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王彬 ;杨柳 ;刘小平 ;王大明 ;胡东霞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综述
    候邦强 ;谢玉磊; ;吴青 ;王寅旭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已成为脑卒中康复的一种方法。基 于小脑和皮质小脑束的功能特点,小脑刺激作为大脑皮质刺激的替代策略已引起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综 述小脑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多种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可能作用机制、疗效影响因素、安全性、局限性及展望。
  • 综述
    刘康丽;方贺;杨思敏;刘晓雨;杨伟民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急性期的血压骤升是最常见的临床症 状,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阶段采取科学的血压管理措施,对于控制病情及改 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现状,主要就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内血压的变化特征、血压升高 对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血压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降压方法等几 个内容进行综述。
  • 综述
    田聪;饶泽华;饶彤;陆梦;袁思;慕容志苗;岳增辉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想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动物模型可以有助于深度了解其生理和病理的发病过程,从而推动该疾病 研究的发展。不同类型的模型存在多样性,研究者可以根据其研究内容和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动物模 型。目前常用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包括光化学法、线栓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Ⅶ型 胶原酶诱导右侧脑出血+损伤右侧舌下神经法。本文从实验动物的选择、理论依据、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 等方面对上述动物模型进行综述、比较其优缺点。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光化学法具有高存活率、定点精准 损伤的特点,且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评估脑可塑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综述
    唐祥月;杨春水;李雯飞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年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发病过程复杂。研究显示自身免疫疾病与缺血性卒中相 关,涉及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病、血管炎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本综述主要回顾与青年 缺血性卒中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并探讨其潜在发病机理。
  • 综述
    贺超; ;张燕迪 ;毛春燕 ;朱利娜 ;袁远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大约有15%~20%发展成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累及呼吸肌, 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早期评估MG患者呼吸肌功能有助于为发生肌无力危 象风险判断提供依据。膈肌是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检查膈肌功能有利于早期评估MG患者呼吸功能。但以 往有关膈肌功能研究的文献尚缺乏有效整合。本文将从MG抗体影响因素、临床分型、发生膈肌功能障碍 的机制、表现、检查、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为MG患者呼吸功能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 的参考。
  • 综述
    孟鑫鑫; ;王莹; ;刘梓源 ;李艺; ;王淑影; ;李文媛;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导致脊髓损伤灶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持久性功能 损伤。功能恢复需要完整神经元的代偿性轴突发芽或受损轴突的再生,而神经元轴突再生能力的激活 受到转录调控变化的限制。表观遗传学是启动和维持再生转录反应的关键因素,其中组蛋白共价修饰 可调控神经损伤后染色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转录输出,为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提供了新 靶点。本文就组蛋白共价修饰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相关的表观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脊髓损 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综述
    戴舒航; ;王琳; ;潘艺; ;刘晓晓; ;张军风; ;于涛;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heta爆发式磁刺激(theta-burst stimulation,TBS)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一种,包括2种刺激模式:具有 兴奋作用的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BS,iTBS)和具有抑制作用的持续性θ短阵脉冲刺激(continuous TBS,cTBS)。TBS可应用于卒中后运动障碍、痉挛、认知障碍、失语、忽视等多种卒中后功能障碍, 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经得到临床验证,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简要概述目前TBS临 床研究进展及常见有效治疗方案,并总结近年来TB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探讨TBS调节卒 中后神经元功能及改善卒中结局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王晓莉 ;杨柳; ;韩冠先;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病理机制复杂,目前的临床治疗措施并不能阻止病情进展且副作 用较多,急需开发新的有效临床治疗措施以改善MS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髓鞘再生可以为MS整个病程 提供益处,促进髓鞘再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MS治疗措施。少突胶质前体细胞作为负责MS髓鞘再生的细 胞,其髓鞘再生能力受多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首次综述固有免疫细胞、髓鞘碎片、细胞外基质、星形 胶质细胞、神经元、周细胞和内皮细胞、适应性免疫细胞、外周循环和衰老等微环境因素对MS髓鞘再生的 影响和机制,以期为MS的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熊紫怡 ;刘伟 ;门伟业 ;张鸿宇 ;宋文君 ;英振昊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常伴随着神经元病变,其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对神经元的生长与存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其改善运动功能障碍,而越来越多的证据 指出BDNF在认知功能方面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观察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未能深 入的探讨改变背后的机制。本文对BDNF亚型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学习记忆能力、突触结构可 塑性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剖析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干预提供 参考。
  • 综述
    舒远禄 ;林翔 ;丹珍卓玛 ;李垚 ;余锟 ;楚兰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在非侵入性高分 辨率成像方面,已成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诊断及治疗 监测的关键工具。本综述聚焦于OCTA在揭示视网膜微血管变化及其在NMOSD管理中的应用,OCTA提供 的视网膜血流动态信息,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与传统影像学形成很好的互补。应进一 步探究其在NMOSD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潜在价值。
  • 综述
    凌珊珊 ;张智鈞Vincent C.K. Cheung ;潘锐焕; ;谢靖萍 ;段春兴 ;陈红霞;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20多年,肌肉协同理论逐渐成为运动神经科学及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介 绍了肌肉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神经生理学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在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中的应用。目 前肌肉协同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仍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肌肉协同的脑卒中康 复策略或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综述
    孙逸康 ;苏芃 ;王兴仪 ;梁景岩; ;熊天庆;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as相关的C3 肉毒毒素底物1(Ras-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1)是Rho GTPase家族 的重要成员。在生理病理情况下,Rac1与神经元可塑性、凋亡、活性氧产生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越来越 多的研究表明,Rac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Rac1调控神经元突触形态和神经元结 构可塑性的生理作用,以及Rac1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疾病的病理作用进行综述,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 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齐雪a ;王伟a ;李亚男a ;王苏a ;高文蔚b ;赵博a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酸化修饰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作用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上的翻译后修饰类型。自2019年首次在核心 组蛋白上发现乳酸化修饰位点以来,众多研究者已将目光聚焦于乳酸化修饰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并 积极探索通过调控乳酸化修饰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预后的方法。本文综述了乳酸化修饰与多种神 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之间的关联及调控机制,拟通过 深入了解乳酸化修饰在不同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综述
    姚宇 ;李墅明 ;刘欢 ;顾小萍;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损伤性 的、不可逆转的认知功能障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是AD患者的常见症状,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早在AD行 为症状发生之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已经存在。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有利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和tau蛋白的代谢。然而,当睡眠-觉醒周期被打乱,中枢神经系统对有害代谢物的清除就会减 少。此外,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也可导致神经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的产生,加速认知的损害。因 此,本综述主要探讨睡眠-觉醒节律紊乱与AD发生发展的关系。
  • 综述
    宣天福;吴媚;张晶晶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血管新生是脑脉管系统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也是脑血管损伤后的主要修复方式。脑血管新生异 常可能导致脑肿瘤生长和动静脉畸形等病理状态。神经血管单元是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等 组成的大脑最小功能单位,参与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对脑血管新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 用。本文主要综述神经血管单元中各种细胞组分,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 细胞,在脑血管新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旨在为脑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综述
    余倩;于涛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缺血性或出血性改变引起的记忆、认知和行为等 脑区低灌注损伤,进而导致的痴呆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是一种无痛且无创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不仅对V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益,而且对预防和逆转VD有 一定的作用;rTMS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已成为VD常用的替代疗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rTMS通过调控 相关信号通路治疗V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概述,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
  • 综述
    曹敏 ;董梁a ;袁慧a ;孙保亮b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卒中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指因卒中引起 的由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至痴呆程度的各种综合征。科学研究表明,PSCI是可逆的,通过检测患者PSCI相关 生物标志物可早期预测及发现PSCI并进行干预,文章中总结了近年来对PSCI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论著
  • 论著
    牛雅楠 ;陈宇 ;薛芙霞 ;陆璐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应用于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新兴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建库至 2024年4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关于fNIRS应用于孤独症领域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3. R2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共现及突现等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179篇文献。年 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Li Jun,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华南师范大学,发文量最多 的国家是美国。热点关键词包括儿童、激活、大脑、功能连接、皮质等。关键词突现显示,该领域前期集中在 典型发展和非典型发展儿童的脑功能研究,随后进一步证实了ASD脑半球间异常的连接及协调模式。发 展后期至今以进一步探索ASD儿童与典型发展儿童脑区激活和脑区功能连接的差异,融合脑机接口技术 多种分类算法为主。结论:fNIRS应用于孤独症领域相关研究的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 论著
    王谦倩a; ;吴丹丹b ;王建设c ;刘倩琦a ;林枫;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0~2岁婴幼儿时期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是否会对学龄期儿童注意力产生影响。方法:选取 既往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时为0~2岁,目前为小学阶段的学龄 期儿童为暴露组(n=203),匹配未接触全身麻醉的健康学龄期儿童为对照组(n=208)。受试儿童接受标准 化注意力测试及家长问卷调查。暴露组再按首次暴露年龄、暴露时间及次数分为不同亚组。主要评估指标 为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与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Ⅳ)。结果:听觉注意力 商数与出生时孕周、是否单胎、暴露次数、首次暴露年龄及首次麻醉时间显著相关。注意缺陷、视觉持续性 商数与出生时孕周、暴露次数、首次暴露年龄、首次麻醉时间显著相关。视觉感觉/运动商数与是否单胎、暴 露次数、首次暴露年龄以及首次麻醉时间显著相关。听觉注意力商数与出生时孕周、是否单胎、暴露次数、 首次暴露年龄以及首次麻醉时间显著相关。结论:0~2岁婴幼儿时期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暴露对学龄期儿 童的注意力发育有一定影响,且集中体现在多次暴露的影响中。
  • 论著
    沈佳媛a; ;刘玉和 ;孙佳玉 ;孙宝璇 ;张致恺 ;李海涛b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老年人的资源调配和利 用特征。方法:对40例aMCI患者进行汉语“重复-回忆”言语认知功能测试(repeat-recall test,RRT),计算其 在听觉任务中的资源调配和利用指标,并与认知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利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可能与资源 调配和利用相关的认知项目。结果:在低语境下,当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为5和-5 dB时,aMCI组的资源调配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老年人(P<0.01);在高语境下,当SNR为0时,aMCI组的资源调配显著 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aMCI组在所有测试条件下的认知资源利用效率均显著下降(P 均<0.05)。认知资源调配主要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中的语言 项目得分呈负相关。资源利用能力除与语言有强烈的正相关性外,也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定向力 等其他认知维度相关。结论:aMCI患者在言语识别和理解过程中较认知正常人群分配更多认知资源,且对 资源的利用能力更差。
  • 论著
    何浩楠;姚晓东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可能存在的亚型及 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眩晕门诊的PPPD患者106例,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接诊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新泻 PPPD 问卷(NPQ)、眩晕障碍量表 (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分;对量表内容进行因子分析,随后根据因子分 析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每组患者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因子分析揭示了3个因子,主动运动因子 (32.82%)、视觉刺激因子(14.80%)、直立姿势因子(10.97%)。聚类分析揭示了3个亚型,视觉刺激优势亚型 (25例)、姿势控制优势亚型(24例)、主动运动优势亚型(57例)。3个亚型在年龄、职业、家族头疼史上有着 显著差异(P<0.05)。视觉刺激优势亚型年龄小、有明显的家族头疼史,职业以银行/超市职员为主;姿势控 制优势亚型的职业以公务员、教师为主;主动运动优势亚型的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其他临床数据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PD最常见的加重因素是主动运动因素;可以分为3个亚型,各个亚型在年 龄、职业、家族头疼史上有着显著特点。
  • 论著
    严子昂;田其;李明昌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疾病影响或环境等多种诱因导致的睡眠时长不足称为睡眠剥夺,其会直接导致 认知功能受损。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节点。星形胶 质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通过参与突触可塑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兴奋性神经递质 蓄积、氧化应激和免疫炎症等多种途径。本综述回顾了近十年与星形胶质细胞、睡眠剥夺和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的研究,归纳整理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路,还梳理了发病机制的互作关系并探讨了潜在的治疗 策略。以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睡眠剥夺中的作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一 步发展,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 论著
    罗瑶敏 ;候邦强 ;许艳林 ;席愉 ;王敏 ;姜鑫 ;胡恩浩 ;李雯 ;王珊 ;谢玉磊;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寻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诱发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 复方案。方法:对1例COVID-19诱发吞咽功能障碍1+ 月的脑梗死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两个阶段的全面评 估及治疗。一阶段行双侧大脑吞咽皮质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球 囊扩张治疗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每周 5 次,持续 2 周。二阶段在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舌骨上肌群iTBS, 每周 5 次,持续 2 周。分别在治疗前、一阶段治疗后和二阶段治疗后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标准吞咽功 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基于电子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lexible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的Yale咽部残留严重程度评定量表(Yale Pharyngeal Residue Severity Rating Scale,YPR-SRS)和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 (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舌骨上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功能性近 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一阶段治疗结束时吞咽功能 无明显改善,会厌谷和梨状隐窝仍有中度或重度残留,患者仅能最小量尝试进食液体。与一阶段治疗结束 时相比,二阶段治疗结束时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提高,SSA评分从32分降至22分;YPR-SRS从中度和重度 残留改善为轻度和微量残留;PAS从4分降至1分;FOIS从2分增至6分,患者除不能连续大口饮水外,可完 全经口进食;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fNIRS结果显示患者吞咽相关的大脑皮质网络 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加。结论:舌骨上肌群和双侧大脑吞咽皮质iTBS联合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脑梗死患者 COVID-19感染后吞咽困难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案,它可能通过改善舌骨上肌群的功能以及提高吞 咽相关皮质区域的兴奋性和大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强度来实现。
  • 论著
    富饶;裴延军;欧益谊;陈燕枝;贺道华;杨红军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3D打印导板导航技术应用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且有PRT指征的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 照组(15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行PRT,观察组用3D打印导板导 航辅助PRT。比较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经皮穿刺到达靶点所需时间,手术时长,DSA扫描次数,患者术 中不适,术后即刻、3 d、30 d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术后1、3、6个月疗效评估,手术满意度,不良反 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穿刺到达靶点时间、 手术时长、DSA扫描次数、术中不适、术后不良反应、术后即刻、术后3 d 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1个月的NRS评分、术后1、3、6月疗效评 估、满意度、二次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板导航技术辅助PRT有助于增加三叉 神经痛手术的高效性、安全性,减少疼痛及不良反应,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 论著
    孟宪宇 ;李秋红 ;刘岩 ;张旭 ;王磊 ;姜巍 ;李凤久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寻术中可用的周围神经功能束鉴别的方法。方法:分组制备SD大鼠双侧股神经主干、股 神经肌支及隐神经Sunderland V损伤模型,制备的Annexin V-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Ds)抗体 复合物涂抹神经断端,在380 nm紫外灯激发光源照射下,5、10、15和20 min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 显色。 结果:SD大鼠双侧股神经主干、股神经肌支及隐神经Sunderland V损伤断端染色5 min荧光强度 不足以充分显示神经束;染色 10~15 min 强度明显增加,股神经主干的感觉束及隐神经在 Annexin V-CDs抗体复合物染色下呈蓝色荧光,股神经主干的运动束及股神经肌支无荧光显示;染色20 min后荧 光强度逐渐减弱。各分组组内样本染色5、10、15、20 min的染色强度无明显差异。结论:Annexin V-CDs 抗体复合物能够实现术中SD大鼠周围神经功能束的鉴别。
  • 论著
    吴双a ;吕东蔚a ;梅志敏b ;章军建a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人群中血液炎症标志物对肥胖与抑郁状态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一般资料调 查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31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R包4.2.2进行描述 性分析、相关分析、中介分析;采用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结果:调整年龄、性别、教育、 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否服用抗抑郁药、是否服用抗炎药物、TOAST分型、NIHSS 评分等因素后,肥胖和较高的BMI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升高呈正相关(白细胞计数:β=0.76,P= 0.044;β=0.06,P=0.002;淋巴细胞计数:β=0.37,P=0.008;β=0.03,P<0.001);与抑郁状态呈正相关(OR=3.47, P=0.017;OR=1.10,P=0.001)。纳入中介变量血液炎症标志物后肥胖对抑郁状态的直接作用仍具有统计学意 义;控制肥胖指标后,血液炎症标志物与抑郁状态呈正相关(白细胞计数:OR=1.23,P=0.019;淋巴细胞计数: OR=1.62,P=0.027;NAR:OR=3.36,P=0.03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在BMI对抑郁 状态的影响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其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9.77%和13.95%。结论:白细胞计 数、淋巴细胞计数等血液炎症标志物在肥胖对抑郁状态的影响中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 论著
    苏波;赖彦冰;王晓迪;褚汉启;冰丹
    2024, 19(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核受体亚家族4A组成员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4 group A member 1,Nr4a1)Nr4a1激 动剂胞孢子酮B(cytosporone B,Csn-B)对小鼠噪声暴露后听力损失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双氧水刺激 HEI-OC1毛细胞系的方法构建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细胞中Nr4a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流式细胞 术的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水平以评估Csn-B预处理后经双氧水刺激的细胞状态。构建小鼠噪声 性听力损失模型,运用qPCR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噪声暴露后Nr4a1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通过检测听性脑 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评估噪声暴露后以及Csn-B连续治疗13 d后小鼠听力情况。结 果:双氧水刺激后HEI-OC1毛细胞中Nr4a1表达上升,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凋亡水平显著升高 ;Csn-B预处 理HEI-OC1毛细胞经双氧水刺激,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凋亡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体研究结果 显示,噪声暴露后小鼠听力显著降低,Nr4a1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噪声暴露后经Csn-B治疗 小鼠听力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Click-ABR以及Tone Burst-ABR(4 000、8 000Hz处)阈值下降。结论:Nr4a1 激动剂Csn-B增强内耳毛细胞对氧化应激损伤的抵御能力,部分改善噪声暴露后的小鼠听力。
  • 论著
    彭瑾 ;谢珊 ;查益 ;袁绘 ;呼延梅华 ;张萍
    2024, 19(zwsf): 2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小脑蚓部对脑卒中患者下 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iTBS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 2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与物理治疗,iTBS组增加对小脑蚓部的iTBS治疗,治疗2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后 进行下肢Fulg-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rxtremity,FMA-LE)、6 min步行测试、60°/s 向 心伸膝肌力测定、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 Ashworth 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LE、6 min步行测试、60°/s 向 心伸膝肌力测定、BBS、MAS、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6 min步 行测试、60°/s 向心伸膝肌力测定、BBS、MAS、BI评分均提高(P<0.05),iTBS组的FMA-LE、60°/s 向心伸膝 肌力测定、BBS、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TBS刺激小脑蚓部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 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论著
    陈琳;龚秋文;戴玮讷;侯景明
    2024, 19(zwsf): 7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镜像神经元疗法(MNST)仪器训练与交流效果促进法(PACE)人工一对一言语康复模式 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3年6月在 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PACE组、MNST组和联合 组,各20例。MNST组接受MNST治疗30 min,PACE组接受PACE治疗30 min,联合组分别接受MNST治 疗和PACE治疗各15 min;治疗频率和时长均为1 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收集、比较所有患者治疗 前、治疗4周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评估结果。结果: PACE脱失1例。治疗前,3组WAB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AE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3组WAB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AQ均较同组治疗前显 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①联合组与PACE组比较,联合组自发言语评分、复述评分、命名评分、AQ评 分优于PACE组(均P<0.05);②联合组与MNST组比较,联合组复述评分、命名评分、AQ评分优于MNST 组(均P<0.05);③MNST组与PACE组比较,MNST组复述评分高于PACE组(P<0.05);其他组间评分无 显著差异(P>0.05)。 治疗4周后,3组的BDAE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联合组BDAE分级 优于PACE组和MNST组(P<0.05),PACE组和MNST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亚急性 期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MNST机器训练在复述能力提升上效果优于以PACE治疗为主的一对一 人工训练,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MNST治疗和单一PACE治疗。
  • 综述
  • 综述
    廖冬仪;孙玉林;石界梅;李双阳;白雪
    2024, 19(zwsf): 90-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一种细胞的自我降解过程,在清除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受损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 和过氧物酶体)以及细胞内病原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对自噬与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总结 自噬在神经退行性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为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论著
  • 论著
    施银霜; ;王梦寰; ;潘颖颖; ;林枫;
    2024, 19(zwsf): 192-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健康成人强烈尿意状态时的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纳入健康受试者,分别在膀胱充盈和空 虚时进行静息态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检测。应用自动解剖标记图谱(AAL)将大脑皮质分为23个感兴 趣区(ROI),比较各ROI在不同状态下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水平。根据各ROI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非凸 高斯图模型,图模型的边权表示功能连接强度。提取各个受试者的脑网络的骨干结构,比较同一边权在2种 膀胱状态下的强度差异。最后,在每种状态下,取所有受试者时间序列数据的平均值,形成总数据用于构建图 模型,继而提取骨干子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9名健康受试者。相比于膀胱充盈态,在膀胱空虚 态时右侧枕上回的HbO2中位数显著偏高(P=0.0401),其余ROI未见显著差异。充盈态显著偏强的功能连接为 “左眶部额中回-右眶部额下回”(P=0.0036)和“右颞极颞上回-右颞中回”(P=0.0245);空虚态显著偏强的功能 连接为“左额上回-左眶部额中回”(P=0.0411)。相比于空虚态,在膀胱充盈态时额叶有更多且更强的内外功 能连接,尤其是左侧额叶与右侧视听、运动和躯体感觉、扣带回-岛盖系统及腹侧颞叶联合系统的跨半球功能 连接。结论:尿意相关的脑功能网络在范围上涉及额-顶系统、躯体感觉、视听系统、扣带回-岛盖系统、腹侧 颞叶联合系统等多个脑网络模块,在活动模式上具有功能性暗网络特征。
  • 综述
  • 综述
    李佳诺 ;曾祥新 ;郭玉怀 ;孙敏 ;田洪昭 ;尹洪娜
    2024, 19(zwsf): 284-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广泛免疫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涉 及多种免疫效应细胞。过度免疫诱导的神经炎症是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过程,其危害性甚至超过原 发损伤。目前针对CNS疾病的神经免疫治疗多以药物为主,电针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的特点,且治疗 CNS疾病疗效已被确切证实,但治疗作用包含的生物学机制较为复杂。本文从神经免疫系统激活诱导神经 炎症方向切入,总结近年来CNS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效应细胞类型,并阐述免疫细胞的作用机理,探讨 电针如何通过调控神经-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抑制神经炎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综述
    金晓庆 ;张军卫; ;陈世铮; ;谢玉磊
    2024, 19(zwsf): 424-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发病率高,病因尚不明确,导致患者体型 异常和腰背部疼痛,影响身心健康。早发现、早矫治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高速发展,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AI在AIS领域的筛查、治疗和转归预测等方面 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涌现出众多具有出色表现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方案与模型,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论著
  • 论著
    李奕欣 ;周麟 ;肖玲; ;王惠玲; ;王高华;
    2024, 19(zwsf): 435-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孕期运动对青春期雄性后代小鼠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母鼠 怀孕第2天开始受人为控制进行跑轮运动(1 h/d),一直到生产日结束。分娩后每周评估母鼠的母性行为。 青春期雄性后代(产后4周)接受为期2周,每天3小时的慢性束缚应激后进行行为学测试,取海马组织检测 神经炎症和神经凋亡水平。结果:来自孕期运动增加母鼠母性行为,同时减少青春期后代雄鼠慢性应激后 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并抑制海马中的细胞凋亡和NLRP3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结论:母鼠在怀孕期间进行 跑轮运动后,哺乳期间对后代的母性行为增加,减少了青春期雄性后代慢性应激后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其 机制可能与抑制了海马神经元凋亡以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有关。
  • 综述
  • 综述
    苗晨欣 ;李晓宁
    2024, 19(zwsf): 466-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全球大约有超过4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的早期预测和 有效的治疗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研究最为广泛的非编码RNA,参与 抑郁症发病相关的多种机制,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miRNA在多种抑郁类型中 作为早期诊断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揭示了miRNA在抑郁症中的潜在临床意义,并提出对于目前研 究现状的思考,以期为抗抑郁治疗提供参考。
  • 论著
  • 论著
    张博宇; ;程夏龙; ;陈龙; ;刘卉; ;朱春燕; ;靳胜春;
    2024, 19(zwsf): 559-5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尝试行为、自杀意念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 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229例。依据现病史,将近1 月内有自杀意念及行为者578例纳入自杀尝试组(尝试组),近1月内有自杀意念而无行为者306例纳入自 杀意念组(意念组),近1月内无自杀行为及意念者345例纳入无自杀行为意念组(对照组)。分析3组基线 资料、甲状腺激素水平,尝试组、意念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尝试组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意念组(均P<0.01),尝试组的认知障碍 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血清T3、FT3、FT4水平,尝试组<意念组<对照组(均P<0.05),尝 试组血清 T3、FT3、FT4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意念组血清 FT3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尝试组和意念组血清FT4水平与HAMD量表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呈正相关(P< 0.05);尝试组 T3、FT3 水平也与 HAMD 量表总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FT3 水平和 HAMD中认知障碍因子是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FT3水平和HAMD中绝望 感因子是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有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与 无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血清 T3、FT3、FT4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杀尝试组、自杀意念组血清 FT4水平与HAMD、HAMA量表总分呈正相关;抑郁症患者中,血清FT3水平是出现自杀尝试及意念的生 物学独立危险因素,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因子是出现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绝望感因子是出现自 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韩燕飞;张成杰;许春伶
    2024, 19(zwsf): 689-6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PAIN)患者与 非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不伴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者(diabetes patients without peripheral nerve injury,NDPN)患者的临床和肠道菌群特点,探索DPNPAIN预防和治疗 的新靶点。方法:按入排标准筛选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或内分泌科就诊的 糖尿病患者,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分为3组:DPNPAIN组、DPN组和NDPN组。分析入 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并对粪便标本进行菌群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入组患者112例,分别纳入NDPN组 37例、DPN组41例、DPNPAIN组34例。临床资料分析发现年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高密度 脂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与DPNPAIN的发生相关。肠道菌群分析发现DPNPAIN组患者粪便中c_Negativicutes 及其分支菌群为优势物种,可能是本病的生物学标志物。结论: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观察 DPNPAIN的临床和肠道菌群特点,推测改善肠道菌群,减少c_Negativicutes及其分支菌种的含量,有可能 成为治疗本病的新靶点。
  • 论著
    许维; ;王梦寰; ;王晨光 ;江钟立; ;高婧 ;林枫;
    2024, 19(zwsf): 694-6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呼吸运动模式的大脑皮质激活状态,探究随意呼吸动作的大脑调控机制。方法: 招募健康男性7例和健康女性16例。设置2种运动任务:吸气-屏气(呼气肌等长收缩)、吸气-缩唇呼气(呼 气肌等张收缩)。受试者执行任务时检测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比较2种任务下脑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O2)浓度信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结果:在吸气-屏气任 务时,双侧初级运动皮质(BA4)、双侧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BA6)、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BA46)、双侧额 极区和眶额区(BA10、BA11)、双侧初级视觉皮质(BA17)、右侧初级躯体感觉皮质(BA1、BA2、BA3)、右侧 额下回前部(BA47)以及左侧视觉联合皮质(BA18)显著激活。在缩唇呼气任务时,脑皮质显著激活区在双 侧额极区(BA10)和眶额区(BA11)。2 种任务比较发现,屏气较缩唇呼气在右侧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 (BA6)激活更强。结论:随意吸气后实施屏气或缩唇呼气动作特征性地表现为前额叶占主导的感觉运动皮 质活动。呼气肌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存在中枢控制差异。
  • 论著
    王亚洁;黄雷;党小雯;黄海量
    2024, 19(zwsf): 724-7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功能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踝足矫形器、肌内效贴、重复经颅磁刺激5种不同康复疗法 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BM、PubMed、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索5种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随机对 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2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 险后,采用STATA软件及ADDIS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749例患 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功能电刺激、踝足矫形器、肌电生物反馈的疗效 均优于常规康复,踝足矫形器最优。结论:踝足矫形器在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 活能力方面较其他4种疗法更有优势,但受纳入文献数量及质量的限制,结论待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 论著
    谌敏;廖德志;李佳;段振晖;万小林;杨运;唐坤;刘文华;郭章宝
    2024, 19(zwsf): 740-7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术治疗大脑后动脉中远端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武汉市第一医 院2017年9月至2023年1月共26例大脑后动脉P2和P3段闭塞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回顾分析患者 的一般情况、血管高危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后循环ASPECTS评 分、术前静脉溶栓、闭塞部位、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术后改良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出院 NIHSS评分、术后90 d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术后90 d内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26例患者 中17例(65.4%)术后即刻血流完全再通(mTICI=3级),23例(88.5%)患者术后即刻成功血流再通(mTICI评 分2b级以上),4例(15.4%)患者术后90 d内死亡,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例(3.9%),16例(61.5%)患者术后 90 d随访mRS评分≤2分。结论: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后动脉闭塞性卒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可。
  • 综述
  • 综述
    王玥; ;刘益萌;
    2024, 19(zwsf): 784-7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是常见的神经变性病和早发型痴呆,突出表现为精神行 为异常和认知障碍,由于发病机制不清、异质性突出,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困难。近年来由于技术不断成 熟,FTD体液标志物相关研究成为热点,有较多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标志物分子。本文 特将近期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以期临床医生能够了解FTD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的基础研究 提供参考方向,为临床应用提供可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