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李颖慧
;张林山
;伍国锋
;任思颖
;李军
;王丽琨
;杨林
2018, 13(5): 217-220.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注射家兔自体动脉血到达脑基底节区的方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分析不
同时间段注射血液后头颅CT值的演变规律,探讨脑出血后头颅CT混合征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家
兔70只,根据注入脑组织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全血组(50只)、血浆组(10 只)和血清组(10 只);对于全血
组,根据注血间隔时间的不同又分为 5 个亚组,分别为 A 亚组(间隔 1 h)、B 亚组(间隔 2 h)、C 亚组(间隔
3 h)、D亚组(间隔4 h)、E亚组(间隔5 h),每组10只,首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形成血肿后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内
再次注射相同成分的血液到血肿周边形成二次血肿;对于血清组和血浆组,于注射全血形成血肿后同时间
段内向血肿周边或对侧分别注射自体血血清或血浆,造模完成后立即行头颅CT,记录家兔头颅CT不同区
域的CT值,对比注射不同血液成分CT值的变化和同一血液成分间隔不同时间CT值的变化规律。结果:全
血组经不同时间段向颅内注血可形成高低不同密度的血肿病灶,其低密度部位CT值高于脑组织与脑脊液,
类似混合征表现;血清和血浆组亦可形成高低密度,但低密度部位与脑脊液CT值相近,不易区分,不符合混
合征征象。结论:二次出血可能是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的形成原因,而低密度区可能是首发出血,高密度
区则可能是新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