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朱柳迪;左成超;谷中娅;黄雅琪;曹幻;王芙蓉
    2022, 17(2): 6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光刺激对抑郁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改良强迫 游泳抑郁模型,给予光刺激(频率40 Hz、占空比50%、照度500 Lux)治疗28 d。用悬尾试验、强迫游泳试验 和旷场试验评估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突触相关蛋白及相关 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强迫游泳成功诱导了小鼠抑郁模型,光刺激显著改 善了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郁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中,突触后 致密蛋白95(PSD95)和NMDA 受体(NR)1、NR2A和NR2B蛋白水平降低,海马中PSD95、NR2A和NR2B 蛋白水平降低;光刺激可提高上述蛋白的表达水平。抑郁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降低,蛋白激酶B(AKT)表达降低、磷酸化水平降低,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水平 降低,光刺激可逆转上述转变。结论:光刺激有助于改善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增强突触可塑性,且 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至少部分通过激活BDNF/AKT/GSK3β信号通路实现。
  • 论著
    韩旭 ;王丽琨 ;伍国锋
    2022, 17(2): 6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的自发性小脑出血(S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接受 非手术治疗的SCH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组(mRS评分0~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和分析。 结果: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72例(68.4%),纳入预后不良组33例(31.3%),其中死亡25例(23.8%)。入院 GCS评分、入院后血肿扩大、入院血肿直径、后颅窝紧缩征和合并糖尿病是S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 因素(P<0.05)。入院GCS评分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入院GCS评分12分为最佳截断 值;入院血肿直径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入院血肿直径3.6 cm为最佳截断值。结论:入院 GCS评分<12分、入院血肿直径>3.6 cm、入院后血肿扩大、出现后颅窝紧缩征及合并糖尿病,是影响非手 术治疗SCH 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论著
    刘凤霞;连亚军;刘洪波;孟祥荷;杜丽媛;李钰娟;谢南昌
    2022, 17(2): 72-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症(GBS)患者发生排尿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儿童患者排尿障碍的发生率。 方法: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GBS排尿障碍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2019年12月23号。使用美 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制定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3.6.3软件进 行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为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有6项研究存在拟 研究的有关危险因素的结局指标,结果显示:肌电图类型(OR=1.07, 95%CI =0.61-1.89, P=0.81)、脑神经受累 (OR=1.73, 95%CI =0.38-7.85, P=0.48)在排尿障碍组与无排尿障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ughes评分(OR= 0.23, 95%CI= 0.11-0.50, P=0.00)在排尿障碍组与无排尿障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9项研究被纳入 儿童患者排尿障碍发生率的 Meta 分析中,结果显示:儿童患者排尿障碍发生率为 10.5%(95% CI= 0.05-0.16)。结论:高Hughes 评分是GBS患者排尿障碍的危险因素;儿童患者排尿障碍的发生率为10.5%。
  • 论著
    黎春镛a; ;陈欢 ;罗高权a ;武肖娜a ;刘榴a ;江澈a ;韩立新b
    2022, 17(2): 76-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借助功能磁共振探 讨对神经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 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穴位治疗;均治 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量 表(FMA-UE)评分、患肢的食指轻叩试验检查、握力测量及运动任务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治疗后, 2组的NIHSS评分、FMA-UE评分、患肢食指轻叩试验及握力测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改 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均P<0.01)。治疗前,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可稳定激活对侧初级运动区(M1)及辅 助运动区(SMA);治疗后,2 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时,对侧 M1 区及双侧 SAM 区较治疗前激活增强(P< 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激活增强明显(P<0.01)。结论: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疗效肯定,促进对侧M1及双侧SAM脑区的激活、调节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论著
    刘潺潺a ;李悦 ;李婷b;
    2022, 17(2): 79-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Nordic Walking(NW)康复训练对帕金森(PD)患者步态的改善效果。方法:40例PD患者 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W组,各20例。对照组不给予康复训练,仅维持入组前的用药。NW组在维 持入组前用药的基础上,增加NW训练,1 h/次,2次/周,共训练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收集并比 较2组的步态指标,包括步伐长度、手臂摆动角度和身体前倾角度。结果:治疗前,2组的步伐长度、手臂摆 动角度和身体前倾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上述3指标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P>0.05);NW组的步伐长度、手臂摆动角度和身体前倾角度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步 态出现显著改善。结论:NW康复训练是改善PD患者步态的良好康复训练方式。
  • 综述
  • 综述
    罗涛;刘志刚
    2022, 17(2): 82-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炎症级联反应是其主要的 病理过程之一。细胞焦亡是一种由半胱天冬酶Caspase-1/4/5/11介导的促炎性程序性死亡方式,可导致细 胞肿胀破裂和炎性因子IL-1β、IL-18释放,诱发炎症级联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及其介导的炎症 反应是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抑制细胞焦亡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 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傅晓凤;张浩;黎敏;韩笑峰;王雪贞
    2022, 17(2): 8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高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大脑中β 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微管相关蛋白tau的过度磷酸化及细胞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补体、激活剂和 趋化因子有关。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微小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 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的改变影响着与AD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几乎所有神经生物学过程的表观遗传 学和分子遗传学。近年来,miRNA在AD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近几年miRNA在AD相关的 基础及临床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 综述
    李映霞 ;李海霞 ;程芸 ;谷有全 ;雒扬
    2022, 17(2): 89-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和其他非DA神经元不可逆死亡是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基础,但造 成这种神经元进行性死亡的原因并不清。因此,临床上仍然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案,仍无法中断疾病的进 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铁离子异常代谢可能是引起PD相关机制的触发点。本文拟从铁代谢异常机制及 其涉及的氧化应激、蛋白质紊乱、基因突变等方面,探索诊治PD的新思路。
  • 综述
    许斐;李阳;郭晋瑜
    2022, 17(2): 9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小血管病(CSVD)累及颅内细小血管,步态障碍是早期CSVD的主要临床表现。步态障碍的发生与 基底节环路受损及认知功能的竞争相关,白质完整性、皮质厚度及CSVD总体负担等影像学改变均会影响 CSVD的步态障碍。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临床研究对此展开论述,对今后探究CSVD的全脑结构和功能网络 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综述
    姜静雯;吴敏
    2022, 17(2): 95-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分为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N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高血糖途径、氧化应激、营 养缺乏、微血管病变、胰岛素信号受损等多种原因均可诱发DN。本文拟结合DN的发病机制,从不同方面 对DN的诊治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 综述
    张梦露; ;赵彤彤; ;隋汝波 ;杨旭
    2022, 17(2): 97-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眩晕疾病相关前庭评价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外周性眩晕尤其单侧/双侧外周前庭病变的 定位诊断水平。但如何更精准地进行迷路(如半规管)或前庭神经受损定位、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仍是目 前的诊断难点。临床上,磁共振成像(MRI)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增强后延迟扫描技术 的应用,协助临床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迷路及其邻近微小结构病变(如内淋巴积水、血-迷路屏障受损、迷路 炎、迷路出血和前庭神经受损等)的定位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为单侧/双侧外周前庭病变的精准定位及 病因推测提供了更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证据。
  • 综述
    冯园;卢祖能
    2022, 17(2): 100-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的 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病。目前CID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免疫治疗效果明显,特别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较其他治疗相比,具有短期和长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临床上常作为 CIDP 的首选治疗。 IVIg对CIDP的作用机制较复杂。本文就IVIg在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 制进行综述,突出强调其对CIDP的可能机制,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基础研究提 供新思路。
  • 综述
    王仲楠;董大明
    2022, 17(2): 103-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CI)是目前最棘手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临床上对于SCI的治疗方案效果均不佳。组织 工程的“材料支架-种子细胞-生物活性分子”的治疗模式为修复SCI带来可能。其中生物材料支架为种子细 胞的增殖营造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即对组织工程支架在SCI修复中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前景进行 综述和分析。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万小林;段振晖;郭章宝;唐坤;倪厚杰;朱明辉;刘文华
    2022, 17(2): 107-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双路图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 顾性收集采用双路图治疗的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患者病例。分析双路图技术的实施方法、技术要点、治疗 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探讨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中双路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最终 纳入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4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4岁。基底动脉闭塞1例(25%),椎动 脉狭窄和闭塞3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经双路图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后采取个体化 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均获成功。血管再通结局:所有患者介入术后均未出现严重脑出血。1例患者因严重 肺部感染导致术后2周内死亡,3例患者90 d 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3分、1分、0分。结论:双路 图技术在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使用基本是安全而可行的。
  • 临床研究
    朱渝 ;谭勇 ;赵立波
    2022, 17(2): 110-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SIVD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联合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 奥拉西坦,联合组加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 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同时测定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化酶-1(HO-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 性 Fas(sFas)及其配体sFasL、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的MMSE、MoCA、BI评 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血清VEGF、HO-1、HIF-1α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 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Fas、sFasL及IL-1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双嘧达莫和奥拉西坦联用能更好地改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HIF-1α、HO-1、VEGF和表达而促进血管修复、改善缺氧状态、减少细胞凋亡和 控制炎症反应等有关。
  • 临床研究
    季骋远;王中;孙晓欧;王伟;孙雪波
    2022, 17(2): 113-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创伤性颅脑 损伤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使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分析比较2组 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意识状态,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 结果:入院时,2 组 GC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 组的 GCS 评分均高于同组入院时 (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GCS高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GOS高分 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2组患者意识状态均较同组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患者 意识状态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意识状态为“清醒”率高于对照组(P<0.05),意识“模糊”率低于对 照组(P<0.05)。结论: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可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对神经系统有较好保护作用。
  • 临床研究
    张艳辉a ;张策b
    2022, 17(2): 115-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血管压迫 (NVC)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原发性HFS患者116例纳入HFS组,非HFS患者116例纳入对照组; 每组内再根据是否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又分为伴高血压和不伴高血压2个亚组。对各组进行头颅内听道 MRI扫查,评估、对比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NVC情况,并分析其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HFS组 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HFS组中发生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共72例(62.07%),高于对照 组的48例(41.38%)(P<0.05)。HFS组和对照组内,高血压亚组的左侧双侧NVC、双侧NVC发生率均高于 非高血压亚组,无压迫比例均低于非高血压亚组(均P<0.05)。左侧HFS组(64例)和右侧HFS组(52例)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HFS组中,高血压亚组的左侧NVC发 生率高于非高血压亚组(P<0.05),无压迫比例低于非高血压亚组(均P<0.05);右侧HFS组中,高血压亚组 与非高血压亚组的左侧、右侧及双侧NV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责任血管为椎基底 动脉和上颌动脉的 HFS 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比责任血管为小脑前小动脉、小脑后小动脉者更高(P< 0.05)。结论:原发性HFS伴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的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发生率较高,神经源性高 血压与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的发生密切相关。
  • 临床研究
    蒋艳春;郑金瓯;张艳波;刘慧华
    2022, 17(2): 118-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度中心性(DC)研究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患者 的功能性脑连接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1例VaMCI患者和29例正常认知者纳入研究;所 有入组者完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完成Rs-fMRI扫描,计算脑区DC值的变化;分析DC值与MoCA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aMCI 患者的右侧内侧前额叶和右侧后扣带回的 DC 值降低(P< 0.05),左侧顶上小叶和左侧中央后回DC值升高(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aMCI患者右侧内侧前额 叶的DC值与认知功能MoCA值呈负相关(r=-0.890,P<0.001)。结论:VaMCI患者的功能性脑连接存在 差异,其右侧内侧前额叶的功能性连接异常可能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 临床研究
    潘永花;李成雄;王雪
    2022, 17(2): 120-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吸氧联合胞二磷胆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后短时记忆、计算及 言语功能的影响。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MECT治疗后给予吸氧;观察 组41例,MECT治疗后给予吸氧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判断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语义流畅性测验判断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算数测验判断患者的计算功能;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判断患者的短时记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 状、阴性症状和PANSS总分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 的图片、再认、背数和联想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语义流畅性测验 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算数测验评分明显升高(P<0.05), 但对照组算数测验评分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氧联合胞二磷胆碱能更好地改善精神 分裂症患者MECT治疗后的短时记忆;胞二磷胆碱对计算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对言语功能改善作用不 明显。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孙兰兰;随晓菲;陈毅;尤志珺
    2022, 17(2): 123-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