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李敏1 ,孙雪平1 ,方芳1 ,魏从兵1 ,李贺伟2
    2025, 20(7): 373-377.
    目的:探究亲环素A(cyclophilin A,CyPA)促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机制。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3组造模: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糖尿病动脉硬化组(DM组),各10只。16 周后检测三组大鼠血糖、动脉硬化指标及炎性因子;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病变;采用蛋白质印 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动脉CyPA、p-ERK1/2及NF-κB的表达。结果:随造模时间延长DM组大鼠 体重下降,血糖升高,血清炎性因子增加,动脉硬化指数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 组大鼠血管壁CyPA、p-ERK1/2和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yPA 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病变血管壁中显著表达,可能参与糖尿病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
  • 论著
    沈佳媛1a,2 ,刘玉和2 ,孙佳玉3 ,孙宝璇4 ,张致恺5 ,李海涛1b
    2025, 20(7): 378-3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老年人的资源调配和利 用特征。方法:对40例aMCI患者进行汉语“重复-回忆”言语认知功能测试(repeat-recall test,RRT),计算其 在听觉任务中的资源调配和利用指标,并与认知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利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可能与资源 调配和利用相关的认知项目。结果:在低语境下,当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为5和-5 dB时,aMCI组的资源调配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老年人(P<0.01);在高语境下,当SNR为0时,aMCI组的资源调配显著 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aMCI组在所有测试条件下的认知资源利用效率均显著下降(P 均<0.05)。认知资源调配主要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中的语言 项目得分呈负相关。资源利用能力除与语言有强烈的正相关性外,也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定向力 等其他认知维度相关。结论:aMCI患者在言语识别和理解过程中较认知正常人群分配更多认知资源,且对 资源的利用能力更差。
  • 论著
    罗飞1 ,姜海莉2 ,杨呈浩1 ,张明辉1
    2025, 20(7): 383-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三种不同显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技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14例HFS患者,随机分为全程减压组、中枢减压组和监测减 压组各38例。3组均行MVD,全程减压组术中行面神经全程减压,中枢减压组术中行面神经中枢段减压, 监测减压组术中于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面神经中枢段减压。比较3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 面部痉挛程度、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估系统(SFGS)]、听神经功能 [潜伏期、波间期、波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监测减压组、中枢减压 组总有效率高于全程减压组(P<0.05);监测减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中枢减压组<全程 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监测减压组面部痉挛程度优于中枢减压组、全程减压组(P<0.05);监 测减压组术后3个月、12个月面神经功能H-B分级<中枢减压组<全程减压组,SFGS评分>中枢减压组> 全程减压组(P<0.05);监测减压组术后3个月、12个月BAEP潜伏期、波间期、波幅>中枢减压组>全程减 压组(P<0.05);监测减压组、中枢减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全程减压组(P<0.05);3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MVD治疗HFS的过程中进行面神经中枢段减压,能优化手术流程,促进病情恢 复,增强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减压效果更加显著。
  • 论著
    肖仔仙,杨杨,张晶晶,李艳,饶尧,傅祯,丁浩,何秉恒,任洁歆
    2025, 20(7): 389-3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26例脑卒 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训练(motor-cognitive dual-task training,MCDT)组和序贯运动-认 知任务训练(mixed motor and cognitive training,MixT)组,每组各13例。MCDT组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进行 计算任务,而MixT组先进行运动训练,再进行计算任务,每次40 min,每周5次,持续4周。分别在干预前和 干预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起立行走计时 (Timed up and Go,TUG)、多方向性伸展测试(Multi-Directional Reach Test,MDRT)、各项步态参数以及简化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or lower extremity,FMA-LE)评估。结果:治疗 前,2组患者的MoCA、TUG、MDRT、各项步态参数以及FMA-L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 后,MCDT组和MixT组的MoCA、TUG、MDRT结果及各项步态参数、FMA-LE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 0.05),同时,MCDT组训练前后的各项指标之差较MixT组有改善(P<0.05)。结论:运动-认知双重任务能 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 论著
    陈笑一,龙佳欣,田梦芝,彭南波,杜可
    2025, 20(7): 395-4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细胞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方 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文献,采用软件Cite Space、VOS viewer以 及R语言文献计量学包Bibliometrix对2013~2023年已经发表的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作者合作、机构合 作、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结果:纳入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趋于稳定,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研 究热度不减;中国为发文量第一的国家;田福玲和陈忠分别是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安徽中医药 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是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医药联用、外泌体、串扰效应、机制研究可能是 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结论:未来广大科研人员在细胞自噬的具体作用机制、效应、中药来源创新药物研 发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可以通过基因敲除、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来探究具体作用机制,可尝试中药“以药 寻靶”为策略,解析中药药效物质、揭示中药新靶标以及开发中药创新药物。
  • 论著
    高世爱1 ,于子夫2 ,陈金慧1 ,曹新燕1 ,冷晓轩1 ,刘西花3
    2025, 20(7): 402-4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 验,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4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通过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8.0软件判断发表偏倚,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23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 233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吞咽治疗相比,试验组在临床总有效率[OR=5.24,95%C(I 3.41,8.04),P< 0.001]、吞咽造影评分[MD=1.51,95%CI(1.25,1.77),P<0.001]、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D=-4.91,95%CI (-6.37,-3.46),P<0.001]、渗透-误吸评估[MD=-0.87,95%CI(-1.35,-0.39),P<0.001]、功能性经口摄食 评分[MD=0.42,95%C(I 0.26,0.57),P<0.001]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与提升。GRADE证据等级评价显示,临床总 有效率、VFSS和FOIS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SSA、PAS证据级别为低质量。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呼吸肌训练 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增强吞咽肌群力量,减少误吸与呛咳的发生。
  • 论著
    徐莹鑫,袁景林,赵留庄,杨海华
    2025, 20(7): 408-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联合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和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对特发性面神经 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 院发病7 d内的急性中重度IFP(House-Brackmann分级 ≥ 3)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7~10 d进行BR和 ENoG检查,在发病3个月复诊时通过House-Brackmann分级法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的预后情况,预后不良 定义为HB分级 ≥ 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联合BR和ENoG与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 果:总共纳入127例急性中重度IFP患者,其中11例患者(8.7%)在3个月随访时存在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 显示,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年龄、初始HB分级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与患侧BR部 分出波合并ENoG轻度下降相比,BR全未出波合并ENoG明显下降组3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OR 10.87,95%CI 1.20~98.47,P=0.034),ROC分析显示,联合BR和ENoG能预测IFP不良预后(AUC=0.765,P= 0.011)。结论:IFP患者同时存在BR全未出波和ENoG明显下降,其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显著增高。提示 联合应用BR和ENoG检测可准确地评估IFP患者临床预后,为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综述
  • 综述
    肖青辉,李清灿,叶娇,李志方,靳慧娟
    2025, 20(7): 414-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具高发病率、强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率等特点,会显著加大个人与社会的负担。临床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更为多见,对于其病理过程,炎症反应的作用很显著,AIS 后,外周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首先被激活并迁移到缺血的脑实质,这些被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寿命延 长,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造成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损。最近研究发现,颅内中性粒细胞可 以发生NETosis、凋亡和焦亡等死亡方式,被巨噬/小胶质细胞吞噬清除,也可以通过反向跨内皮迁移离开局 部炎症组织。因此,探索颅内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和清除机制及其对AIS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对改善卒中预 后有重要意义。
  • 综述
    候邦强1 ,谢玉磊1,2 ,吴青1 ,王寅旭1
    2025, 20(7): 420-4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已成为脑卒中康复的一种方法。基 于小脑和皮质小脑束的功能特点,小脑刺激作为大脑皮质刺激的替代策略已引起广泛的研究。本文旨在综 述小脑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多种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可能作用机制、疗效影响因素、安全性、局限性及展望。
  • 综述
    伊晨曦1 ,高峰2 ,赵宁侠2
    2025, 20(7): 426-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其患病率近年来显著上 升。ASD的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及神经发育等多个因素,然而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尚无安全有效 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机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恢复肠道菌 群的平衡,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ASD的症状。细胞自噬是维持细胞和蛋白质稳态的重要代谢系统, 参与多种神经发育性疾病的遗传及分子机制,也与ASD相关行为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肠 道菌群、细胞自噬与ASD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在ASD中的调控作用,并探讨通过肠道菌群影响细胞自噬 以缓解ASD症状的可能性,为AS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张海燕,王宁宁,冯晨芳,张明月,左美美,陶瑞明
    2025, 20(7): 430-4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脑卒中后伴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且分析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卒 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 246例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睡眠障碍组,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230例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作为无睡 眠障碍组,比较2组入院时临床特征及随访半年的卒中复发率,比较睡眠障碍组中卒中复发亚组和未卒中 复发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列联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睡眠障碍组患者临床特征与 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2组年龄、性别、饮酒史、习惯性打鼾、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卒中类 型、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睡眠障碍组卒中复发率24.80%(61/ 246)高于无睡眠障碍组6.96%(16/230)(χ 2 =27.900,P<0.05);经RR的假设检验2组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U=4.836,P<0.05)。睡眠障碍组2亚组年龄、饮酒史、习惯性打鼾、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 症史、卒中类型、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列联相关性分 析显示睡眠障碍组患者年龄、饮酒史、习惯性打鼾、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缺血性卒中、基底节区 卒中与卒中复发均呈正相关(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睡眠障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 卒中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与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年龄较大,女性 居多,有饮酒及慢性病史,缺血性卒中和基底节区卒中居多,神经功能中重度缺损较多,卒中复发率较高。 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年龄、饮酒史、习惯性打鼾、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缺血性卒中、基底节区卒 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复发呈正相关,临床应依据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制定相应防治方案, 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