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戴舒航; ;王琳; ;潘艺; ;刘晓晓; ;张军风; ;于涛;
    2024, 19(10):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heta爆发式磁刺激(theta-burst stimulation,TBS)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一种,包括2种刺激模式:具有 兴奋作用的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BS,iTBS)和具有抑制作用的持续性θ短阵脉冲刺激(continuous TBS,cTBS)。TBS可应用于卒中后运动障碍、痉挛、认知障碍、失语、忽视等多种卒中后功能障碍, 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经得到临床验证,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简要概述目前TBS临 床研究进展及常见有效治疗方案,并总结近年来TB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探讨TBS调节卒 中后神经元功能及改善卒中结局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刘天昊; ;唐芷晴; ;王荣荣 ;张皓;;
    2024, 19(10):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幸存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独立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恢复 上肢运动功能是重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 于脑卒中康复。本文对TMS作用机制及不同模式TMS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已经有较多证据支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而θ节律爆发式磁刺激 (TBS)及成对关联刺激(PAS)的研究较少,机制尚未明确且疗效争议较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TMS治疗脑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靶点及最佳治疗参数,为脑卒中患者制定个性化的TMS治疗方案。
  • 论著
  • 论著
    张博宇; ;程夏龙; ;陈龙; ;刘卉; ;朱春燕; ;靳胜春;
    2024, 19(10): 559-5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尝试行为、自杀意念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临床干预提 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1229例。依据现病史,将近1 月内有自杀意念及行为者578例纳入自杀尝试组(尝试组),近1月内有自杀意念而无行为者306例纳入自 杀意念组(意念组),近1月内无自杀行为及意念者345例纳入无自杀行为意念组(对照组)。分析3组基线 资料、甲状腺激素水平,尝试组、意念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与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尝试组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意念组(均P<0.01),尝试组的认知障碍 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血清T3、FT3、FT4水平,尝试组<意念组<对照组(均P<0.05),尝 试组血清 T3、FT3、FT4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意念组血清 FT3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尝试组和意念组血清FT4水平与HAMD量表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呈正相关(P< 0.05);尝试组 T3、FT3 水平也与 HAMD 量表总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FT3 水平和 HAMD中认知障碍因子是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FT3水平和HAMD中绝望 感因子是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有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与 无自杀尝试及意念的抑郁症患者血清 T3、FT3、FT4 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杀尝试组、自杀意念组血清 FT4水平与HAMD、HAMA量表总分呈正相关;抑郁症患者中,血清FT3水平是出现自杀尝试及意念的生 物学独立危险因素,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因子是出现自杀尝试的独立危险因素,绝望感因子是出现自 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郑学敬a ;林时望a ;李嘉鑫b ;陈鑫星b ;赵璐a ;于进超a ;王鹏飞b ;熊小檍
    2024, 19(10): 564-5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疗效及神经影像机 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8月在四川省八一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和试验组,各3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采用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 统进行康复治疗。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roth量表(MAS)评估肌张力,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估上肢运动功能。选 取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招募的1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予以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 康复治疗2个月,分别在康复前和康复开始后3个月时,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结果:康复治 疗 1 个月后,2 组患者 MAS 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MBI 和 FMA-UE 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P< 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2个月后,2组的MAS评分继续降低,且试验组低 于对照组(P<0.05);2组的MBI和FMA-UE评分继续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DTI影像显 示,卒中后遗症患者脑损伤侧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较正常侧显著降低(P<0.05),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 统治疗2个月后,损伤侧的FA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治疗可有效改 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脑卒中后损伤的神经纤维束有关。
  • 论著
    李想 ;杨辰希 ;朱钊 ;吴敏; ;邹毅
    2024, 19(10): 569-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颈动 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孝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住院治疗的2型 糖尿病患者213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壁,根 据超声影像特征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73例)、稳定性斑块组(51例)、不稳定性斑块组(89例)。检测并 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血清IGF-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 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 IGF-1水平与各指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 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性斑块组年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 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IGF-1水平较低;不稳定斑块组年龄、HbA1c、TG、LDL-C 水平较高,IGF-1 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性斑块组 HbA1c、TG、LDL-C水平较高,收缩压、IGF-1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 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年龄、收缩压、HbA1c、LDL-C呈负相关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bA1c、LDL-C、TG、IGF-1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 影响因素(P<0.05)。结论:IGF-1低水平可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可辅助评 估斑块的形成及进展。
  • 论著
    毛佳宁; ;张皓; ;崔利华
    2024, 19(10): 574-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结合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的 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 验组,各 20 例。2 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康复治疗前给予小脑 iTBS,对照组给予伪刺 激。治疗前及治疗 2 周后评估运动及平衡功能,包括 Berg 平衡量表(BB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 (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并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3对小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 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治疗前,2组的BBS、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后,2组的BBS、FMA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小脑 脚的 F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间病灶侧的小脑脚 FA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非病灶侧小脑上脚试验组FA值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内,非病灶侧小脑上脚的FA值治疗后 比治疗前增大(P<0.05)。对照组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3对小脑脚的FA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后,小脑脚的ADC在组间与组内、病灶侧与非病灶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脑iTBS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iTBS通过小脑 进行皮质重组、提高神经传导能力及可塑性有关。
  • 论著
    赵旻超; ;胥方元
    2024, 19(10): 579-5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治疗方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方法:PTN患者64例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在卡马西平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渐进 递减式rTMS治疗(第1~2周,5次/周;第3~4周,2次/周;第5~8周,1次/周);均治疗8周。设定患者入组 时间点为T0,每周治疗结束时分别记录为T1~T8。于T0~T8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评估各时间点的疼痛相关指标;在T0、T4、T8时间点采 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采用BPI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 响项目评估生活质量。结果:2组各脱失2例患者,最终各纳入研究30例。在T0和T1时间点,2组间的VAS 和BPI疼痛程度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8各时间点,治疗组的VAS、BPI疼痛程度项 目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2组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项目 评分、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T8时间点,治疗组的疼痛对日常生活影响项目及PSQI评 分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rTMS治疗方案可以有 效缓解PTN患者疼痛,并降低疼痛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改善睡眠质量。
  • 综述
  • 综述
    秦汉 ;孛学平 ;田千慧 ;许世维 ;朱咏梅;
    2024, 19(10): 584-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控制的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是近年来新兴的康复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BCI监测患者大脑发出的运动意图并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然 后驱动FES设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电刺激,从而帮助患者实现预期的运动。相对于传统的康复技术,它可 以更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本文就BCI-FES技术、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康复中的 应用现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及BCI-FES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余倩;于涛
    2024, 19(10): 597-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缺血性或出血性改变引起的记忆、认知和行为等 脑区低灌注损伤,进而导致的痴呆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是一种无痛且无创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不仅对V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益,而且对预防和逆转VD有 一定的作用;rTMS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已成为VD常用的替代疗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rTMS通过调控 相关信号通路治疗V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概述,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
  • 综述
    谢玉磊 ;林静旖 ;邓旭 ;罗万红 ;王寅旭 ;张军卫;
    2024, 19(10): 600-6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是个体经历重大创伤或生命威胁事件后出现的精神疾病。近年来重复经颅磁 刺激逐渐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本文旨在综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明确 其治疗参数、作用机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期待为临床实践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 综述
    周正荣 ;王红 ;周佳佳 ;戴丽 ;陈志才 ;张月
    2024, 19(10): 605-6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以社会交往、沟通困难、行为模式受限或重复为主要表现的心理发育障碍,其 病因与脑网络的异常模式有关。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激活,重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 者的脑网络,从而改善行为症状。本文总结了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经颅 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2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对患者行为、认知、言语的 影响,评价了非侵入性脑刺激的临床应用前景。
  • 综述
    史婷方a ;温晓妮b
    2024, 19(10): 610-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以运动相关脑区为靶点的无创脑刺激提高运动学习记忆表现的研究日渐增多。经颅交流电 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的、非入侵性脑刺激技术之一,通过外在交流电夹带脑神经元引起脑振荡活动以 调节神经元通信信号而广受关注。本文将tACS在不同人群运动学习记忆及运动表现方面的研究予以综 述,旨在为提升健康人群、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学习记忆及改善运动表现提供新策略。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王丽珺;程丽丽
    2024, 19(10): 615-6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干预联合功能锻炼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恐动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三 甲医院儿外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学龄期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功能锻炼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叙事护理干预联合功能锻炼方案。于 入院时、术后24 h及出院时,采用恐动症评估量表(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TSK)评估患儿的恐动症水 平;于术后3个月,采用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估患儿的肘关节活动度。结果:入院时,2组患儿的TSK评分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出院时,观察组患儿的TSK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 个月,观察组患儿肘关节活动度为“优”“良”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骨髁上骨折患儿实施 叙事护理干预联合功能锻炼方案,有助于患儿降低恐动症水平,提高患儿功能锻炼依从性,改善关节功能。
  • 临床研究
    李岩a ;吴冬雪b ;李聪慧a ;刘建峰a ;李亚雄a ;陈凌友a ;纪乐a ;张文华a
    2024, 19(10): 617-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及常规药物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PB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37例PBH(血肿量>3 mL)患者的临 床资料,其中采用立体定向硬通道置管血肿抽吸术治疗的有65例(立体定向手术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 有72例(常规药物组)。随访2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生存状态、90 d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定]及预后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并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药物组比 较,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治疗后30 d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2组 患者治疗后90 d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立体定向硬通 道置管血肿抽吸术治疗PBH 能明显降低死亡率,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