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叶雪 ;赵欣春 ;于润坤 ;贾红芳 ;张玉梅 ;臧大维
    2020, 15(10): 559-5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启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尚未接 受认知治疗PSCI患者120例纳入研究,病程<3个月的患者60例纳入早期组,病程3~6个月患者60例纳 入晚期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2组均在原治疗脑梗死药物基础上,加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6个月。于治 疗前及治疗1、3、6个月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临床 痴呆评定量表(CDR)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治疗效果。结果:2组基线对比,早期组MMSE、MoCA评分显 著高于晚期组(P<0.05),CDR量表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及6个月后,2组的MMSE 评分、MoCA评分、CDR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治疗1、3及6个月后,早期组MoCA评分总有效率、MMSE 评分升高的人数比例均高于晚期组(均P<0.05),早期组组内3月与1月、6月与3月间的MoCA评分总有 效率和MMSE评分升高的人数比例增幅均高于晚期组的增幅(均P<0.05);2组CDR评分好转人数及增幅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使用盐酸多奈哌齐对PSCI的疗效优于晚期使用。
  • 论著
    王海燕;管蔚畅;郑俊;林璐;廖维靖
    2020, 15(10): 563-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联合常规语言治疗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7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 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接受30 min音乐疗法和30 min常规语言治疗, 对照组每天接受1 h常规语言治疗,每周治疗5 d。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汉 化版口语部分与Goodglass-Kaplan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ASRS)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治疗后,2 组WAB各项评分及ASR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观察组流畅度,复述,命名及失语指数 (A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信息量、自发言语、听理解评分及ASRS评级组间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联合常规语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 能,尤其是言语流畅度,复述及命名能力。
  • 论著
    俞璐 ;郁志华 ;黄品贤 ;董英 ;王健 ;林水淼
    2020, 15(10): 567-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重 度AD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25例和西药组25例。中药组每4周进行中医辨证1次,心气虚证予调心 方,肾精不足证予补肾方,挟痰者,加用礞石滚痰丸,挟瘀者,加用血府逐瘀胶囊;西药组予盐酸多奈哌齐 治疗。疗程均为 48 周。观察并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治疗 24 周和 48 周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快速词汇测验(RVR)、积木测验(BD)量 表的评分变化。结果:2组MMSE、FOM分子、FOM分母、RVR、BD分值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中药组在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时,CDR等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西药组在治疗 48周时,CDR等级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重度AD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认知功能未发生进一 步恶化,且病情程度得到一定的缓解。
  • 论著
    赵静;韩柏林;杨静
    2020, 15(10): 571-5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点、治疗和预 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确诊的7例LGI1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68岁;6例有近记忆力及认知障碍,6例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其中2例有幻 觉,1例饮食过度,4例有面臂肌张力障碍(FBDS),5例出现睡眠障碍,3例癫痫发作。7例均行脑脊液检查, LGI1抗体均为阳性。5例血清抗体阳性。4例出现低钠血症。3例头颅MRI异常,主要累及颞叶、海马,底 节区。5例脑电图异常。所有患者行肿瘤筛查未发现异常。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延误诊治的1 例患者对治疗反应差并出现复发。结论:LGI1抗体脑炎是可治性疾病,出现快速进展的认知障碍、精神异 常、FBDS伴有低钠血症,头颅MRI以边缘系统受累为主时需考虑LGI1抗体脑炎可能,及早识别和诊治十 分关键,预后良好。
  • 论著
    康庆云;廖红梅;杨赛;陈波;杨理明
    2020, 15(10): 575-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2例ASAH1基因突变致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并进行文献 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我院2例确诊为ASAH1基因突变相关性SMA,并对至今报道的14 例ASAH1基因突变相关性SMA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例患儿系姐弟。患儿1,女,13岁9月,早期生 长发育里程碑基本正常,8岁左右出现行走姿势异常,缓慢进展,渐出现爬楼困难,跑跳困难;患儿2,男,9岁 4月,1岁2个月时能独立行走,6岁左右出现肢体乏力,跑步姿势异常,缓慢进展。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 果示2例患儿均携带ASAH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第13内含子c.1098+1G>T杂合突变,为剪接突变,此位点 为国际上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第3内含子c.216+11A>G杂合突变,此位点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突变。2 例患儿自起病以来,运动功能进行性倒退,病程中均未出现癫痫发作,智力基本正常。搜索既往报道,至 2019年9月,国内外共报道14例ASAH1基因突变相关性SMA。14例患者中,2例仅有SMA症状,12例既 有SMA又有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PME);患者多以肌无力起病,一般5岁左右起病,病程中出现进行性肌 阵挛癫痫,多于 7~12 岁出现癫痫发作,震颤、反复肺炎、吞咽困难等症状也常在病程中出现。共发现 ASAH1基因9种不同的突变位点,其中c.125C>T为最常见突变位点,均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发病。所 有病例早期发育里程碑大致正常,病程中患儿认知功能无明显损害,文献报道时已有4例患儿青少年期死 亡。结论:ASAH1基因突变相关性SMA为一种少见的进行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ASAH1基因突变所 致,ASAH1基因突变常引起SMA-PME表型,ASAH1基因突变亦可仅引起脊髓性肌萎缩症,而不出现进行 性肌阵挛癫痫。本例携带1个文献报道的剪切突变及1个未报道的内含子区点突变,为中国首次报道的 ASAH1基因突变仅有脊髓性肌萎缩症表型而不出现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病例。
  • 综述
  • 综述
    苏桐;欧阳祖彬
    2020, 15(10): 579-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脉络膜前动脉是维持大脑生理活动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分为池 部和脑室部,供应若干重要区域,同时涉及多种病变。影像学手段是了解中枢神经系统血管解剖与功能的 重要途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 层成像术(SPECT)等多种影像学手段可以清楚的观察脉络膜前动脉的解剖结构、功能状态,提供重要的诊 断信息,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和反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新技术为了解脉络膜前动脉的解剖与功 能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本文就脉络膜前动脉解剖与功能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储露露;徐沙贝;唐洲平
    2020, 15(10): 582-5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ICH)是死亡率最高的卒中类型,影响ICH的预后因素众多。本文主要对预测ICH预后的最 新影像学因素进行总结和论述。
  • 综述
    吴卓晋 ;潘超 ;张萍 ;唐颖馨 ;伍国峰 ;刘文杰 ;唐欣 ;唐洲平
    2020, 15(10): 585-5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体定向技术自创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有框架和无框架两个阶段,并衍生出 功能神经导航和立体定向机器人等技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的治疗,且逐渐渗透到 其他临床医学领域。本文就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概况、临床应用、现存问题、总结与展望这4个方面进行 综述。
  • 综述
    刘睿;喻志源;骆翔
    2020, 15(10): 588-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是一种由脑微血管功能异常引起的白质高信号和其他脑成像异常,如新发的皮质下梗死 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它可以引起卒中和血管性痴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小血管是脑小血管病中最常见的 一种,又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小血管病,其特征为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缺失,同时微血管出 现动脉粥样硬化。在此过程中,脑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变化,但其功能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局部 脑血流量改变;内皮活化;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脑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 样硬化性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 综述
    郭文亮 ;郭光禹 ;白霜 ;潘超 ;唐洲平 ;杨清武
    2020, 15(10): 590-5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病是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作为脑血管病 可控的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但Hcy是否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在争议,降低Hcy是否可改善 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预后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综述了HHcy血症与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刘冀荣 ;李瑛 ;惠玲利
    2020, 15(10): 594-5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睡眠-觉醒曲线与双相情感障碍模型小鼠躁狂症状、抑郁症状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方 法:双相情感障碍雄性小鼠模型10只纳入模型组,C57BL/6野生型雄性小鼠10只纳入对照组。对2组小鼠 进行睡眠-觉醒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研究睡眠觉醒状 态、躁狂症状、抑郁症状和学习记忆功能;根据结果综合分析睡眠-觉醒曲线与双相情感障碍模型小鼠躁狂 症状、抑郁症状和学习记忆的关系。结果:模型组小鼠的清醒时间和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多于对照组(P< 0.01),非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少于对照组(P<0.01);从1 min~5 min,模型组小鼠穿越中央格的次数显著高 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小鼠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糖水偏爱率低于对 照组(P<0.05);模型组的总探索时间、第1天~第4天找到平台所需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第4 天找到平台所需时间均低于同组第1天找到平台所需时间(P<0.05);睡眠-觉醒曲线中的清醒时间与躁狂 症状呈正相关,与学习记忆呈负相关;非快速眼动睡眠与躁狂症状呈负相关;快速眼动睡眠与躁狂症状、抑 郁症状呈负相关,与学习记忆呈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模型小鼠存在躁狂和抑郁症状,同 时表现出了记忆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模型小鼠睡眠-觉醒曲线与躁狂和抑郁症状和工作记忆之间均存在相 关性。
  • 临床研究
    郑励力;孙青芳
    2020, 15(10): 597-5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过锌指基因1(JAZF1)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能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方法:体外培 养脑胶质瘤细胞株,分为对照组、空载组和过表达组;分别于无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中,加入 Adv-JAZF1-GFP或空载体Adv-GFP,对照组不予转染腺病毒。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 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腺瘤性结肠息肉病 相关基因(APC)、Bax和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对照组和空载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过表达组细胞活力低于其他 2 组、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其他 2 组(均 P<0.05);对照组和空载组 β-actenin、GSK-3β、APC、Bax和Bcl-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组β-actenin、GSK-3β、 APC和Bax蛋白表达低于其他2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过表达JAZF1可能可通 过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β-catenin、GSK-3β、Bax、APC、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 的增殖,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 临床研究
    戴杰;朱连海;李嘉;周永;黄怀宇;朱向阳
    2020, 15(10): 599-6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B(VEGF-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IS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 (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组21例,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亚组36例,后循环梗死 (POCI)亚组28例,腔隙性梗死(LACI)亚组35例;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血 清VEGF-B、IGF-1、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磷脂酶A2 (Lp-PLA2)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 各亚组的 VEGF-B、FBG、FINS、HOMA-IR、LDL-C、Lp-PLA2水平均呈升高趋势,IGF-1呈下降趋势,且均以TACI亚 组幅度最大。IS组患者VEGF-B水平与LDL-C、Lp-PLA2及HOMA-IR均呈正相关(均P<0.05);IGF-1水 平与LDL-C、Lp-PLA2及HOMA-IR均呈负相关(均P<0.05)。VEGF-B(β=0.513,P=0.029)是HOMA-IR的 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S患者的血清VEGF-B水平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存在正相关;血清IGF-1水平降低, 与胰岛素抵抗存在负相关;VEGF-B是IS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雷俊杰;冯可可;莫志怀;王俊峰
    2020, 15(10): 601-6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 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8例,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分为A组 (急性脑梗死)18例,B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188例,C组(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74例,D组(急性脑 梗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68例,比较各组间的Hcy及IMT。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发生率 为73.6%,糖尿病发生率为40.8%。各组Hcy水平及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Hcy高于A 组(P=0.007)和 C 组(P=0.044);A 组的 IMT 低于 B 组(P=0.027)和 D 组(P=0.034),但高于 C 组(P=0.042)。 结论:Hcy及IMT与高血压脑梗死密切相关。
  • 临床研究
    黄喆;董宇为
    2020, 15(10): 603-6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位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凝块厚度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方 法:动脉瘤破裂导SAH的患者180例纳入研究,根据动脉瘤破裂的位置分为6组:硬膜内颈内动脉(ICA) 组58例、椎动脉(VA)组13例、基底动脉(BA)组15例、大脑中动脉(MCA)组30例、涉及动脉周围动脉的 动脉瘤(Peri)组8例、前交通动脉(ACoA)组56例。评估各组患者的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血凝块厚 度、血管痉挛发生率,并统计分析。结果:各组动脉瘤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巴罗神经学 研究所(BNI)量表各等级中,动脉瘤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A组平均血凝块厚度最大, 为(7.1±5.1)mm,BNI量表平均级别最高,为(3.1±1.0)级;Peri组平均血凝块厚度最小,为(5.3±3.2)mm, BNI量表平均级别最低,为(2.7±0.7)级;但各组间血凝块的厚度和BNI量表平均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Peri组的影像血管痉挛(78.0%)、症状性血管痉挛(56.0%)和脑梗死(22.2%)的发生率最 高;各组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涉及动脉周围动脉的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的风 险显著增高的(P=0.0261)。结论:动脉瘤的破裂位置对SAH凝块的厚度无影响,但是与血管痉挛的发生 有关,涉及动脉周围动脉的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显著增高。
  • 临床研究
    冯凌云 ;白晓斌 ;祁波
    2020, 15(10): 605-6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SAH后脑 血管痉挛患者92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药组给与尼莫 地平治疗,联合组给与尼莫地平联用法舒地尔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 昏迷量表(GCS)评分、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 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6.96%,高于单药组 的69.56%(P<0.05);2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均P<0.05),且联合 组改善幅度大于单药组(均P<0.05);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的GOS评分为(4.95±0.73)分,明显高于单药组 的(4.02±0.43)分(均P<0.05);2组治疗后的血清NF-κB和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联合组 低于单药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联用尼莫地平对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尼莫地平。
  • 临床研究
    何铭锋;董葱;黄日媚;陈红霞
    2020, 15(10): 607-6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手指拔伸扳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 后早期手功能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 组在对照组上加用手指拔伸扳法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 价肌张力、Lovett 肌力分级法(MMT)评价肌力、Fugl-Meyer 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定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MAS积分、MMT 积分、FMA-U积分、MBI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的MMT 积分、FMA-U积分、MB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 善(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的MAS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均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拔伸扳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 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优于单用常规康复训练。
  • 临床研究
    袁洪霞 ;石国凤 ;代燕燕 ;古松穗
    2020, 15(10): 610-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应用于作业治疗对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的精细功能和 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 组手的精细动作功能康复采用常规作业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MVF应用于常规作业疗法 中。治疗前、后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2组精细动作功能和日常生活能 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的基线资料、MAS手的精细动作评分以及B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治疗后,2 组的 MAS 评分和 BI 指数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均 P< 0.05)。结论:MVF应用于作业治疗中能显著提高脑出血偏瘫患者精细动作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 临床研究
    马妮;崔小丽;邸伟
    2020, 15(10): 612-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视觉引导运动想象神经活动对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 L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康复组在对照组基 础上给予视觉引导运动想象神经活动治疗,疗程8周。比较2组依从性;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 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患者运动功能与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清,采用 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含量。结果:治疗期间,康复组依从性 100%,高于对照组的 80%(P<0.05);治疗后,2组干预后FMA量表评分和FAC量表评级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康复组 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康复组的血清BNP含量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康复组低 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引导运动想象神经活动有助于提高LOPD患者运动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运 动、步行功能,减少BNP释放。
  • 临床研究
    包娜日素 ;韩亚升 ;张生茂 ;王爱桃 ;石海霞
    2020, 15(10): 615-6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对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脑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 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异丙酚靶控麻醉,比较2组围 术期[麻醉诱导前(T0)、给药后10 min(T1)、开颅后1 h(T2)、6 h(T3)、24 h(T4)]血流动力学、氧化损伤及血浆 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在T1、T2、T3、T4时间点,研究组的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T2、T3、T4间点,研究 组的血浆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细胞间 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异丙酚靶控麻醉既能保证脑肿瘤患者围术 期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也能较好地降低颅内肿瘤患者围术期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
  • 临床研究
    李杰;吴野;李新剑;仇爱珍;鲍克秀;孟露露;倪娜;王亚;王妍
    2020, 15(10): 617-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认知训练在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5年8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85例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感觉统合及认知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2组 患儿治疗前后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评分及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 (ATEC)评分,并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A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研究组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前庭失衡、触觉防御、本体感觉、 学习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儿ATE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ATE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 期间,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2.33%)与对照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仅 用感觉统分、认知训练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感觉统合、认知训练可进一步促进高功能孤独症患儿临 床症状改善,改善感觉统合失调情况,疗效明显,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