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李亚雄;韩硕;刘勇
    2024, 19(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髓核细胞(NPCs)退变模型对研究椎间盘退变(IVDD)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退变 严重的NPCs,往往较难贴壁生长,而轻度退变的细胞,虽可体外培养,但难有显著的实验结果,因此通过不 同的诱导手段构建有效的退变细胞模型,不仅可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更能增加实验数据的说服力。目前 有较多诱导NPCs退变的方法,但模型建立缺乏统一标准,且无系统性的总结。因此,本文将从诱导NPCs退 变的方式、方法、模型效果评价指标等方面展开综述,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对不同建模方式进 行了分类总结,旨在为筛选、评价有效的退变细胞模型建立方法,探究IVDD治疗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 论著
    申杰a ;姚雪榕a ;刘越存a ;徐桂华b
    2024, 19(1):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PDGFR-β/TGF-β/Smad2/3信号通路调控阿尔茨海默病(AD)血脑屏障(BBB)完整性和学 习记忆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通过水迷路及觅食试验分析学习记忆能 力;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血管周细胞增殖率(ki67/desmin)、周细胞覆盖率(desmin/lectin);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血管周细胞TGF-βR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紧密连接(TJs)蛋白的表达水平。经过外源 性PDGF-BB脑室内注射和/或TGF-βR1激酶抑制剂SB431542腹腔内注射预处理后,分别进行上述分析。构 建 AD 体外 BBB 模型,经过 PDGF-BB 和/或 SB431542 作用后,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 (FITC-BSA)渗透性和跨细胞电阻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P/PS1小鼠经过虚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达 到终点所需时间明显延长(水迷路训练试验),投食区正确选择率明显下降(觅食训练试验);海马区desmin/ lectin阳性细胞比例明显下降;TGF-βR1、p-Smad2、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J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 降。外源性PDGF-BB可使APP/PS1小鼠经过虚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达到终点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水迷路正 式试验第28天)、投食区正确选择率明显提高(觅食正式试验第28天);海马区desmin/lectin阳性细胞比例明显 增加;使TGF-βR1、p-Smad2、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使TJ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B431542则可 部分抑制上述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外源性PDGF-BB可明显降低AD模型组的最终渗透系数,提高24 h时相 对TEER值;SB431542则可部分抑制上述作用。结论:PDGFR-β/TGF-β/Smad2/3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周细 胞分化、覆盖,提高内皮细胞TJs的表达,调控AD血脑屏障完整性,以促进学习记忆能力恢复。
  • 论著
    潘翰逸 ;陈志颖 ;张曼青
    2024, 19(1): 8-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深部脑磁刺激(DMS)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 制。方法: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筛选42只正常的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 6)、卒中组(Stroke组,n=12)、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12)、深部脑磁刺激治疗组[(PSD+DMS)组,n=12];后 3组颈总动脉线栓再灌注法构建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PSD组和(PSD+DMS)组接 受3周慢性温和应激制备PSD模型;(PSD+DMS)组每天接受40 min的40 Hz深部脑磁刺激治疗,共2周。 旷场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运动功能和焦虑样行为;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快感缺失抑郁样行为;免疫荧 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Iba-1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 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阳性蛋白CD11b及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PSD+DMS)组大鼠抑郁 样行为较PSD组明显好转。卒中组大鼠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加,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蛋白表达 升高,PSD 组大鼠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进一步增加,炎性因子 IL-1β和 TNF-α的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 (PSD+DMS)组大鼠前额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DMS治 疗可有效地改善PSD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抑制前额叶皮质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其潜 在的抗抑郁作用机制。
  • 论著
    黄磊 ;叶飞 ;任思颖 ;伍国锋 ;王丽琨
    2024, 19(1): 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体积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ICH 患者,根据随访出院后 90 d 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mRS≤3 分)组和预后不良(mRS>3分)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应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和PHE体积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 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NLR和发病第7天PHE体积对预后不 良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177例ICH患者,其中预后良好105例,预后不良72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ICH 24 h内PHE体积、第7天PHE体积、24 h内相对PHE体积、第7天相对PHE 体积、NLR、PL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脑疝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 析显示,ICH 24 h内PHE体积与发病24 h内血肿体积及NLR呈正相关(P<0.05);发病第7天PHE体积与 NLR与发病24 h内血肿体积、发病第7天血肿体积、NLR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发病第 7 天 PHE 体积、NLR 是 ICH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 曲线发现发病第 7 天 PHE 体积曲线下面积为 0.636(95% CI 0.54~0.73,P=0.006);NLR 曲线下面积为 0.676(95%CI 0.585~ 0.768,P<0.001)。结论:入院时 NLR 水平较高的 ICH 患者,PHE 越严重,入院时 NLR 升高和发病第 7 天 PHE体积是ICH患者出院第90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论著
    张思鈺 ;王永春 ;任慧 ;魏衍旭 ;李映彩 ;陈怡婷 ;陈斌 ;冷军
    2024, 19(1): 17-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下肢肌腹电针联合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伴有 膝过伸障碍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26例)、PNF组(27例)、联合组(27例)。3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基 础治疗,电针组另予下肢肌腹电针治疗,PNF组另予PNF技术治疗,联合组给予下肢肌腹电针联合PNF技术 治疗,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最大速度行走50 m时膝过伸次数、Loudon膝过伸有效率评定 膝过伸;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E)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步行功能分级 (FAC)评定运动功能和行走功能;采用 Berg 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 4 周后,3 组患者 FMA-LE、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最大速度行走50 m时膝过伸次数及TUGT所用时间较 治疗前均减少(P<0.05),且联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电针组和PNF组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组Loudon膝过伸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电针组和PNF组(P<0.05)。结论:下 肢肌腹电针和PNF技术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障碍,二者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 膝过伸障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膝关节稳定性及整体步行功能。
  • 论著
    冯楚文; ;屈媛媛 ;孙忠人 ;孙维伯 ;王铁刚; ;杨添淞;
    2024, 19(1): 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近20年针灸调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以 2002~2022年期间发表于CNKI的针灸调节突触可塑性实验研究为文献来源,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9篇,来源于73种期刊,《针刺研 究》发文量最高;涉及作者421位,以孔立红为代表;研究机构148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代表;关键词 325个,电针出现频次最高;关键词聚类效果显著,主要包括针灸调节突触可塑性的干预手段、研究疾病、 作用靶点及机制;近年来突现词聚焦于针药结合、认知功能、长时程增强,且持续性可观。结论:近20年 我国针灸调节突触可塑性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及研究方向。
  • 论著
    蒋涛涛 ;郑婷 ;黄子龙 ;翟少朋 ;崔慧慧 ;王满侠
    2024, 19(1): 2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应用研究现状及趋势。方法:检索2002~2022年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6.1.R2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分别生成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共 现图谱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共检索到348篇原始研究和综述,包括7 176篇 参考文献;在近二十年,Mirelman A、悉尼大学分别是发文量最大的作者和机构,且作者和机构间有积极的 合作;美国和意大利是相关文献的主要贡献者,具有良好的中心性;关键词共现频率前5位为gait、people、rehabilitation、balance、motor,且关键词rehabilitation具有良好的中心性;研究的前沿为虚拟现实技术对帕金森 病患者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未来研究趋势为虚拟现实技术对非运动障碍的康复疗效和相关治疗方案的明 确。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的康复效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非运动障碍的康复效 果可能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 综述
  • 综述
    叶嘉禾;叶晓东;李贤贤;黄珊珊* ;朱遂强*
    2024, 19(1):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主要特征为淀 粉样物质在脑血管壁的沉积。近期研究认为,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功能障碍可能推动 CAA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将主要围绕CAA中NVU的直接与间接损害及NVU功能障碍相关的临床表现、 影像标志物等方面论述CAA与NVU功能障碍之间的关联,并探讨通过保护NVU的功能以减缓CAA的发 生和进展的可能性。
  • 综述
    刘彦君;赵炜疆
    2024, 19(1): 3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治疗耗费大且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现有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 不理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治疗手段,延长并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寿命及生 活质量,进一步明确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必不可少。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脊髓损伤发 生、发展过程,用以探讨脊髓损伤发病和治疗机制。目前已有多种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用于脊髓发病机制 和实验性治疗研究,本文对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伤和脊髓横断伤等模型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 结,为脊髓损伤模型的选择与制备提供参考。
  • 综述
    叶启航 ;李艺; ;张云梦 ;叶军明;
    2024, 19(1):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的临床治疗包括急救处理、手 术、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常规的药物治疗存在难以穿越血脊髓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不 能靶向受损的神经组织的问题。纳米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控释放特性和靶向脊髓组织的能力,可以克 服常规给药方式的不足,通过精细化设计组装和外表修饰赋予纳米递送系统出众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 了在SCI中纳米粒子用于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在SCI药物递送系统中的靶向策略及具有运用 前景的纳米粒子及其各自特性与局限性,以及将纳米递送技术应用于临床SCI修复领域所需克服的努力与 障碍。
  • 综述
    林昭 ;赵虹 ;刘旺 ;李倩仪 ;张弘菁 ;陆征宇
    2024, 19(1): 5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膀胱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症状,其主要表现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给患者的 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相关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行为治疗、药物 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本文对其相关治疗方法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袁景林;牛军伟;杨海华
    2024, 19(1): 55-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常规静脉溶栓流程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方法:2019年1月 我院开始优化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流程,具体表现在以先治疗后交费为原则,由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就诊,缩短 患者的候诊时间,第一时间完成影像学检查,由卒中小组医师阅片而不再等待正式影像报告,提前准备溶栓 设备及备用药物等方面。于优化时间界点前后各1年的范围内收集静脉溶栓的AIS患者,优化时间节点前 1年为常规组,后1年为优化组。收集并且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 DNT≤60 min比例、到院-接诊时间、接诊-呼叫会诊时间、接诊-CT时间、接诊-抽血时间、抽血-标本接收时 间、卒中小组到位时间、知情时间、签字-用药时间、结局参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症状性脑出血、早期死亡) 等指标,其中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是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 况标准,取△NIHSS评分值,△NIHSS评分=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早期死亡指溶栓 后7 d内的卒中源性死亡,症状性脑出血指溶栓后24 h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前加重同时有头CT影 像学证据支持。结果:共入组360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其中102例为常规组,258例为优化组。与常规组 比较,优化组DNT从(60.15±22.19)min缩短至(32.67±17.05)min(P<0.05),DNT≤60 min比例从61.76%上 升至94.19%(P<0.05),到院-接诊时间、接诊-呼叫会诊时间、接诊-CT时间、接诊-抽血时间、卒中小组到位时 间及签字-用药时间均缩短(均P<0.05);患者早期死亡率下降,抽血-标本接收时间、知情时间、△NIHSS评 分、症状性脑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优化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可有效增加AIS患者的 院内救治数量,提高溶栓效率,减少院内延误。
  • 临床研究
    常婧萍;李树强;陈文灿;夏彬
    2024, 19(1): 59-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旨在探讨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 准,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05例脑卒中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随机划分为rTMS组(n=34)、假刺激组(n=34)及对照组(n=37),rTMS组给予低频rTMS+常规言语训练,假 刺激组给予假性低频rTMS+常规言语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言语训练,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 后,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试(WAB)评估语言障碍的程度,认知功能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 定,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SADQ-H)评定患者抑郁状态,炎症指标采 用血清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语言功能、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 明显增加,SADQ-H评分及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CRP水平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假刺激组相比,rTMS组的语言方面、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SADQ-H评分及IL-6水平均 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rTMS是治疗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有效康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