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夏宇;丁璐;邓宇斌
    2023, 18(10):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外力或非外力作用造成脊柱骨、韧带及神经结构的破坏,并 伴随着损伤部位以下躯干与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高。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 免疫细胞,在SCI后接受损伤信号,发挥分泌因子及吞噬作用,同时和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及其它细胞与非细胞成分发生反应。目前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具有多态性和多功能性,参与SCI的病理生 理过程,包括炎症、疤痕形成和疼痛。本综述结合前期课题组星形胶质细胞研究基础,通过总结近年来小胶 质细胞在SCI过程中功能的研究文献,为SCI疾病进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 综述
    仲文庆;俞兴;杨永栋
    2023, 18(10):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近年来发现脊髓室管膜区存在内源 性神经干细胞(ENSCs)具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力。脊髓损伤及微环境改变等可使脊髓室管膜区的 ENSCs激活、增殖、分化,进一步修复受损的神经结构。虽然脊髓室管膜区ENSC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具有 积极作用,但其机制尚无定论。本文对脊髓室管膜区ENSCs在脊髓损伤修复中潜在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 基础和临床领域全面认识脊髓室管膜区ENSCs提供参考。
  • 指南
  • 指南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 北京市神经修复产业创新中心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
    2023, 18(10):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刘娜;聂璐薇;姚达宝;陈施玲;潘超;徐莉
    2023, 18(10): 564-5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携带人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研究其转染星形胶质细胞 后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对实验室原有的pGFAP-IRES2-EGFP-p27质粒进行转化、扩增、抽提、酶 切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和测序;通过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分别获取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片 段,依次交换入线性化表达载体GV269和pDC315-GFAP-EGFP载体,最终构建pDC315-GFAP-p27-EGFP; 将其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经在HEK293细胞反复扩增数代后,进行纯化及滴度检测;转 染星形胶质细胞后观察细胞生长和荧光表达情况;检测转染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比例、p27的表 达情况。结果: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成功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GFAP-IRES2-EGFP-p27;经PCR鉴定和测序, 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过表达载体pDC315-GFAP-p27-EGFP;经包装后,Ad-GFAP-p27-EGFP可见EGFP表达 和细胞致病效应,而且能够特异性地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星形胶 质细胞 72 h 后,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下降,G1和G2期的细胞比例增高,凋亡比例增 高(P<0.05);转染后第5天,星形胶质细胞中p27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利用 腺病毒包装系统AdMax成功构建了携带人GFAP启动子和p2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过表达载体,其可以特异 性转染星形胶质细胞过表达p27,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 论著
    陈超 ;聂郁林 ;陆心恬 ;林玥伶 ;龙颖 ;李金声
    2023, 18(10): 569-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以降低模型制备难度,提高模型的稳定性。 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和假手术组6只。采用经改良的颈外动脉进线栓法建立模 型,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伊文思蓝(EB)染色及TTC染色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改良方法建模成功 率为87.5%,梗死区可明显看到EB渗出,TTC染色显示梗死体积占大脑总体积的(10.65±4.41)%。结论:经 改良后,明确了颈总动脉结扎位置,以及颈外动脉结扎、剪断位置,采用颈外动脉残端直接进线栓建立模 型,降低了模型制备难度,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 论著
    孟宪宇 ;李秋红 ;刘岩 ;张旭 ;王磊 ;姜巍 ;李凤久 ;路来金 ;陈焕新
    2023, 18(10): 574-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寻周围神经感觉和运动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蛋白变化,为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提供标志 蛋白。方法:制备SD大鼠股神经运动束和隐神经(感觉束)在正常状态、Sunderland V损伤8 h和8 d时间 点模型;神经断端远侧5 mm样本取材,6种样本共18组;分离、提取、纯化及定量蛋白后,应用差异凝胶电 泳技术荧光标记蛋白质,凝胶图像扫描,选择差异表达>1.5倍的蛋白点定义为高差异表达蛋白;用图像 分析软件BVA分析显示9块凝胶平均分离1586个蛋白点,胶上切割、酶切、点靶,质谱仪进行肽质量指纹 谱(PMF)分析鉴定,识别各组间的高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应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析验证蛋 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结果:共有12个高差异表达蛋白点被确切鉴定:TPM1、Serpina10、NF-L、DRP-2、 CaBP1、Serpina3n、Peroxiredoxin-2、Gng7、HSP70、LDHB、Enolase2、PDIA3。 其 中 ,Serpina10、TPM1、 NF-L、DRP-2、CaBP1是隐神经正常状态、损伤8 h和8 d时间点时比较蛋白质组学高差异蛋白;Serpina10、 Serpina3n、Peroxiredoxin-2、Gng7、HSP70、LDHB、Enolase2、CaBP1、PDIA3是股神经运动束正常状态、损 伤8 h和8 d时间点时比较蛋白质组学的高差异蛋白。Serpina10 和CaBP1是隐神经和股神经运动束损伤 后多时间点比较蛋白质组学均出现的高差异表达的蛋白。蛋白质组学的结果与RT-PCR检测的mRNA 转录水平相一致。结论:周围神经感觉束、运动束损伤后不同时间的比较蛋白质组学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Serpina10 和CaBP1作为高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为周围神经再生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 论著
    邓刚;肖君;尚珂;周罗绮;秦川;田代实
    2023, 18(10): 579-5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吸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纳入165例发病在72 h内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数据。采集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 群的数量和百分比,并将吸烟者与非吸烟者进行比较。对不同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析。采用Spearman分析来评估吸烟强度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B细胞数量(P<0.001)和百分比更高(P=0.009),总T细胞(P=0.013)和抑制性T 细胞数量更高(P=0.032)。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与 B 细胞数量(OR=3.384,95%CI 1.621~ 7.067,P=0.001)和百分比(OR=2.243,95%CI 1.095~4.596,P=0.027)、T细胞数量(OR=2.104,95%CI1.055~ 4.196,P=0.035)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吸烟强度与B细胞数量、B细胞百分比、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P值分别为0.002、0.009、0.012)。结论:吸烟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百分比增 加、T细胞数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胡春雷; ;廖博 ;王琪 ;赵海恩 ;乔欢 ;李小军
    2023, 18(10): 584-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并验证槲皮素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筛选 槲皮素治疗SCI的相关靶点,构建Venn图,得到槲皮素-SCI关键靶点,进一步将关键靶点基因输入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将关键靶基因输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 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通过体外细胞试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筛选,共得 到259个槲皮素-SCI关键靶点;通过度值、中介中心度及接近中心度值筛选,最终纳入了槲皮素作用于SCI 的关键靶基因10个,分别为AKT1、VEGFA及TP53等基因。槲皮素可以与靶点蛋白AKT1、VEGFA和TP53 自发结合。GO生物学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可能通过凋亡信号通路参与治疗SCI。体外细胞试验结果 表明,槲皮素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双氧水(H2O2)处理的PCP12细胞的细胞活力。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 抑制细胞凋亡治疗SCI,提示槲皮素对治疗SCI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综述
  • 综述
    黄善敏; ;许林杰 ;谢翠梅 ;钱长晖
    2023, 18(10): 597-6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永久性残疾,因此深入研究神经 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许多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主 要从巨噬细胞的迁移、吞噬、极化和分泌功能以及其对血管生成和施万细胞活性影响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在 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中发挥的调控作用。
  • 综述
    胡博玄;刘子华;赵小云;刘红朝
    2023, 18(10): 601-6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性脑损伤(TBI)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其治疗除处理颅脑损伤外,还需要关 注损伤后出现的一系列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肠道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号通路,称为脑- 肠轴。研究证实,在TBI的继发性损伤中,存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脑-肠轴,影响着TBI的进展与预后,但目 前关于脑-肠轴在TBI后的功能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综述将对TBI后脑-肠轴的双向调节机理研究进展进 行总结分析。
  • 综述
    邵文;张强
    2023, 18(10): 604-6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是痴呆的高危人群,MCI和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因此,MCI的早期诊 断和干预至关重要。脑连接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大脑看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脑连接网络 的变化是认知改变的结构和功能基础。通过对MCI患者进行脑连接网络分析,得到特征性的脑连接网络参 数,有助于寻找MCI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预测病情进展程度、评估干预效果等。本文围绕近年来MCI脑 连接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MCI的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综述
    陈施玲 ;唐颖馨 ;王文志 ;赵性泉 ;董强 ;唐宇平 ;伍国锋 ;薛孟周 ;朱遂强 ;唐洲平
    2023, 18(10): 608-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余年,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的发展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微创穿刺和抽吸设 备的研发促进了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的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4种主流微创手术术式(硬通道锥颅穿刺血肿清 除术、定向软通道血肿引流术、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显微手术)的代表性穿刺和抽吸器械。血肿清除的最终 目的应当是实现微创化、可视化、智能化、个体化。目前上市的器械已基本满足微创化和可视化的需求,将来 需要更多的器械革新以实现智能化和个体化的需求,最终实现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的治疗同质化。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高曲文 ;黎振声 ;齐自娟 ;邓彩云 ;项薇 ;邓兵梅
    2023, 18(10): 611-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成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病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 叠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愈后。方法:报导1例成人MOG抗体病和抗NMDAR脑炎叠加综合 征病例,并以“MOG、NMDAR”为关键词在CNKI、Sinomed数据库及PubMed(建库至2021年4 月)检索中英 文文献,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病例总结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5例成人病例,男性9例,平均始发年龄34.7岁, 13例呈复发缓解病程,平均复发间隔时间14.4月;首发症状以头痛、抽搐、发热多见。15例患者共有39次发 作事件,急性发作临床症状以头痛、视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最常见。根据抗NMDAR脑炎及MOG抗体病 的诊断标准,39次发作临床分型为:MOG抗体病1例次,抗NMDAR脑炎4例次,未定型10例次,重叠型24 例次。共收集到急性发作期头颅MRI影像33次,异常32例次。皮质受累32例次、脑干12例次、放射冠8例 次、视神经7例次。所有患者对一线免疫治疗均敏感,5例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8例患者加用二线 免疫抑制剂。15例患者中有2例中断治疗,1例遗留双眼视物模糊及被害妄想,1例遗留右眼视力下降,其余 13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1例,2分2例。结论:成人MOG抗体病和抗NMDAR脑炎叠 加综合征并不少,多见于男性,大多呈复发缓解病程,发作期症状以头痛、视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多见,头 颅MRI阳性率高,主要累及皮质、脑干、放射冠、视神经,所有患者对一线免疫治疗敏感但大多需要2种以上 的免疫治疗且易反复,可能需要更强或更长时间的免疫治疗。建议抗NMDA受体脑炎或MOG抗体病患者 同时进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及MOG抗体的检测,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减少复发。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邵东传;吴钧;高云;刘俊;马钢;苏平;普快荣;岑键昌
    2023, 18(10): 615-6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个案报道
    黎辰;王丽琨;叶飞;伍国锋
    2023, 18(10): 618-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