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田梦露,许瑶,初云惠,肖君,尚珂,田代实,秦川
    2025, 20(8): 435-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丁苯酞(Dl-3-n-丁基苯酞,NBP)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小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 法:①构建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小鼠模型,设Sham、MCAO及MCAO+ NBP组,采用行为学测评、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方法探究NBP对血脑屏障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②体 外建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给予NBP干预,采用迁移、成管、屏障通透试验、CCK 8试剂盒 检测、碘化丙啶染色及细胞爬片荧光探针染色探究其对内皮功能和线粒体状态的调控效应。结果:①与 MCAO组相比,NBP干预显著上调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ZO-1、Occludin表达,减少血浆渗透蛋 白albumin与fibrinogen渗漏,降低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标记物8-OHdG水平,并改善神经功能(P<0.05)。 ②体外给予 NBP 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与成管能力增强,通透性降低,活性提高,DNA损伤减少,同时线粒 体活性、膜电位和氧化应激状态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NBP可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 应激,保护脑内皮细胞功能,修复血脑屏障结构,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论著
    胡国庆1,2 ,吴贝贝3 ,杜洋2 ,陈肖杰2 ,徐康健2 ,杨静月2 ,姚姣4 ,张佳佳1,2 ,武曦媛1,2 ,焦玉怡1,2 ,季益富1,2
    2025, 20(8): 441-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伴非自杀性自伤(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青少年抑郁 症伴有 NSSI 的患者 34 例(病例组),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相匹配的健康对照 27 名(对照 组)。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评估患者自伤频率及严重程度;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 估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评估疼痛共情能力,以判断任务正确率、反应时和疼痛评级得分作为疼痛 共情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疼痛判断和左右判断的正确率、反应时和疼痛评级得分与青少年自 我伤害问卷得分及IRI-C各因子得分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在IRI-C量表的观点选择、想象力因子上得分 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疼痛判断任务上,病例组对疼痛图片判断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 左右判断任务上,病例组对疼痛图片判断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青少年自伤问卷得分与 疼痛判断任务中疼痛图片的反应时间呈正相关(P<0.01),与正确率呈负相关(P<0.05);IRI-C中个人痛 苦得分与反应时呈负相关(P<0.05),观点选择、共情关注、个人痛苦与判断正确率呈正相关(P<0.01)。 结论:伴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疼痛共情能力降低。
  • 论著
    张静1,2 ,黄夏荣3 ,叶赛青1,2 ,张杰1,2 ,赵敬予1,2 ,贾程森1,2
    2025, 20(8): 446-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与健康成人对比,探讨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肩峰-骨盆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并从生物力学角 度分析这一运动学特征变化的原因。方法:选取2023年8月~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5例(卒中组), 招募9位健康成人受试者(对照组)。通过使用三维步态分析,比较2组受试者的步速、支撑相时间、支撑相 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和最小值、步态周期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等主要结局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 差异,并分析其生物力学基础。结果:2组受试者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下肢生物力学参数的相 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步行支撑相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与足偏角最大值成正相关,与胸廓旋转角 度最小值、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最小值以及踝关节矢状轴力矩最小值存在负相关。脑卒中患者整个步态 周期肩峰-骨盆角度最大值与髋关节屈伸力矩最大值、髋关节屈伸做功最大值、足偏角最大值成正相关;与 髋关节屈伸角度最小值、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最小值以及踝关节矢状轴力矩最小值成负相关(均P<0.05, 且相关系数ρ>0.5)。与健康成人相比,脑卒中患者在步行中的支撑相肩峰-骨盆最大值、步态周期肩峰-骨 盆最大值及步速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肩峰-骨盆角度 变化与健康人群相比运动幅度下降,以同相运动模式为主。从生物力学角度理解,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 耦合关系发生变化,以髋策略调控为主。
  • 论著
    杨娴1 ,任思颖2 ,王丽琨2 ,伍国锋2
    2025, 20(8): 452-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不同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 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22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根据治疗方法分 为CT引导组(接受CT引导下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122例和钻孔组(接受神经内镜辅助下钻孔引流术 45例、接受单纯钻孔引流术62例)107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手术资料、术前及术后 48 h影像学资料、预后指标,并行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结果:CT引导组患者术前头颅CT中线偏移> 10 mm、术中冲洗率、术中尿激酶使用率、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5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钻孔组(均P<0.05 或P<0.0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颅内积气、积液)、住院天数均低于钻孔组(均P<0.05或 P<0.01)。术后发生再出血46例(再出血组),未发生再出血183例(未再出血组)。术后再出血的单因素分 析中发现,既往高血压病史和饮酒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CT引导下微创颅内 血肿穿刺引流术通过增加引流管数量、术中联合尿激酶充分冲洗血肿腔等方式,在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 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优势显著,但2种术式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史和饮酒史 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 论著
    冯楚文1,2 ,鲁菁3 ,屈媛媛1,2 ,孙维伯4 ,刘婷婷3 ,吴永芳3 ,杨添淞1,2
    2025, 20(8): 459-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督御疲调神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认知 障碍大鼠的疗效及对大鼠海马CA1区线粒体分裂及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多因素复合应 激刺激法制备CFS认知障碍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10只健康 雄性SD大鼠为对照组。治疗期间,对照组正常饲养,模型组持续造模刺激,电针组在造模刺激基础上予 神庭穴透刺百会穴、大椎穴电针治疗;参数设置为:连续波,频率10 Hz,15 min/次/d,连续28 d。采用《一 般情况半定量观察量表》及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各组 大鼠海马CA1区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线粒体自噬及线 粒体分裂关键分子Pink1、Parkin及Drp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 组一般情况评分升高(P<0.05),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海马CA1区 线粒体破坏增加,形态呈肿胀或缩小,基质变淡且伴空泡化,嵴突消失,线粒体外膜不完整,出现自噬小 体;Pink1、Parkin、Dr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降 低(P<0.05),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海马CA1区线粒体破坏数量及 自噬小体数量较少,形态呈轻度肿胀,内嵴较清晰,嵴有断裂但嵴突未消失,外膜大致完整,基质改变不 显著;Pink1、Parkin、Drp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通督御疲调神电针具有抗疲劳, 提高认知水平的作用,可能与调节CFS认知障碍大鼠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分裂功能有关。
  • 综述
  • 综述
    熊紫怡1 ,刘伟2 ,门伟业1 ,张鸿宇1 ,宋文君1 ,英振昊1
    2025, 20(8): 465-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伴随着神经元病变,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对神经元的生长与存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其改善运动功能障碍,而越来越多的证据 指出BDNF在认知功能方面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观察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未能深 入的探讨改变背后的机制。本文对BDNF亚型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学习记忆能力、突触结构可 塑性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剖析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提供 参考。
  • 综述
    严子昂,田其,李明昌
    2025, 20(8): 470-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影响或环境等多种诱因导致的睡眠时长不足称为睡眠剥夺,其会直接导致 认知功能受损。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节点。星形胶 质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通过参与突触可塑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兴奋性神经递质 蓄积、氧化应激和免疫炎症等多种途径。本综述回顾了近十年与星形胶质细胞、睡眠剥夺和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的研究,归纳整理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路,还梳理了发病机制的互作关系并探讨了潜在的治疗 策略。以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睡眠剥夺中的作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 步发展,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江珊,陆征宇
    2025, 20(8): 474-4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是引发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重要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血管单元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在长期脑灌注不 足时,神经、血管细胞分别响应,同时交叉通讯,神经炎症被级联放大后造成不可逆性脑组织损伤,引起认知 功能障碍。CCH早期生物学与影像学标志物的筛查为及早识别干预VCI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了CCH诱 发VCI的潜在机制及早期相关标志物表达的研究,旨在为VCI的早期筛查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李峻豪1,2 ,罗钰鼎1,2 ,段川西2,3 ,熊海1,2 ,王建1,2
    2025, 20(8): 478-4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是全球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尽管卒中诊疗技术的进步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和肢体残障 率,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作为常见并发症,依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PSCI表现为记忆、抽象思维、视空间能力和人格行为的损害,且与生存率密切相关。尽管已有大 量研究致力于探索PSCI的早期预警标志物,但这些成果尚未实现临床转化,导致患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 时机。因此,PSCI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应成为卒中管理的重要环节。本综述总结了PSCI的最新研究进展, 探讨了影像学检查、体液标志物及神经功能评估等检测手段的潜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通过影像学与人 工智能结合,早期识别认知损害风险,探索精准的诊断指标,并构建临床可应用的PSCI风险预测模型,推 动早预警、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为PSCI的临床管理提供新思路。
  • 综述
    齐雪a ,王伟a ,李亚男a ,王苏a ,高文蔚b ,赵博a
    2025, 20(8): 483-4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酸化修饰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作用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上的翻译后修饰类型。自2019年首次在核心 组蛋白上发现乳酸化修饰位点以来,众多研究者已将目光聚焦于乳酸化修饰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并 积极探索通过调控乳酸化修饰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预后的方法。本文综述了乳酸化修饰与多种神 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之间的关联及调控机制,拟通过 深入了解乳酸化修饰在不同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综述
    黄蓉,王良意,王晓亚
    2025, 20(8): 487-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 术,通过变化的磁场来调节特定脑区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实现大脑区域的兴奋性或抑制性调控,为脑卒中康 复带来新的治疗途径。在脑卒中rTMS治疗中,通过调整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长和刺激位置这些参 数,以及个性化康复方案优化,可以实现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针对rTMS的基本原理、rTMS在脑卒中 康复中的作用机制、rTMS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康复中的应用、rTMS参数设置和康复方 案设计优化、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5个方面内容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 供更加有效的脑卒中rTMS治疗策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水平提供帮助。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杨蕾,王碧,袁娜,刘永红,何贝
    2025, 20(8): 491-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癫痫患者添加拉考沙胺治疗后癫痫发作加重的病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 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收治的4例接受拉考沙胺治疗后出现癫痫发作加重的病例,分析其临床和电 生理特征。结果:4例患者的癫痫发作起始年龄为8~38岁,男性3例。均为局灶性起源癫痫且接受手术治 疗,2例为额叶胶质瘤切除术,1例为脑外伤后去骨瓣减压术,1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多次行癫痫灶切除。 4例患者术后接受拉考沙胺治疗的年龄为24~57岁,均出现原有局灶性癫痫发作加重,包括发作性头眼右 转、面部抽搐、失语和偏侧面部感觉异常发作等。结论:对于有颅脑手术史的癫痫患者,拉考沙胺可能加重 原有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拉考沙胺导致癫痫发作加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高杰,张宏,卢吉,范莹,王冰花,刘莉,徐海艳
    2025, 20(8): 494-4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Brislin 的翻译模型,对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的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 表,并对 2021 年 9 月~2024 年 9 月进行清洁间歇导尿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212 例进行问卷调查,用 Cronbach’s α评估量表的信度,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果:英文原版量表有16个条目,中 文版量表保留了16个。问卷结果显示,整个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8,Cronbach’s α是0.952。结论:中文 版的间歇导尿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评 价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