 综述
    许民栋 ;刘佳恵 ;王琳
    2022, 17(12): 788-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大部分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及社 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目前临床尚无统一的预测方法,其变量较多, 难以准确预测,且预测模型众多,给医生选择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分析近年临床广泛使用的上肢运动 功能恢复预测模型,分析各预测模型优缺点,为临床更好使用这些预测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指导 临床个性化治疗,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康复信心,推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姜静雯;黄淑玉;廖世波;朱钊;黄高;李玲;吴敏
    2022, 17(12): 791-7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凝血功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191 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合并DPN分为DPN组(52例)和T2DM组(139例)。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糖、 血脂、血小板相关参数、凝血功能,并通过血栓弹力图分析血液凝固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组的糖化血红蛋 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G/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 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低于T2DM组(P<0.05);2组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 栓弹力图检测结果显示,DPN 组的 K 值均低于 T2DM 组(P<0.05),Angle 角、MA 值高于 T2DM 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 值为 DPN 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444,95%CI 1.176~35.312,P< 0.05)。结论:2型糖尿病DPN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栓弹力图中的K值可能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黎芳;邹叔骋;刘学军;周彬
    2022, 17(12): 794-7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 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 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于治疗前、 后,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体内脑源性神经 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IL)-1β和皮质醇(Cor)的水平。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2组的PANSS总分均 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PAN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SSPI评 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SSPI 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2组的BDNF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IL-1β和Cor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1β和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 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 临床研究
    文丽a ;鲜于云艳a ;徐进b ;刘忠纯c
    2022, 17(12): 796-7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后精神科护士焦虑和创伤性应激障碍现状。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 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175例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护士SAS和 PTSD-SS得分中位数分别为52.0和57.0分;不同职称的护士的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AS总分与护士的职称、应激总分、警觉性增高和社会 功能受损呈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社会功能受损及警觉性可以解释护理人员焦虑的30.8%的变 异。结论:新冠肺炎后期精神科护士呈现轻度焦虑、轻微PTSD症状,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 临床研究
    张梦歌a ;张涛a ;马伟锋a ;贾琳琳 ;腾勇士a ;代淑华 ;宋长栋b ;刘慧勤a ;秦灵芝a ;蒋玙姝a ;李玮a
    2022, 17(12): 799-8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面肌麻痹伴感觉异常(FDP)的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 法:建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谱系疾病数据库并筛选出FD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辅 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在纳入279例患者的GBS数据库中共筛选出11例FDP病例,平均年龄(49.1± 18.4)岁。9例发病前有诱发因素;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面肌麻痹和感觉异常,其中8例面肌麻痹累及双侧;9例 以肢体感觉异常起病,2例以面肌麻痹起病。所有患者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但血清抗神经节苷酯抗体 阴性。所有患者四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73%电生理分型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型;面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异常;瞬目反射均异常,主要表现为患侧R1、R2和健侧R2’消失或潜伏时延长。 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预后良好。结论:FDP是一种罕见的GBS亚型,病变累及四肢 周围神经和面神经,多为脱髓鞘性病变,且很少与血清抗神经节苷酯抗体相关,早期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辅 助检查。该亚型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 临床研究
    王心刚 ;邓婕
    2022, 17(12): 802-8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 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纳入高血压组,再根据是否合并Hcy血症分为高血压+ Hcy-组和 高血压+ Hcy+ 组,各45例;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血浆Hcy水平检测和CIMT 检测;随访6个月,比较随访期内的脑卒中发生率。结果:高血压+ Hcy-组与高血压+ Hcy+ 组的血浆Hcy水平 均高于对照组(P<0.05),CIMT 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高血压+ Hcy+ 组的血浆 Hcy 水平均高于高血 压+ Hcy-组(P<0.05),其CIMT大于高血压+ Hcy-组(P<0.05)。在随访的6个月时间内,高血压+ Hcy+ 组脑卒 中发生率17.78%,高于高血压+ Hcy-组的4.44%(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Hcy水平可能导致 CIMT增加,并增加卒中风险。
  • 临床研究
    杨庆林;孟超;孙厚亮;王佳伟
    2022, 17(12): 804-8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海绵窦炎症性疾病的疗效。方法:纳入我院应用糖皮质激 素治疗的海绵窦炎症性疾病住院患者7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大剂量静脉甲泼尼松 龙(500 mg/d或1000 mg/d)冲击治疗分为冲击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指标包 括疼痛(采用语言分级方法)、上睑下垂及眼球活动度。治疗1个月后,评定并比较2组的疗效及药物相关并 发症。结果:2组表现为疼痛的58例患者中,痊愈28例(48.3%);表现为上睑下垂的33例患者中,痊愈8例 (24.2%);表现为眼球活动度降低的71例患者中,痊愈8例(11.3%)。对2组疗效的比较结果显示,冲击治疗 组缓解疼痛总有效率89.3%(25/28),高于对照组的8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种治疗 方法对改善上睑下垂和眼球活动度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与药物相关并发 症6例(14.3%),冲击治疗组出现与药物相关并发症18例(51.4%),冲击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 论:静脉注射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海绵窦炎症性疾病短期内能够缓解疼痛,但是缓解眼肌麻痹的有效性及 安全性较常规疗法均无优势。
  • 临床研究
    王小永 ;任敏 ;沈晓娟
    2022, 17(12): 807-8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非酶类抗氧化物褪黑素与帕金森(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PD患 者58例纳入PD组,健康体检者6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入组者的人口学资料,并进行改良H-Y分级量 表(H-Y)评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褪黑素水平;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PD 组的睡眠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 组患者平均病程(4.52±0.22)年;H-Y 分级:1 级 18 例,2 级 12 例,3级11例,4级8例,5级9例。PD组血清褪黑素水平为(92.31±7.1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82± 5.07)pg/mL(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褪黑素水平与H-Y分级呈正相关(r=0.652,P<0.01)。PD 组合并睡眠障碍39例,无睡眠障碍19例。PD组合并睡眠障碍者的血清褪黑素水平为(99.17±6.28)pg/mL, 显著高于无睡眠障碍者的(83.31±7.02)pg/mL(P<0.01)。结论:PD患者血清褪黑素的水平升高,且与病情 严重程度正相关;有睡眠障碍的PD患者的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
  • 临床研究
    程海玲;吕精川
    2022, 17(12): 809-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CI)患者术后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血流及脑代谢的影响。方 法:103例成功进行改良去骨瓣手术的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 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颅内压(ICP)、大脑中动 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检测并计算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率 (CEO2),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进行格 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治疗后 2 组 ICP 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Vm、CEO2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PI、SjvO2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及昏迷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升 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 发生率为5.77%,低于对照组的17.65%(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82.69%,高于对照组的 68.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患者术后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更有利于改善脑代 谢及脑血流状态,改善近期临床预后。
  • 临床研究
    周俞余; ;邓晓玲;
    2022, 17(12): 813-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荷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 影响。方法:选取进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219例,根据溶栓后HT的发生与否分为非HT组和HT组,HT组 根据脑出血体积划分为血肿型HT(≥2.0×2.0 cm2 )和非血肿型HT(<2.0×2.0 cm2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NIHSS评分、基线血压、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CSVD总体负荷、CSVD各分型等,分析CSVD总体负 荷与 HT 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溶栓患者 219 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CSVD 总体负荷评分高(OR= 9.845,95%CI 5.060~19.155,P=0.000)与溶栓后HT密切相关,血肿型HT与非血肿型HT在CSVD总体负荷 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VD总体负荷与溶栓后HT密切相关。CSVD总体负荷评分越 高,溶栓后发生血肿型HT的可能性越大。
  • 临床研究
    张泓;李军;殷小平;施元美;李慧
    2022, 17(12): 817-8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早产儿血清丛生蛋白(sCLU) 水平与早产儿远期发育预后的相关性,并且评估临床特征预 测早产儿远期发育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 98例。所有患儿分别于生后1 h、12 h、3 d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sCLU浓度,并于生后4~7 d进行头颅B超和 (或)MRI诊断是否有早产儿脑损伤。所有患儿在纠正胎龄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 通过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来评估发育结果。比较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预后正常组 与异常组的临床特征和血清sCLU值,应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血清sCLU与MDI和PDI之间的关系。结 果: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预后异常组与正常组脑损伤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 异常组在胎龄与体重方面明显小于预后正常组(P<0.05),脑损伤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预后正常组(P<0.05)。 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预后异常组与正常组12 h sCLU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I组:t=-2.217,P< 0.05;PDI组:t=-3.269,P<0.05),1 h、3 d sCLU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 sCLU值与MDI 和PDI呈负相关(r=-0.320,P=0.001;r=-0.251,P=0.013)。结论:胎龄越小,体重越小,脑损伤严重程度越 重,生后12 h 血清sCLU 值越高,早产儿远期智力及运动发育预后越差。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史晓英 ;许静 ;陈慧芳 ;李睿 ;何洪真 ;吕佩源;
    2022, 17(12): 820-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个案报道
    徐振煕 ;贺峰 ;陈旺 ;宫健
    2022, 17(12): 822-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个案报道
    陆现国 ;王峰 ;王贤军
    2022, 17(12): 825-8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