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当期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孟鑫鑫; ;王莹; ;刘梓源 ;李艺; ;王淑影; ;李文媛;
    2025, 20(6):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导致脊髓损伤灶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持久性功能 损伤。功能恢复需要完整神经元的代偿性轴突发芽或受损轴突的再生,而神经元轴突再生能力的激活 受到转录调控变化的限制。表观遗传学是启动和维持再生转录反应的关键因素,其中组蛋白共价修饰 可调控神经损伤后染色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转录输出,为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提供了新 靶点。本文就组蛋白共价修饰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相关的表观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脊髓损 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论著
  • 论著
    叶玲飞;; ;方文梅;; ;孔慧 ;王悦;; ;谢添琹; ;李亦非; ;董毅 ;朱道民;;
    2025, 20(6):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种依恋关系与元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 方法:纳入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分别 纳入男性组和女性组。采用印第安纳精神疾病访谈(IPII)及修订版元认知评估量表(MAS-A)评估所有研 究对象的元认知功能;采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的多种依恋关系。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男性组与女性组元认知功能及ECR-RS评分间的差异,通 过偏相关分析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多种依恋关系与元认知功能的关联。结果:女性组的元认知总分 (t=-1.989,P<0.05)及元认知去中心化(D)分(Z=-3.775,P<0.001)高于男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ECR-R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病 程等因素后,恋人依恋(ECR-RS-3)领域的依恋焦虑与元认知去中心化(D)分(r=-0.250,P<0.05)、元认知控 制(M)分(r=-0.292,P<0.05)及元认知总分(r=-0.266,P<0.05)结果呈显著负相关。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男性组中,恋人依恋焦虑与元认知去中心化(D)分有关;女性患者组中,恋人依恋焦虑与元认知控制(M)分有 关。结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良好的异性亲密关系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理解能力及应对社会困境能力 密切相关,且依恋关系与元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性别差异。
  • 论著
    何欣芙 ;戴立磊 ;陈佳悦 ;杜晖 ;张静 ;邹韶红
    2025, 20(6): 316-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伴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在荆门市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并愿意接受研究的197例青少年 抑郁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近6个月是否有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115例和非自杀组82例;采用一般情 况调查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 进行组间比较,并将所有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①自杀组患者年龄低于非自杀 组,饮酒率高于非自杀组(均P<0.05);②自杀态度问卷结果显示,自杀组患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 的态度评分低于非自杀组(P<0.01,P<0.05),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评分显著高于非自杀组(P<0.01),2组 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结果显示,自杀组的父母教养 方式评价量表总分显著高于非自杀组(P<0.01);在各因子比较上,自杀组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低于非 自杀组(P<0.05),自杀组父亲、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自杀组(P< 0.01);自杀组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自杀组(P<0.01);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的 惩罚严厉及过度干涉是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杀 行为发生率较高,有自杀行为的患者对自杀行为及自杀者持肯定理解态度,对其家人持矛盾态度;有自杀行 为者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情感支持不足,过分干涉、惩罚否定的管教模式较多,其中在父亲过度干涉、严 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
  • 论著
    周雪莹 ;徐德毅 ;刘婵媛
    2025, 20(6): 321-3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右侧低频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对老年抑郁症 共病焦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 医院精神科住院的老年抑郁症共病焦虑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低频 组(37例)。2组均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低频组给予rTMS(1.0 Hz)治疗,刺激部位为 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20 min/次,1 次/d,5 次/周,治疗4周,共20次;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和频次的伪刺 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2、3、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 表14项(HAMA-14)评估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 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组的HAMD-24评分、 HAMA-14评分的时间主效应、组间主效应、时间*组间互交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简 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2、3、4、6、8周时,2组HAMD-2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治疗1、 2、3、4周时,2组间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低频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 对照组(P<0.01);在治疗8周时,低频组HAMD-2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3、4、6、8周时,2 组的HAMA-14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1、2周时,低频组HAMA-14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3、4、5、6、8周时,低频组HAMA-1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低频组的总有 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低频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的显效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抗抑郁药联合右侧rTMS治疗 可有效缓解老年抑郁症共病焦虑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且优于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且安全性高。
  • 论著
    姜彬;张拥波;刘奇;陈瑞玲;高冉;朱先进
    2025, 20(6): 326-3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HRMR-VWI)评价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例及临床相关 性。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MCA-M1或M2段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的临 床及影像学资料(T1平扫脂肪抑制序列HRMR-VWI图像,斑块内出血定义为T1高信号,信号强度>150%周 围肌肉组织信号);根据3个月内MCA中重度狭窄供血区内是否存在缺血症状,分为症状性狭窄组和无症 状性狭窄组;症状性狭窄组再根据DWI特点分为动脉-动脉栓塞亚组和非动脉-动脉栓塞亚组。比较各组和 各亚组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结果:最终59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4例(23.7%)MCA狭窄病变中可见斑块 内出血。症状性狭窄组30例(50.8%),其中斑块内出血11例(36.7%),发生率高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3例 (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症状性狭窄患者中,11例(36.7%)患者可见动脉-动脉栓塞,其中7/ 11例(63.6%)可见斑块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非动脉-动脉栓塞患者(4/19例,21.1%),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47)。2组间及2亚组间其余因素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症状性MCA中重度狭窄 患者斑块内出血的比例高于无症状性狭窄患者,且在症状性狭窄患者中,栓塞性梗死的患者发现斑块内出 血的比例更高,对于评估MCA狭窄患者的梗死机制及卒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陈彬;脱厚珍;杨伊姝;杨萍萍
    2025, 20(6): 330-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以震颤为主要特征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3型临床特征,并分 析一个以震颤等锥体外系体征和周围神经病变为特征的家系,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以震颤为 特征的SCA 3 型患者10例,其中4例为同一家系;对6例非家系患者、4例家系患者及其家系成员(5例)的临 床特征、影像学、基因检测和药物反应性等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家系中共9例患者,4例 经基因检测确诊(ATXN3基因CAG重复57~58次,Sanger验证60~62次),5例疑似患者。核心特征:4例 确诊者中2例以震颤为主症(姿势性/动作性震颤、活动加重),1例伴运动迟缓及癫痫史,1例伴周围神经病 变。头颅MRI未见明显萎缩。与其他CAG重复66~73次的典型SCA3患者(以共济失调为主)相比,本家 系患者震颤症状显著,经美多芭治疗部分缓解。结论:SCA3临床表型可能与CAG重复次数相关(60~62次 以震颤/运动迟缓为主,66~73次以共济失调为主),需重视非典型症状识别,基因检测为确诊关键。
  • 论著
    张鑫瑞 ;韩悦 ;刘建宇 ;雷蕾 ;耿承奎
    2025, 20(6): 335-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联合精氨酸-甘氨酸- 天冬氨酸(Arg-Gly-Asp,RGD)肽修饰水凝胶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CI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ADSCs 组)、RGD肽修饰水凝胶组(p-Gel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水凝胶组(ADSCs-pGel组),每组10只。使用 横断法制备SCI模型,各组分别在脊髓损伤部位注射生理盐水、ADSCs、RGD肽修饰水凝胶ADSCs联合 RGD 肽修饰水凝胶混合溶液,各 100 μL。在造模后第 1、3、7、14、21、28 天采用 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量表评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造模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克隆ED-1)、胶 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200,NF-200)的表达 水平。 结果:从第 7 天开始,ADSCs-pGel 组的 BBB 评分开始高于 SCI 组(P<0.05);从第 14 天开始,ADSCs-pGel 组的 BBB 评分高于 ADSCs 组(P<0.05),p-Gel 组和 ADSCs 组的 BBB 评分高于 SCI 组(P< 0.05)。各组的ED-1、GFAP荧光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01),ADSCs-pGel组的ED-1、GFAP荧光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pGel 组和 ADSCs 组(P<0.01);各组的 NF-200 荧光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sham 组(P< 0.001),ADSCs-pGel组的NF-200荧光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Gel组和ADSCs组(P<0.001)。结论:ADSCs联 合RGD肽修饰水凝胶移植到SCI部位后可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效果比单一应用ADSCs或 RGD肽修饰水凝胶更显著。
  • 综述
  • 综述
    郭宇恬a ;龚芷宁a ;高钰a ;周敏a ;张永杰b
    2025, 20(6): 340-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性疾病,对社会、家庭及患者均造成巨大影响。 SCI后,神经轴突难以自发性再生修复,且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往研究显示在SCI后,多种生长 因子具有保护神经组织、刺激轴突再生与髓鞘化、减少瘢痕形成等重要作用。水凝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材 料支架,可保护生长因子不被降解,实现生长因子原位给药与持续性释放,在SCI早期及随后的组织再生修 复阶段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回顾及综述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与组织再生的不同阶段,运用水凝胶搭载 生长因子治疗SCI的研究进展。
  • 综述
    杨锴奕;齐丽娜;潘妮;窦娜;王梓祎;安国勋;张德鹏
    2025, 20(6): 349-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GM)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结构、内分泌水平、代谢能 力、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产生影响。目前已发现GM的多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下降,甚至发生功能结 构上的有害转变,从而危害老年人的健康。GM可以被调节,因此,本综述系统地分析了GM在老年内分泌、 骨骼肌肉系统、认知-心理、神经系统疾病及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潜在机制。旨在探究治疗 相关老年疾病的新思路和潜在靶点,并为未来GM组的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邓静瑜;王攀;陈雨诺;奚广军
    2025, 20(6): 353-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高血小板的反应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 险。本文对TMAO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杨海梅a ;张莉莉a ;唐春花b
    2025, 20(6): 357-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偏头痛是一种高发病率神经系统疾病,常与多种疾病共存,形成“共病”关系。共病与偏头痛之间相 互关联,共享遗传、环境、病理生理机制,互相产生双向影响。本文对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癫痫、 精神性疾病、睡眠相关的疾病、胃肠道疾病、免疫疾病等与偏头痛的共病情况进行综述。识别共病有助于阐 明偏头痛的发病病因,指导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偏头痛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诊治。
  • 综述
    杨银银 ;陈光辉
    2025, 20(6): 361-3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卒中后焦虑和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精神后遗症 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不利于功能障碍的恢复。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病的发 病机制主要包括生理学机制和社会心理学机制,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线,辅助各种物理疗法及心理 治疗。本文就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做一综述,希望为后续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 考作用。
  • 病例报道
  • 病例报道
    李群;王爱彬;张婷玉;葛子若;刘辉;钱芳;陈志海;张伟
    2025, 20(6): 365-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神经型布鲁菌病(neuro-brucellosis,NB)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收 集并分析2024年1月~2024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4例N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果:4例NB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多表现为脑膜炎、脊髓炎等。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检查,3 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4例白细胞数升高,4例患者蛋白升高,3例糖减低。所有患者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 验阳性,3例患者行脑脊液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4例患者给予在利福平和多西环素基础上组成的三联 或四联抗布鲁菌治疗方案。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发现、早诊断利于患者预后, 延误诊断的患者预后差,可留有后遗症。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邢秋泓;柳华;唐卉;李伟;蒋悦欢
    2025, 20(6): 369-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 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至2024年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VaD患者100例作为VaD 组,同步选择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因其他原因需行头颅核磁检查的认知功能正常患者 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且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头颅核磁检查结果、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 检查(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定]和心理功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波群P1、N1、P2、N2、P3在FZ、CZ、PZ导联的变化情况。结果:VaD组患者饮酒史、高脂血症 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头颅核磁检查结果示脑白质疏松、陈 旧性脑梗死、脑微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减退和执行力减退的 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VaD组患者 听觉ERP波群P1、N2、P3在FZ、CZ、PZ导联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听觉ERP波 群 N1、P2 在 FZ、CZ、PZ 导联的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VaD 组患者听觉 ERP 波群 P3 在 FZ、CZ、PZ 导联的波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听觉 ERP 波群 N2 在 PZ 导联的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0.05),2组患者听觉ERP波群P1、N1、P2在FZ、CZ、PZ导联的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aD 组患者听觉ERP波群N2在FZ、CZ导联的波幅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aD 患者饮酒史、高脂血症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的发生率较高,头颅核磁检查脑白质疏松、陈旧性脑梗 死、脑微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存在多认知域功能下降及焦虑、抑郁异常心理;听觉ERP波群N1、P2无明显神 经电生理改变,P1可能表现为潜伏期延长,N2、P3可随认知功能减退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