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王永亮 ;贾坤平 ;袁珍 ;梁吉 ;祁美慧 ;吴咚咚 ;吴建丽
    2021, 16(4): 187-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慢性睡眠剥夺(CSD)大鼠自主活动能力及海马CA1区和齿状回神经元形态结构的 影响。方法:将筛选出的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模型(M)组和电项针(ENA)组,每组8 只。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CSD模型,电项针组在造模21 d后电针项部两侧的风池和供血穴,20 min/次,共 14 d。每周称量大鼠体质量并计算变化差值。治疗14 d后,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自主探究行为,用HE染色 观察海马CA1区和齿状回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结果:睡眠剥夺后,M组和ENA组大鼠体质量较TC组明显减 轻,干预后体质量逐渐增加,且ENA组体质量增加差值明显多于M组(P<0.01)。干预14 d后,M组大鼠中央 区滞留时间较TC组明显延长,行走总路程和中央区运动速度则显著下降(P<0.05);与M组相比,ENA组中央 区滞留时间缩短,行走总路程和运动速度均显著上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TC组海马CA1区和齿状 回神经元排列有序,包膜完整,染色均一;M组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减少,部分出现肿胀和坏死;ENA组神 经元数量增多,水肿减轻或消失。结论:电项针可以明显改善CSD模型大鼠的自主探究能力,并有保护海马 CA1区和齿状回受损神经元的作用。
  • 论著
    刘莹莹;刘伟
    2021, 16(4): 191-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低、中、高频督脉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 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G1、G2、G3组),除假手术 组外(仅行椎板全切除)均采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1节段iSCI模型。G1、G2、G3组分别用低 频(2 Hz,2 mA)、中(50 Hz,2 mA)、高频(100 Hz,2 mA)电针“大椎、命门”30 min,1次/d,共治疗2周。观察各 组大鼠痛超敏行为学并采用von Frey hair法进行痛阈测定;记录股二头肌(BF)和股直肌(RF)的肌电积分值 (IEMG)BF-TEMG和RF-TEMG;采用玻片法和断尾法观凝血时间(CT) 和出血时间(BT);采用凝血因子生成 实验检测凝血酶、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活性;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运动 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1、G2和G3组大鼠BF-TEMG和RF-TEM升高,内/外源性凝血因子 Xa和凝血酶生成明显降低,CT和BT延长,对损伤躯干下端机械性轻触皮肤、轻压皮肤、机械轻压右前爪的 机械痛痛阈阈值等3项指标提高,搔抓、舔咬损伤平面以下部位并对尾部及后肢出现自噬及自发嘶叫等异常 行为学改变明显减少,BBB 评分和斜板倾斜度升高(P<0.05);但 G1 组的各项改变幅度均大于 G2、G3 组 (P<0.05)。结论:低、中、高频电针均可促进iSCI大鼠运动功能重建,但低频督脉电针的作用优于中、高频。
  • 论著
    段春晓;刘铁镌;栗雪梅;苏畅;魏鑫甜;刘畅;周凌云
    2021, 16(4): 195-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影响眶内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整理2013 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痊愈为 结局指标。比较痊愈组与未痊愈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治疗次数、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 等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患者,痊愈34例,有效55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9.47%。治疗前、后患者水平 最大复视角度中位数分别为 18.25°和 7.03°,眼位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2 分和 1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未痊愈组相比,痊愈组患者的外展神经麻痹程度较轻,发病时间较短,治疗次数较多,高血压、高血 脂、缺血性心脏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比例较低(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外展神经麻痹程度、发病时间、HHcy是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β=-1.763,P=0.001;β=-0.038,P=0.013; β=-2.782,P=0.000),治疗次数是影响疗效的保护性因素(β=0.060,P=0.002)。结论:眶内电针能够改善甚至 消除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症状,对外展神经麻痹的功能重建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其临床治疗效果受患者的发病时间、治疗次数、外展神经麻痹程度、Hcy水平等因素影响。
  • 论著
    张琪 ;陈浩 ;张作慧 ;陈雪婷 ;郑惠文 ;刘洁 ;Hafiz Khuram Raza ;昝坤 ;张沈阳 ;王钰乔 ;张尊胜
    2021, 16(4): 199-2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后疱疹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报道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 往文献共有7例符合纳入标准,加上本文报道的2例,共9例患者。其中5例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3例 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病毒类型不明。6例原发病为三叉神经痛,3例为面肌痉挛。其最常见症状为面 部疱疹(5例),部分患者出现不典型症状如发热头痛(4例)、眼结膜炎(1例)、面瘫(1例)、面肌痉挛(1例)。 经阿昔洛韦抗病毒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好转,且预后较好。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后如出现发热、面部疼 痛、面肌痉挛、面瘫、眼部症状时,需考虑有无疱疹感染可能,确诊后需及时抗病毒治疗。
  • 论著
    吴楚粤;朱遂强;黄珊珊;叶晓东
    2021, 16(4): 202-2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的血肿扩大CT预测征象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的相关性,以 探究ApoE基因在脑出血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纳入我科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符合急性ICH诊 断且具有ApoE基因型检测结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影像学资料,通过卡方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CT征象与ApoE基因的相关性。结果:发病12 h和18 h内的征象中,ApoE基因?2携带与CT上的“黑 洞征”征象有关(P=0.009,P=0.030);发病24 h内的征象中,ApoE基因?4携带与CT上的“血肿不均质密度”征象 有关(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2及18 h内,?2等位基因携带是CT“黑洞征”独立预测因 素;发病24 h内,?4等位基因是CT上“血肿不均质密度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poE不同等位基因可能参 与血肿扩大,ApoE基因检测在脑出血患者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谢艺妙;倪朝民;吴鸣
    2021, 16(4): 206-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H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 至2020年10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SCI患者112例,入院时完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查。根据检查结 果,将患者分为HA组和非HA组,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损伤节段(四肢瘫与截瘫)、损伤程度(完 全性脊髓损伤与非完全性脊髓损伤)、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临床资料,并在入 院第2日清晨完善血糖、肌酐、血清镁浓度、淋巴细胞数量等检查。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CI患者并发H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四 肢瘫、完全性脊髓损伤、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糖及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与SCI患者HA的发生 有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 SCI 患者并发HA的危险因素。 结论: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SCI患者并发HA的危险因素。
  • 论著
    秦丽 ;才丽娜 ;孙智千 ;李继来
    2021, 16(4): 209-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神经科住院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生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临床 医生对CVST的识别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非神经科疾病于其他科室接受住院治疗,并于住院期 间确诊的 CVST 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 6 例确诊的 CVST患者,其原发性疾病分别为肾小球肾炎(2例)、白血病(1例)、产后(1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1例)、多 发伤(1例)。临床表现以头痛最为常见(4例),5例接受D-二聚体检测的患者中有4例升高。MRV提示4例为 多发性血栓形成,部位以横窦(5例)最易受累,其次为上矢状窦(3例)和乙状窦(3例)。除1例患者出院时遗 留一定的残疾外,其他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检索既往相关个案报道,横窦为妊娠相关CVST最易累及的部 位,难治性颅内压升高往往是外伤性CVST患者较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相关CVST患者 易表现为广泛的脑静脉窦血栓及皮质静脉血栓形成,门冬酰胺酶药物治疗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CVST的重 要因素。结论: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头痛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和原发性疾病可存 在一定程度的重叠,非神经科医生应提高对CVST的识别能力并及时予以治疗。
  • 论著
    黄小玲;张玉琼;唐玉文;刘汇团
    2021, 16(4): 213-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12月就诊的 100例ASD患儿为ASD组,健康儿童100例为对照组。通过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2组的ASD相关因素, 进行组间比较;再选取有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SD的危险因素。结果:ASD组的养育环 境、母亲焦虑或抑郁、孕期经常使用电脑、母亲生育年龄、全面发育落后及婴幼儿睡眠障碍与对照组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养育环境、母亲焦虑或抑郁、孕期经常使用电脑、母亲生 育年龄较大、全面发育落后及婴幼儿睡眠障碍均为AS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养育环境、孕妇精神状态、 孕期经常使用电脑、母亲生育年龄较大、儿童全面发育落后及睡眠障碍可能为ASD发病危险因素,需重视以 上危险因素,实现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
  • 综述
  • 综述
    张赛 ;凌霞 ;顾平 ;杨旭
    2021, 16(4): 216-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跳性眼震是临床上第2种常见的眼震形式,是临床诊断的难点。既往认为下跳性眼震为小脑病变 的表现,近年来发现脑干及外周性疾病亦可导致类似症状,但仍有部分下跳性眼震患者病因诊断不明。本 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下跳性眼震的通路及相关结构进行总结概述,并简要介绍涉及可能病因机制,以期为 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下跳性眼震的发生及进行下跳性眼震的精准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
  • 综述
    李兴义 ;杨帆 ;满劲进 ;陈娟
    2021, 16(4): 219-2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的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表 现为ACOP患者经过2~60 d的“假愈期”后再次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的症候群。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 治疗困难、致残率高。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对DEACMP早期预测的研究结果。
  • 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
    陈治江;樊启红
    2021, 16(4): 222-2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当归多糖(APS)减轻癫痫幼鼠海马组织炎症及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周龄的雄性 SD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PS组、模型+APS+脂多糖(LPS)组。采用戊四氮点燃的方法建立 癫痫模型,给予APS或APS+LPS腹腔注射干预;采用脑电图检测脑电频率及波幅,采用TUNEL染色检测海 马组织细胞凋亡率,采用 Elisa 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HMGB1)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bcl-2、TLR4、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 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电频率及海马组织中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脑电波幅、血清中TNF-α、IL-1β、 HMGB-1的含量、海马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及TNF-α、IL-1β、HMGB-1的含量、cleaved caspase-3、bax、TLR4、 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模型+APS组脑电频率及海马组织中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 加,脑电波幅、血清中TNF-α、IL-1β、HMGB-1的含量、海马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及TNF-α、IL-1β、HMGB-1的 含量、cleaved caspase-3、bax、TLR4、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APS组比较,模型+APS+LPS组比 较,脑电频率及海马组织中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脑电波幅、血清中TNF-α、IL-1β、HMGB-1含量、海马 组织细胞凋亡率及 TNF-α、IL-1β、HMGB-1 含量、cleaved caspase-3、bax、TLR4、NF-κB 的表达水平显著增 加。结论:APS能减轻癫痫幼鼠海马组织的炎症及凋亡,作用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于梅青;朱建国;任浩;王雪静;尹海潮;闫海燕;郗红艳
    2021, 16(4): 225-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 法: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年脑卒中患者109例纳入研究,最终失访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34例,卒中单元组40例,联合组33例。对照组入住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普通康复 治疗项目;卒中单元组入住卒中单元,病情稳定后全程介入卒中单元综合管理治疗;联合组在卒中单元组的 基础上给予TOT,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价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蒙特利尔 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牛津残障评分量表(OHS)评价患者的社 会功能。结果:治疗前3组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3组的NIHSS评分、HAMD和OHS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且卒中单元组和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 低于卒中单元组(P<0.05);FMA、MBI和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卒中单元组和联合组高 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结合TOT能更好地改善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认知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改 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 临床研究
    杨雅玲;刘华斌;林庆金
    2021, 16(4): 228-2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科2014~2017年收治的因SSS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责 任血管狭窄程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随访一期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SSS患者中,锁骨下动脉狭 窄40例(左侧32例,右侧8例),成功40例,共置入支架40枚,成功率为100%;锁骨下动脉闭塞12例(均为左 侧),成功8例,共置入支架8枚,失败4例,成功率为66.67%。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48例血管内介入 治疗成功患者患/健侧收缩压差由术前的(31.69±9.40)mmHg降至(5.08±4.63)mmHg(P<0.05),临床症状改 善显著。32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56±7.77)%降至(8.63±5.96)%, 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0.00±8.02)%降至(10.00±5.35)%,8例左锁骨 下动脉闭塞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100%降至(11.88±7.53)%(均P<0.05)。手术成功患者共 随访60个月,术后第1、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83%;术后第2、3年一期通 畅率分别为91.67%和87.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SSS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再通率高等特点。
  • 临床研究
    肖兴莉 ;陈秀
    2021, 16(4): 231-2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入院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及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纳入脑梗死组;根据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 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病情组56例、中度病情组103例和重度病情组41例;根据入院后90 d 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41例和预后不良组59例。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 志愿者10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组入院早期NLR水平的差异,以及 不同预后脑梗死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入院早期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入 院时,脑梗死组的 NLR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轻、中、重度病情组的 NL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后不良组入院NIHSS评分和NLR高于预后良好组(均 P<0.01),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P<0.01)。入院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NLR水平均与 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P<0.05)。入院早期NLR水平预测90 d不良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分 别为81.36%、92.9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NLR水平异常增高,增高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 后密切相关。
  • 临床研究
    韩冻;夏文广;张阳普;郑婵娟
    2021, 16(4): 234-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脑梗死患 者3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联合组18例,在常规康复的基 础上,增加悬吊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均康复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Berg 平衡量表评价患者下肢平衡功能;采用肢体周径测量法评价患者下肢肌肉。结果:治疗前,2 组的 Fugl-Meyer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后,2组的Fugl-Meyer和 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的下 肢髌上、下10 cm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下肢髌上、下10 cm围度均大于同组 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悬吊训练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 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较好。
  • 临床研究
    刘璇;雷晶;马建华;董闽慧
    2021, 16(4): 237-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帕金森病(PD)合并认知障碍患者的血脂、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认知 障碍的相关性。方法:P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200例分别纳入PD组和对照组,PD组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 评价量表(MoCA)评分分为PD正常认知(PD-NC)亚组69例、PD轻度认知障碍(PD-MCI)亚组67例和PD痴 呆(PDD)亚组64例。检测所有患者血脂、血清CysC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与认知水平的关系。结果:PD组 血清 CysC、甘油三酯(TG)高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ApoA1 低于对照组 (P<0.05)。PD-NC亚组、PD-MCI亚组及PDD亚组的TC、LDL、Cys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 组TC、LDL、CysC水平均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PD患者TC、LDL、CysC水平可能与认知功 能损害有关。
  • 临床研究
    朱艳含;刘峥;周涛;毛春;何小明;常丽英
    2021, 16(4): 240-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嵴帽结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位置试验结合眼震视图检查,回顾性分析嵴帽结石 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各管嵴帽结石的发病率及治疗效果,分析嵴帽结石的基本临床特征。结果:本 中心就诊的1030例BPPV患者中,嵴帽结石患者150例(14.56%),其中男63例,女87例;平均发病年龄(60± 15)岁,男女发病平均年龄相当;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占89.33%,后半规管嵴帽结石占8.00%,前半规管嵴帽 结石占2.67%。其中18例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患者同时行仰卧Roll试验、Bow and Lean试验、Null plane试 验,18例均有零平面;仰卧Roll试验中背地性眼震幅度较弱一侧与零平面侧相同的有14例(77.78%);13例 Bow and Lean试验中仰头快相眼震侧均与零平面侧相同(100%)。所有患者通过耳石复位法+药物治疗(甲 磺酸倍他司汀片)+前庭康复训练后1周评估治疗效果,有效率100%,治愈率74.67%。结论:本组嵴帽结石 占总BPPV的14.5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嵴帽结石好发于水平半规管,其次为后半规管,前半规管少见; 零平面在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定侧诊断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综合治疗方案在嵴帽结石患者中的疗效确 切。
  • 临床研究
    徐胡根;王家;孙猷;黄成兵;史向松
    2021, 16(4): 242-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老年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断的8例老年AE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8例 患者中,男7例,女1例;既往无免疫系统疾病;平均发病年龄(68.38±4.2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 精神行为异常、面臂肌张力障碍(FBDS)、癫痫发作及自主神经症状;有1例伴发肺癌;AE血和(或)脑脊液 抗体检测提示抗LGI1抗体阳性4例、抗CASPR2 抗体阳性1 例、抗GABABR 抗体阳性1 例、抗NMDAR 抗 体阳性1 例、抗体阴性1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6 例为甲强龙(有2 例联合注射丙种球 蛋白)、2 例为地塞米松。结论:老年AE多发生于男性,抗LGI抗体脑炎较多见,临床表现以记忆力下降、精 神行为异常更为常见,而FBDS是抗LGI1脑炎的特征性症状。疗效上甲强龙和(或)联合注射丙种球蛋白 可能优于单用地塞米松。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惠鑫 ;张利军 ;王蒙恩 ;刘基 ;王贤军
    2021, 16(4): 245-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个案报道
    张正洪;杨文琼;刘忠志;周青珍
    2021, 16(4): 247-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