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李康之;司丽红;凌霞;申博;杨旭
    2020, 15(6): 311-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 目的:应用比率低频振幅(fALFF)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患者静息态脑自发活动的改 变。方法:纳入12例PPPD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进行外周前庭功能检查排除外周前庭病 变,进行常规头颅MRI检查排除局灶性病变及其他神经科疾病;进行内科检查排除其他与慢性头晕相关的内 科疾病。对确诊的PPPD患者进一步进行fMRI检查,计算fALFF,探讨PPPD患者静息态脑自发功能活动的 改变。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PPPD患者右侧楔叶(X=15,Y=-69,Z=6,k=82,P<0.001, FWE校正)fALFF 值显著降低。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楔叶fALFF与DHI(r=-0.67,P=0.02)、DHI-F(r=-0.71,P=0.01)呈负 相关。结论:PPPD患者楔叶功能活动紊乱,可能与患者的持续性头晕不稳及复杂视觉刺激导致症状加重有 关。
  • 论著
    武有涛;钟东;杜伟;夏海坚;吴越;杨佳;董康;蒋宏;杨瑞
    2020, 15(6): 315-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方 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学术等,查找神经电 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和单纯显微手术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或非随机对 照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运用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 纳入14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12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显微手术治疗相比,神经电生理监测辅 助显微手术在听神经瘤术中的肿瘤全切率更高[OR=1.952, 95%CI(1.364, 2.793), P<0.05];术中面神经解剖 保留率更优[OR=3.711, 95%CI(2.418, 5.696), P<0.05];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保护率更佳[OR=4.022, 95% CI(2.597, 6.228), P<0.05];术后面瘫症状明显改善[OR=8.785, 95%CI(4.685, 16.747), P<0.05]。结论:与单纯 显微手术相比,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在听神经瘤术中肿瘤全切率更高、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更 高、术后面神经功能保护率更高,且术后面瘫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更好。
  • 论著
    邱石;吴涛;李芹;张绿明;王培福;李继来;杜继臣
    2020, 15(6): 320-3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探究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偏头痛患者20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发作间期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 (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中国成人TCD正常范围的统计学研究》中的数据和 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双侧PCA的Vm低于正常人群(P<0.05);双侧MCA、 ACA的Vm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患者头痛侧与非头痛侧MCA、ACA和PCA的 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PCA的Vm较正常人减低,而ACA及 MCA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 论著
    赵科;焦传安;周晓琴
    2020, 15(6): 322-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强迫障碍(OCD)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和述情障碍程度,并探索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TAS-20)对OCD患者35例(OCD组)及健康人 35名(对照组)进行测评,比较2组量表得分及相互关系。结果:OCD组的依恋回避得分和依恋焦虑得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CD组的不安全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160, P=0.000);OCD组在述 情障碍总分、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分和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CD组中的依 恋回避与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之间存在正相关,依恋焦虑与情感辨别不能之间存在正相关(P< 0.05)。结论:OCD患者中不安全依恋占多数,且普遍存在述情障碍。
  • 论著
    黄蕊;罗涛;刘永芳;胡刚;刘志刚;付湘云
    2020, 15(6): 325-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血症小鼠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健康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丙泊酚组(P1组),LPS组 (L5组),丙泊酚+LPS组(L5P1、L5P2、L5P5组),每组10只。P1组注射10 mg/kg丙泊酚;L5组注射5 mg/kg LPS;L5P1 组、L5P2 组和 L5P5 组分别注射 10 mg/kg、20 mg/kg 和 50 mg/kg 丙泊酚预处理,30 min 后注射 5 mg/kg LPS。所有药物均选择腹腔注射,C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24 h后依次采用糖水偏好实验、 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对小鼠进行抑郁样行为测试;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小鼠,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炎 性因子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主要蛋白P65、髓样分化因子-2(MD-2)表达水平。结 果:与C组比较,L5组糖水摄取量减少,悬尾静止时间延长,TLR4、P65、MD-2表达量升高(P<0.05)。与L5 组比较,L5P1组糖水摄取量增加,TLR4、P65、MD-2表达量降低(P<0.05);L5P2组糖水摄取量增加,悬尾静 止时间缩短,P65、MD-2表达量降低(P<0.05);L5P5组糖水摄取量增加,P65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丙泊酚预处理可改善LPS诱导的脓毒血症小鼠抑郁样行为,降低海马炎症因子的表达,这可能与丙泊酚抑 制TLR4/MD-2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论著
    何婷玉;王惠玲;荣蓓;武止戈
    2020, 15(6): 329-3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围绝经期抑郁症 患者32例(抑郁组)、围绝经期抑郁焦虑共病患者30例(共病组)、围绝经期焦虑症患者50例(焦虑组)、围绝 经期健康人8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 各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进一步根据入组时是否有消极观念、自杀行为的情况及HAMD评分第3项有关自 杀内容评分≥2分,将抑郁组、共病组患者再分为消极亚组和非消极亚组。检测并比较所有研究对象游离三 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结果:各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 均在正常范围内。抑郁组和共病组的FT3水平均明显低于焦虑组(P<0.05)和对照组(P<0.01);其他各组 间FT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的F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和 共病组的消极亚组HAMD总分均显著大于非亚消极组(P<0.01),而HAM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抑郁组和共病组的消极亚组和非消极亚组的血清FT3、FT4、TSH水平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 抑郁组和共病组的消极亚组中,FT3水平与HAMD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女性血 清FT3水平相对下降,在具有自杀意念、行为等消极风险的人群中,FT3水平的下降与抑郁严重程度存在一 定相关性。
  • 论著
    申博;李响;邱石;张绿明;杨旭
    2020, 15(6): 332-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确诊型前庭性偏头痛(dVM)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测结果,优化dVM诊断标准。方法:按 照Bárány学会诊断标准,纳入就诊于我院的dVM患者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 者年龄为24~68岁,平均(48.9±11.9)岁;男女比例为1:4.3。38.1%(16例)为头运动诱发眩晕,61.9%(26例) 为自发性眩晕;64.3%(27例)dVM患者发作持续时间>1 h;73.8%(31例)为无先兆偏头痛,52.4%(22例)的 患者偏头痛起病早于前庭症状;81.0%(34例)患者有畏光、畏声的表现;50.0%(21例)有晕动症,26.2%(11 例)患者伴听力受损,温度试验后33.3%(14例)患者伴单侧半规管功能减低,同时有40.5%的患者伴温度试 验不耐受。30.9%(13例)的dVM患者中枢眼动异常,38.1%(16例)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患者,其中血清甲状 腺抗体阳性10例(62.5%)。结论:dVM以女性多见,眩晕多呈自发发作,症状持续时间多>1 h,偏头痛起病 多早于前庭症状,发作时多伴畏光畏声;晕车史及双温试验不耐受亦不少见。
  • 论著
    樊琳 ;韩欣睿 ;刘政 ;刘胜军 ;张德玲
    2020, 15(6): 335-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 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0.5 mg)肌注治疗,1次/日;观察组给予 阿魏酸钠(300 mg)静脉滴注联合甲钴胺(0.5 mg)肌注治疗,1次/日;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 的MCV和SCV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快于对照 组(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41%,低于观察组的87.18%(P<0.05)。结论:阿魏酸钠与甲钴胺 联合治疗能有效增强甲钴胺治疗DPN的临床疗效。
  • 综述
  • 综述
    陈朋;喻志源;骆翔
    2020, 15(6): 337-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脑转移瘤的微环境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多种细胞的作用,小 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免疫细胞,在脑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小胶质细胞在常见肿 瘤脑转移中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小胶质细胞为靶点的肿瘤脑转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脑转移;小胶质细胞;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微环境
  • 综述
    张祚;周洪莉;周吉银
    2020, 15(6): 340-3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炎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 疫细胞,参与了DR的炎症反应、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微血管病变及神经损伤过程。了解视网膜小胶质细胞 的功能及其在DR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可能成为治疗DR的新方法。
  • 综述
    李苏亚;李在望;曹婷婷;张剑平
    2020, 15(6): 344-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星形胶质细胞(A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最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均发挥着 复杂而重要的调节作用。AS在CNS中的各种调节功能与其分泌的外泌体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AS源外 泌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刘娜;冯阳阳;唐洲平
    2020, 15(6): 347-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一直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热点与难点。最大程度地实现 神经修复与再生是改善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治疗关键。脂肪干细胞(ADSCs)被认为是最具有临 床应用前景的成体干细胞之一。目前ADSCs 用于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已多见报道。本文通过综 合近二十年来对ADSCs 移植促进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ADSCs 移植治 疗坐骨神经损伤可能的机制,为今后的基础与临床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王瑞彤;赵春霞;秦雪颖;杨静
    2020, 15(6): 349-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PSD患者15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76例)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联合组(76例)给予rTMS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治疗2组前、后 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清BDNF、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免疫、炎 症因子[CD3+、CD4+、CD8+、IgG、IgA、IgM、白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差异。 结果:治疗后,2组HAMD、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 总有效率为93.42%,高于对照组的82.89%(P<0.001)。治疗后,2组的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 (P<0.05),NSE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水平低于对照 组(均P<0.05);治疗后,血清CD8+、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IgA、IgG、IgM、CD3+、 CD4+ 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血清 CD8+、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gA、 IgG、IgM、CD3+、CD4+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帕罗西汀可改善PSD患者神经功 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效果优于单独帕罗西汀治疗。
  • 临床研究
    覃波a ;邵晨兰a ;赵卫卫a ;肖华a ;龙华a ;廖振洪b
    2020, 15(6): 352-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确诊 为CSM且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31例纳入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9例纳入对照组。对照 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颈椎常规序列核磁扫描及DTI扫描,并进行平衡功能各数据收集 (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稳定极限、起立-走测试、强化Romberg测试);根据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将病例 组患者分为恢复较好亚组和恢复不好亚组。计算各指标的改善率,比较各组及各时间点各指标差异, 分析平衡功能与向异性分数(FA)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术前 FA 值、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稳定极 限范围(LOS)、强化 Romberg 测试均低于对照组(P<0.05),起立-走测试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病 例组术后3个月的FA值、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LOS、强化Romberg测试均高于病例组术前(P<0.05); 恢复较好亚组和恢复不好亚组术后FA值均高于同组术前(P<0. 05),且恢复较好亚组术前、术后的FA值 均高于恢复不好亚组(P<0. 05);平衡功能各指标均与颈髓受压部位FA值改善比(FA%)之间存在相关性 (P<0. 05)。结论:CSM患者颈髓微结构的DTI与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
  • 临床研究
    张艳 ;李惠玲 ;于慧金 ;赵腾蛟 ;牛见升 ;曾伟杰 ;赵力生 ;孙军弟 ;张亦舒
    2020, 15(6): 355-3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病区和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 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SCI患者126例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社区康复 服务模式,观察组给予病区康复服务模式;均康复1个月。于康复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 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WHOQOL-BREF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统计2组痉挛、异位骨化、下肢深静脉血 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康复治疗后,对照组WHOQOL-BREF量表的心理领域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2 组的其他指标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康复过程中,对照组痉挛、异位骨化、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结石、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 观察组(P<0.05)。结论:病区康复服务模式,可显著提高SCI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减少SCI 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临床研究
    王东流;管义祥;刘小江
    2020, 15(6): 358-3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比 较。方法: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组(微创穿 刺引流术)各39例。比较2组的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 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内镜组治疗后的血肿清除率高于微创组(P<0.05);内镜组术后再出 血率低于微创组(P<0.05)。治疗前,2组的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内镜组 的CSS评分为低于微创组(P<0.05)。内镜组治疗后6个月ADL评分高于微创组(P<0.05)。结论:神经 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比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 临床研究
    熊玲;王超;曾晓云
    2020, 15(6): 360-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与急性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关系。方法: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212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纳入研究。完善头部影像学及颈动脉超声检 查,检测并比较分析各组血浆MPO和MCP-1水平。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全前循环梗死组49例,部分 前循环梗死80例,后循环梗死83例;这3组的血浆MPO和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颈 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轻度狭窄组118例,中度狭窄组65例,重度狭窄组29例;这3组的血浆MPO和 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127例,不稳定斑块组 85例;这2组的血浆MPO和MC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中的MPO、MCP-1水平与急性脑 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MPO、MCP-1可能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子。
  • 临床研究
    张麟燕a ;王朝永a ;黄水仙a ;王惠曦a ;唐彦b
    2020, 15(6): 362-3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累及多组颅神经的Ramsay-Hunt 综合征2例的发病情况和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 治的2例Ramsay-Hunt 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分别在社区医院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和急 性咽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痛、咽喉部疼痛、耳鸣和听力降低等症状。经查体及电子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确诊为Ramsay-Hunt综合征。给予神经营养、抗病毒和(或)激素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 转。1~2个月随访时,患者已基本痊愈。结论:Ramsay-Hunt综合征以耳带状疱疹复合外周神经麻痹和神 经功能障碍为特征,但常常伴随三叉神经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一旦诊断,应及早给予抗病毒治 疗,以改善预后。
  • 临床研究
    张潇 ;谢青 ;牛传欣 ;纵亚 ;潘惠娟 ;鲍勇 ;汪奕鸣
    2020, 15(6): 364-3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触摸屏软件用于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的可行性。方法:脑卒中患者20例纳入卒中 组,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为Brunnstrom 4~6期;健康体检者10例纳入对照组。在研究开始前由同一治疗 师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上肢及手部分 Brunnstrom 分期、Fugl-Meyer 上肢运动量表(FMA-UE)及 Fugl-Meyer手运动量表(FMA-H)评估。将受试者的双上肢分别对触摸屏上不同位置、不同距离、不同大 小的180个目标进行点击以完成测试。软件记录数值包括运动时间(MT)、难度系数(ID)、命中率(SR)和 误差情况(GE);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健侧及对照组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脑卒中偏瘫侧SR 明显低于健侧及对照组(均P<0.01),且脑卒中患者健侧SR也低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患者偏瘫侧 GE明显高于健侧及对照组(均P<0.01),且脑卒中患者健侧GE也高于对照组(P<0.05)。偏瘫侧SR与 FMA-H 呈正相关(P=0.03),SR 与 FMA-UE 无显著相关性(P=0.46)。患者偏瘫侧(P<0.01)、健侧(P< 0.01)及对照组(P<0.05)的MT与ID均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本研究中的触摸屏软件对脑卒中患者上 肢运动功能定量化评估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临床研究
    赵馨 ;郭小兵 ;王贵山 ;徐子铭
    2020, 15(6): 366-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并发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并发躯体疾病患 者846例纳入研究。统计患者并发躯体疾病的类型,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学历、住院时间对并发躯体疾病 的影响。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的躯体疾病以高血压、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住 院精神病并发躯体疾病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和住院时间有关,其中40~60岁、病程>10年、住院时间>11月 的住院精神病并发躯体疾病患者人数较高(P<0.05)。年龄、病程和住院时间是影响住院精神病并发躯体 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躯体疾病的概率较高,年龄、病程和住院 时间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并发躯体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李娜 ;张生茂 ;李敏 ;杨丽珍 ;刘俊清 ;田少鹏 ;李树文
    2020, 15(6): 368-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癌痛患者疼痛程度、自我效能感、免疫功能及 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癌痛患者80例随机分成药物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和联合组(盐酸羟考酮 缓释片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各4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30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 分评估疼痛,采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评价自我效能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 CD4+、CD8+、CDl6+ 56+ 数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评估生活质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盐酸羟考 酮使用量。结果:治疗后 30 d,联合组 VAS 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CPSS 各分量表评分高于药物组 (P<0.05),QOL-30评分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15 d及30 d,联合组CD3+、CD4+、CDl6+ 56+ 细胞比例 高于药物组(P<0.05),CD8+ 细胞比例低于药物组(P<0.05);各时间点联合组羟考酮使用量均低于药物组 (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癌痛,能显著提升疗效、减少羟考酮使用 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提升自我效能感。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赵丹;王海萍
    2020, 15(6): 371-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