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邓美霞;王敏;石正洪
    2022, 17(6):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功能障碍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记忆力、执行力、语言、学习、思维等不同认知领域的损害。认知康复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药物联合非药物干预能更好地改善认知功能。本文将结合目前研究成果, 对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和特点进行概述,为认知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论著
  • 论著
    孙金梅;张成杰;李尧;陈彬
    2022, 17(6): 311-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规律胡须刺激是否可改善小鼠桶状皮质(Barrel Cortex)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并从神经 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雄性C57BL/6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和胡须刺激组,每组20只。 胡须刺激组在小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后第3天开始给予规律胡须刺激(15 min/次,3次/d,共 12 d)。3组小鼠均在造模后3、7、14 d进行贴纸去除试验;造模后14 d进行HomeCage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梗死灶周围突触素(SPY)-1、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 神经丝(N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F纤维。结果:脑梗死造模后3、7、14 d,脑梗死组小鼠的贴 纸感知时间和贴纸去除时间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造模后7 d,胡须刺激组小鼠的贴纸去除时间短于 脑梗死组(P<0.05);造模后14 d,胡须刺激组小鼠的贴纸感知时间和贴纸去除时间均短于脑梗死组(均P< 0.05)。HomeCage行为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组和胡须刺激组小鼠活跃性指标均有明显 下降,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胡须刺激组小鼠活跃性指标均明显提高,不动时 间明显缩短(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14 d,小鼠脑梗死灶周围SYP-1和GAP-43蛋白的表 达明显上调,给予胡须刺激后上调更加明显(均P<0.05);梗死灶周围NF的表达明显下降,给予规律的胡须刺 激可逆转该改变(P<0.05)。免疫组化化学染色结果提示梗死灶周围NF形态紊乱,而胡须刺激后NF排列紊乱 现象明显改善,染色强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规律的胡须刺激有助于改善小鼠桶状皮质局灶性脑缺 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推测部分机制与梗死灶周围SYP-1、GAP-43和NF等参与的神经可塑性有关。
  • 论著
    黄亚辉 ;杨萍 ;朱勇 ;王琴 ;卢军 ;贺冰 ;张熙
    2022, 17(6): 315-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共价闭合、单链环状RNA(circRNA)及 功能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取癫痫大鼠及对照大鼠海马组织通过Illumina 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EdgeR包对circRNA进行差异分析、通过R语言进行GO及KEGG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Targetscan与miRanda软件进行circRNA与miRNA互作分析寻找circRNA核心调 控靶标。结果:对照组及癫痫组大鼠海马的circRNA进行差异分析获得的262个差异表达circRNA,信号通 路富集分析发现与胞蛋白修饰过程、蛋白质变性过程、树突形态调控、神经元分化调节、离子跨膜转运的调 节等生物过程相关。并进一步确定了可能与 circRNA 存在互作的核心调控 miRNA,包括 miR-322-5p、 miR-322-3p、miR-323-5p、miR-323-3p、miR-301a-5p、miR-301a-3p、miR-324-5p、miR-324-3p等。结论:本研究 筛选了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差异circRNA,系统地分析了其可能的作用功能机 制,为癫痫诊断或治疗寻找到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 论著
    刘自强 ;缪锦峰 ;朱舟
    2022, 17(6): 320-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利鲁唑、依达拉奉、马赛替尼、Tirasemtiv和Arimoclomol 5种药物治疗肌 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30日的国内外数据库中与5 种药物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相关资料并使用R软件进行网状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4篇,共276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利鲁唑能减少 死亡或特定疾病状态的发生(OR=0.75, 95%CI: 0.58-0.96);Tirasemtiv 能明显增加一般副作用的发生(OR= 3.1, 95%CI:2-4.8),Arimoclomol能引起更多严重副作用的发生(OR=8, 95%CI:2.2-36)。相对治疗排序结果和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利鲁唑和依达拉奉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排名均靠前。结论:利鲁唑和依达拉奉在治疗ALS 患者时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而Arimoclomol 在ALS患者身上的应用还需更多的临床实验证实其安全性。
  • 论著
    明伟;左晶晶;韩继波;王燕;屈季宁;罗志宏
    2022, 17(6): 324-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Meta分析,分析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和持续面神经麻痹发 生率的影响。方法:检索1970年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应用 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术中进行面神经肌电监测(监测组)和不进行面神经肌电监测(对照组)对 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4篇临床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面神经监测组术后 即刻面神经麻痹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7.7% vs. 38.2%,P<0.05);但2组术后持续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5.1% vs. 9.8%,P>0.05)。纳入的文献中包括4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监测 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和持续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3% vs. 51.7%,5.6% vs. 11.8%,均P>0.05)。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减少术后即刻面神经麻痹的发生风险,但是对持续性 面神经麻痹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数量较少,后续尚需进一步分析。
  • 论著
    柳竹 ;苏东宁 ;刘亘梁 ;王雪梅 ;王展 ;马惠姿 ;冯涛;
    2022, 17(6): 328-3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OH)特征、可能的危险因素, 以及OH对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入组131例EOPD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进行各项运 动及非运动症状临床量表的评估。测量并记录患者在急性美多巴冲击试验服药前、服药1、2、3 h后卧立位 血压测试,MDS-UPDRS Ⅲ运动症状评分,计算左旋多巴改善率。根据是否出现OH分为OH组和非OH组, 比较2组的基本临床数据、各量表评分,分析OH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入组的131例EOPD患者纳入OH 组 69 例,纳入无 OH 组 62 例。总 OH 发生率为 52.7%,服药前 OH 发生率为 25.8%,服药后为 39.7%(P< 0.05)。OH组患者病程更长,卧位高血压、剂末现象的发生率更高,左旋多巴最大改善率更高,姿势步态异常 得分更高(均P<0.05);OH组患者的冻结步态问卷(FOGQ)、Cleveland便秘评分系统(CCS)和帕金森病日常 生活质量问卷调查(PDQ-39)量表评分得分更高(均 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卧位高血压(OR= 11.057, P=0.000)和便秘(OR=1.170, P=0.019)是EOPD患者发生OH的高危因素。结论:OH是EOPD患者的 常见自主神经受损表现,服用左旋多巴药物后更易发生。左旋多巴药物可使EOPD患者卧立位收缩压下 降。卧位高血压和便秘是EOPD患者发生OH的高危因素。建议对PD患者进行服用抗PD药物后1~2 h的 卧立位试验,明确卧位高血压及OH情况,辅助专科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综述
  • 综述
    多云妍;曲艳;杨培红;李晓红
    2022, 17(6): 33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睡眠障碍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睡眠障碍 包括失眠、日间过度嗜睡(EDS)、昼夜节律紊乱、不宁腿综合征、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快速眼动期行为障 碍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本文主要对PD患者EDS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机制、评估方法以及治疗 等内容进行综述。
  • 综述
    吕亮亮;张肖南;赵娅蓉;郭晋瑜;许斐;申佳妮;郁磊;李阳
    2022, 17(6): 337-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画钟测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认知筛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认知筛查工具之一。画钟测验 在痴呆的筛查与诊断中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共有二十余种评分方法,但是哪一种评分方法的效度更高 及该测验对轻度认知障碍(MCI)的筛查效度存在争议。近几年出现数字画钟测验的开发和使用。本文对 传统画钟测验和新兴的数字画钟测验的特点、参数、相关研究、应用情况等进行综述。
  • 综述
    潘茁丽 ;成美芳 ;马静萍
    2022, 17(6): 341-3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后,通过各种机制可能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丁苯酞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神经 保护剂,科研人员就其保护机制展开广泛研究,并合成一些有意义的衍生物。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 成果,对丁苯酞及其衍生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王银霞a ;吴荷花a ;张国华a ;张晓燕b
    2022, 17(6): 347-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分析快速恢复与缓慢恢复的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学特 点。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AMAN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高峰期的Hughes评分,将得分≥3分者 纳入缓慢恢复组,得分<3分者纳入快速恢复组;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结果:纳入缓 慢恢复组27例,纳入快速恢复组23例。缓慢恢复组在发病高峰时Hughes评分4~6分,发病年龄大,前驱 感染以腹泻多见,伴有延髓受累,肢体瘫痪完全,可累及呼吸肌,需机械辅助通气。快速恢复组发病高峰时 Hughes评分2~4分,发病年龄小,临床症状轻,肢体瘫痪轻,多伴肢体麻木。AMAN肌电图特点:感觉神经 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常。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复合肌肉 动作电位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腓总神经DML高于正常 值(P<0.05),而MCV低于正常值(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 幅第1周内就开始下降,且除胫神经外,缓慢恢复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的CMAP波幅均低于快 速恢复组(均P<0.05)。AMAN患者的各运动神经F波引出比率降低,缓慢恢复组上肢尺神经和下肢胫神经 的F波未引出率均高于快速恢复组(均P<0.05)。结论:AMAN为单纯运动神经受累,感觉神经正常,运动神 经以轴索损害为主,伴有传导阻滞,运动神经CMAP波幅越低,F波未引出比例越高,恢复越慢,预后越差。
  • 临床研究
    刘正清 ;喻莉 ;许卫江 ;龙鼎 ;郭亚男 ;胡钧贤
    2022, 17(6): 350-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重症脑损伤急性期钠代谢失衡特点及其与伤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重型颅脑损伤 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根据入院GCS评分将患者分为3~ 5分组和6~8分组。监测其伤后1~7 d的血清钠变化,探索血清钠失衡的发生频率及特点,分析其与患者 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伤后急性期钠代谢失衡率67.95%,其中高钠血症发生率20.51%,低 钠血症47.44%,在伤后>7 d时钠代谢失衡率明显高于伤后即刻(P<0.05);伤后2~7 d,3~5分组患者的平 均血钠水平明显高于6~8分组,钠代谢失衡率高于6~8分组(均P<0.05);高钠血症的发生时间早于低钠 血症、持续时间长于低钠血症(均P<0.05);且伤后1周时,高钠血症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低钠血症与 血钠正常者,伤后1个月实际病死率明显高于低钠血症与血钠正常者(均P<0.05)。重症脑损伤急性期患 者的血钠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与APACHE Ⅱ评分及预后病死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重症 脑损伤急性期患者钠代谢失衡发生率高,以低钠血症更多,但高钠血症是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密 切监测血钠浓度,早期发现钠代谢异常,及时纠正。
  • 临床研究
    熊芸;高申菊
    2022, 17(6): 352-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联合暗示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冻结步态的改善效果。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PD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2组患者均给与常规的抗PD药 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DBS联合暗示步态训练12周。于干预前、后,应用Barthel指数 (BI)评定量表和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变化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干预前,2组的BI评分、步长和 步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BI评分、步长和步速高于同组干预前,且高于对照 组(均P<0.05)。结论:DBS联合暗示步态训练,可以增加PD患者的步幅,加快其步速,提高患者日常活动 能力,对改善冻结步态有积极的效果。
  • 临床研究
    刘军;李傲;刘健;杨昌金;李世泽;高卫勤;吴刚
    2022, 17(6): 354-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采用伽玛刀 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 19 例,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对伽马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研究进行总 结。结果:纳入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例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0.37±12.28)岁。采用小剂量 分期治疗方案12例,采用大剂量单次治疗方案7例。治疗后,症状缓解率89.47%,再出血控制率为94.74%, 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最终检索出10篇临床论著,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伽马刀治疗剂量与本研究接近, 小剂量分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其它研究结果。结论:对于手术切除困难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伽玛刀可充分发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优点;小剂量分期伽马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及安全性。
  • 临床研究
    巩利;马倩倩
    2022, 17(6): 357-3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恩他卡朋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对血清淀粉样蛋白β1-42(Aβ1-42)、 尿酸(UA)、胱抑素C(CysC)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PD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恩他卡朋,疗程12 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12周,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第Ш分量表评价患者运动功能;于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 卷-39(PDQ-39)评价生活质量;晨取空腹静脉血检测Aβ1-42、UA、CysC和EGF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的各 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的UPDRS-Ⅲ和PDQ-39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 观察组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2组MoCA评分升高(均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均降低,Aβ1-42、UA、EGF水平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幅度大于对照组 (均P<0.05)。结论:恩他卡朋联合复方左旋多巴治疗PD可更有效地改善运动症状,保护认知功能,提高生 活质量,机制或与调节血清Aβ1-42、UA、CysC及EGF表达有关。
  • 临床研究
    曲明卫;朱兰;刘亚萍;杨潮萍
    2022, 17(6): 360-3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神经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 子(vWF)水平在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血栓形成 致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纳入脑梗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纳入对照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再 将脑梗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亚组。检测各组Hcy、NSE、hs-CRP、vWF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脑梗 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亚组、中度亚组、重度亚组患者的例数分 别是46例、40例、34例;中、重度亚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亚组(P<0.05);重度 亚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亚组(P<0.05);Hcy、NSE、hs-CRP、vWF水平与血栓形 成致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 Hcy、NSE、hs-CRP、 vWF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对血栓形成致急性脑梗死疾病筛查以及病情评估可 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临床研究
    陈铖;夏婷;张少武
    2022, 17(6): 363-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联合行为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 法:选取我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SCI后OAB患者33例, 均采用行为治疗和骶神经根磁 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记录项目、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问卷评分、尿 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 (I-QOL)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 为(7.30±1.01)次、平均排尿量为(204.79±9.19)mL、平均尿急次数为(1.36±0.86)次、平均尿失禁次数为 (0.58±0.50)次,OABSS总评分为(3.64±1.06)分,ICIQ-SF评分为(11.61±1.14)分,I-QOL评分为(70.39±2.77) 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联 合行为治疗能够抑制SCI后膀胱过度活动,改善尿频、尿急、尿失禁,改善生活质量。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王蒙恩 ;刘基 ;张童童 ;刘洪香 ;王贤军
    2022, 17(6): 367-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个案报道
    刘楠;邢岩;张洁
    2022, 17(6): 369-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