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闫华; ;廖春华 ;李亚琴 ;张建社 ;田兆辉 ;刘睿
    2025, 20(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常见的卒中后功能障碍,传统言语-语言训练(SLT)疗效有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及半球间抑制平衡,促进神经网络重建,促进语言功能 恢复。本文综述了rTMS的作用机制、介入时间、刺激靶点及不同失语症类型的治疗现状。未来可结合功能 神经影像技术优化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方案,以提升rTMS的临床转化价值。
  • 综述
    舒远禄 ;林翔 ;丹珍卓玛 ;李垚 ;余锟 ;楚兰
    2025, 20(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在非侵入性高分 辨率成像方面,已成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诊断及治疗 监测的关键工具。本综述聚焦于OCTA在揭示视网膜微血管变化及其在NMOSD管理中的应用,OCTA提供 的视网膜血流动态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与传统影像学形成很好的互补。应进一 步探究其在NMOSD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潜在价值。
  • 综述
    贺超; ;张燕迪 ;毛春燕 ;朱利娜 ;袁远
    2025, 20(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大约有15%~20%发展成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累及呼吸肌, 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早期评估MG患者呼吸肌功能有助于为发生肌无力危 象风险判断提供依据。膈肌是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检查膈肌功能有利于早期评估MG患者呼吸功能。但以 往有关膈肌功能研究的文献尚缺乏有效整合。本文将从MG抗体影响因素、临床分型、发生膈肌功能障碍 的机制、表现、检查、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为MG患者呼吸功能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 的参考。
  • 综述
    姚宇 ;李墅明 ;刘欢 ;顾小萍;
    2025, 20(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损伤性 的、不可逆转的认知功能障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是AD患者的常见症状,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早在AD行 为症状发生之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已经存在。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有利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和tau蛋白的代谢。然而,当睡眠-觉醒周期被打乱,中枢神经系统对有害代谢物的清除就会减 少。此外,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也可导致神经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的产生,加速认知的损害。因 此,本综述主要探讨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与AD发生发展的关系。
  • 论著
  • 论著
    杨伊姝a ;脱厚珍a ;陈彬a ;郭王b ;赵莹莹a ;杨毅a ;陈志超a ;陈瑞玲a
    2025, 20(4): 187-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和探讨应用免疫吸附治疗常规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效果不佳的急性重症/难治性吉兰-巴雷 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重症/难治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6例,均为常规一线免疫治 疗效果不佳,后续给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疗效、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免疫吸附治疗后,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包括肌力、自主呼 吸功能、眼球运动和意识状态等不同方面;6例患者的IgG水平在首次免疫吸附治疗后均显著下降,IgM、 IgA、补体C3和C4亦有不同程度下降;6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急性重症/难治性吉兰- 巴雷综合征患者应用常规一线免疫治疗未达满意疗效,继以免疫吸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 论著
    施银霜; ;王梦寰; ;潘颖颖; ;林枫;
    2025, 20(4): 192-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健康成人强烈尿意状态时的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纳入健康受试者,分别在膀胱充盈和空 虚时进行静息态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检测。应用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AL)将大脑皮质分为23个感兴 趣区(ROI),比较各ROI在不同状态下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水平。根据各ROI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非凸 高斯图模型,图模型的边权表示功能连接强度。提取各个受试者的脑网络的骨干结构,比较同一边权在2种 膀胱状态下的强度差异。最后,在每种状态下,取所有受试者时间序列数据的平均值,形成总数据用于构建图 模型,继而提取骨干子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9名健康受试者。相比于膀胱充盈态,在膀胱空虚 态时右侧枕上回的HbO2中位数显著偏高(P=0.0401),其余ROI未见显著差异。充盈态显著偏强的功能连接为 “左眶部额中回-右眶部额下回”(P=0.0036)和“右颞极颞上回-右颞中回”(P=0.0245);空虚态显著偏强的功能 连接为“左额上回-左眶部额中回”(P=0.0411)。相比于空虚态,在膀胱充盈态时额叶有更多且更强的内外功 能连接,尤其是左侧额叶与右侧视听、运动和躯体感觉、扣带回-岛盖系统及腹侧颞叶联合系统的跨半球功能 连接。结论:尿意相关的脑功能网络在范围上涉及额-顶系统、躯体感觉、视听系统、扣带回-岛盖系统、腹侧 颞叶联合系统等多个脑网络模块,在活动模式上具有功能性暗网络特征。
  • 论著
    李芳菲 ;林施暖 ;崔雨莎 ;冯涛
    2025, 20(4): 197-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多巴胺抵抗型及反应型帕金森震颤患者的震颤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 帕金森病患者197例,至少有一个肢体出现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所有患者完善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及 震颤分析。震颤改善值<5分为多巴胺抵抗型(116例),震颤改善值≥5分为多巴胺反应型(81例)。比较 2组患者在静止、姿势、意向以及持物状态时的震颤形式和频率。结果:与多巴胺抵抗型相比,多巴胺反应型 的基线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Ⅲ)总分及震颤总分更高、病程更长、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更 大(均P<0.05),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震颤的最大改善率和改善值更大(均P<0.05)。2组在上肢意向性 震颤及上肢持物状态下,震颤肌肉收缩形式和频率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下肢静止 性震颤及姿势性震颤状态下,震颤肌肉收缩形式和频率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 森病震颤对左旋多巴存在反应异质性。不同反应型在不同状态下的震颤肌肉收缩形式和频率的分布存在 差异,震颤分析可为帕金森震颤多巴胺反应性不同类型的鉴别及治疗提供客观、实用依据。
  • 论著
    王华捷 ;袁江 ;朱敬 ;王自涵 ;任凤 ;王丽 ;王云甫
    2025, 20(4): 203-2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使用非运动症状量表(non-motor symptoms scale,NMSS)协助鉴别药物诱发的帕金森综合 症(drug-induced parkinsonism,DI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3年5月 ~2024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DIP患者21例(DIP组),未经药物治疗的PD患者25例(PD组)及无帕 金森症状的患者22例(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统一帕金森量表Ⅲ(UPDRS Ⅲ)和Hoehn-Yahr分 级量表(Hoehn and Yahr stage scale,H-Y)对患者进行评估,同时使用NMSS对非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分 析3组患者的各量表得分及相关性。结果:DIP组、PD组的NMSS单项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除感知 (被害妄想、复视),注意力、记忆力(近事记忆困难、遗忘做一些事情),胃肠道症状(吞咽困难),其他(出汗增 多)外,其他项目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P组和PD组相比,两者的血管症状,睡眠体力(白 天嗜睡、不安腿),注意力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胃肠道症状(流涎),泌尿系症状,性功能,其他(不能解释 的疼痛、味觉嗅觉改变)项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IP组和PD组 的运动症状相关性(UPDRS Ⅲ和H-Y)低到中度相关(rs=-0.254, -0.519);其他各项中,DIP组只有睡眠体 力(白天嗜睡),注意力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泌尿系症状,其他(味觉及嗅觉改变)与PD组呈中等程度相 关(rs=0.370~0.497);睡眠体力(不宁腿)与PD组为低等程度相关(rs=0.279);其余项目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P>0.05)。结论:NMSS评分有助于提高鉴别早期DIP和PD患者的准确性。
  • 论著
    韩燕飞;李伟敏;许春伶
    2025, 20(4): 207-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震颤分析结果及最终诊断,以期明确震颤分析检查的意义并为 临床医生提供帮助。方法:按入排标准筛选 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肌电图室进 行震颤分析检查的患者,总结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震颤分析结果,对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2组患者的 临床资料和震颤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其他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震颤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 共入组患者192例,其中原发性震颤103例(53.6%),帕金森病74例(38.5%),肌张力障碍4例(2.1%),周围 神经病后震颤 3 例(1.6%),直立性震颤 3 例(1.6%),增强的生理性震颤 4 例(2.1%)和多系统萎缩 1 例 (0.5%)。比较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患者,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是否存在家族史、起病部位、震 颤方式、收缩形式以及是否存在谐波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静止、姿势、意向、持物 1 kg情况下,震颤频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震颤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本研究通过对震颤分析检查进行真实世界的研究,发现表现为震颤的疾病复杂多样,震颤分析是有效的 检查手段,特别是在原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鉴别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 综述
  • 综述
    耿敏霞; ;郭卫娜 ;陈景红 ;李爽; ;邢佳豪; ;王天俊
    2025, 20(4): 21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定量磁敏感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通过磁共振采集数据的无创方式使脑铁含量量化成为可能,这有助于了解铁 沉积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PD生物标志物。本文通过简述基于脑内铁沉积原理的 QSM在PD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治疗及鉴别中的研究进展,为QSM在PD及疾病早期诊断中提供了可靠 的影像学依据,对PD患者病情评估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理解疾病条件下的脑铁生理 学提出了一条新途径。
  • 综述
    柳州 ;陈娟 ;张朝贵 ;满劲进 ;李贵友 ;李慧
    2025, 20(4): 215-2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患者已表 现出显著的运动和非运动障碍。目前,尚缺乏PD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特异性检查,迫切需要发现能够揭 示 PD 潜在机制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综述了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几丁质酶 3 样蛋白 1 (YKL-40)、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fL)、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1-42和Tau蛋白等标志 物在PD患者脑脊液或血液中的表达,并总结了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在PD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不同作用,通过探索这些标志物的变化规 律,有望为PD的早期诊断以及预后的预测等找到新方向。
  • 综述
    李繁菊a ;杨雪a ;李晓玲b
    2025, 20(4): 224-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神经炎症、氧化应激、髓 鞘脱失及细胞凋亡是 MS 重要的发病机制。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与上述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目前,针对MS的免疫抑制治疗以疾 病修饰疗法为主,主要以降低复发率和短期恶化为目的,尚无法治愈该疾病,随着对MS病理机制的深入研 究,新的发病机制与治疗靶点也亟待探索。本文以“多发性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为关键词,检索2004~2024年“Pubmed、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PI3K/ Akt信号通路与MS神经炎症,氧化应激,脱髓鞘和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MS的治疗提 供新思路。
  • 综述
    梅靖宇; ;朱钊 ;吴敏;
    2025, 20(4): 242-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D作为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不仅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还可能影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 发生和发展。研究显示,VD缺乏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从而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 发生。补充VD可能有助于预防1型糖尿病和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本文就VD与糖尿病及其 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葛仁英;邓福维;刘盼;熊婷
    2025, 20(4): 246-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2 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例因神经症状入住我院神经内 科的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治经过,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病例1表现为五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肾损害、发热,入院 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因血小板减少会诊转血液内科完善检查,外周血涂片示破碎红细胞3%,ADAMTS13活 性检测为9.1%,普拉斯米克(PLASMIC)评分7分,诊断为TTP。病例2表现为三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 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异常,入院诊断为脑出血,因血小板减少会诊转血液内科完善检查,外周血涂片示 破碎红细胞3%,免疫抗体示抗U1-snRNP抗体弱阳性、抗SSA52抗体阳性、抗SSA60抗体强阳性、ANA-核 型(IIF)核颗粒型(1:1280),ADAMTS13活性检测为2.2%,PLASMIC评分7分,诊断为TTP。2例患者均给予 甲泼尼龙联合血浆置换,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结论:TTP患者症状可表现多样化,特别是以神经 症状为首发的TTP患者初诊非常容易误诊。对于TTP可疑的患者,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并且加强科室间相互 协作诊断,确诊后及时予以血浆置换能更好地缓解病情并且促进神经症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