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刘梦婷 ;张淑芳; ;周春燕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儿童期逆境(ACE)与中学生自杀风险的关系,为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提供依据。方 法:选取中部某省12所学校中学生4807名,采用项目组修订的ACE问卷(ACE-IQ)评估其遭遇的儿童期逆 境;项目组在参考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文版自杀风险分量表的基础上,增加12个月内及成长 中的自杀风险评估题项,并采用此修订的自编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评价自杀风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 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自杀风险总分差异;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考察ACE 4个维度 与自杀风险的相关性;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 4个维度与自杀风险的关联。结果:中学生 群体中,近1个月内存在自杀风险者为830人,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7.27%;其中低程度自杀风险为431人 (9.0%),中度自杀风险161人(3.3%),高度自杀风险239人(5.0%)。自杀风险与ACE 4个维度得分均为显 著正相关(P<0.01),其中虐待与忽视和家庭外暴力与自杀风险相关性较高(r=0.236、0.243)。在调整年龄, 独生子女情况,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控制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儿童虐待忽视、家庭功能障碍、 家庭缺失和家庭外暴力的OR值分别为2.193、1.589、1.408、2.524(均P<0.001)。结论:中学生自杀意念检 出率较高,ACE是中学生自杀风险的风险因素,在童年期遭遇家庭外暴力的中学生自杀风险更高。
  • 论著
    孙一彤 ;任思颖 ;王丽琨 ;宋安军 ;毛远红 ;秦冠南 ;胡晓纯 ;李颖慧 ;李琦* ;伍国锋*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阿托伐他汀治疗脑出血能否改善患者发病后3月的临床预后。 方法:纳入选择保守治疗 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他汀组47例。2组均按中国脑出血指南进行治疗,其 中他汀组于入院后24 h内开始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此后按照20 mg/d的剂量继续服用90 d;随访主 要结果指标是随机化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序贯分析及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不良结局定 义为死亡(mRS评分=6分)或重大残疾(mRS评分3~5分)。mRS≤2分认为临床结局良好。次要结局指 标是治疗后患者血肿体积的影像学变化。 结果:他汀组治疗有效且结局良好31例(65.96%);对照组结局 良好31例(36.9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观察对照组死亡27例(32.14%),他汀组死亡6例 (1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至随访结束他汀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 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他汀组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无明显增加。结论:选择保守治疗的脑出 血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3月时患者预后情况,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论著
    王晶 ;江秀丽 ;雷小晶 ;李加梅 ;郑加平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方法:AD患者66例,随 机分为联合组(给予多奈哌齐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及对照组(多奈哌齐片+淀粉胶囊),治疗12 周后 评估疗效,包括:认知功能评分、炎症因子、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 组的简易智力 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MMSE 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血清IL-1β、CRP、IL-6、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在联合组中 IL-1β、IL-6 及 TNF-α水平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肠道菌群组间物种分布比较显示: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 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各组优势菌门,经治疗后,联合组中厚壁菌门丰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 0.05)。治疗后在属水平上,对照组较治疗前梭菌属显著减少(P<0.05);联合组中布劳特氏菌属和伯克霍 尔德氏属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而罗氏菌属、乳杆菌属显著增加(P<0.05),双歧杆菌属也略有增 加。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乳杆菌属、梭菌属、粪球菌属、瘤胃球菌属、巨单胞菌属、萨特氏菌属等丰度在联 合组中偏高(P<0.05)。炎症因子与罗斯氏菌属、颤螺菌属、Anaerostipes等有益菌属呈负相关,与伯克霍尔 德氏菌属、苏黎世杆菌属等有害菌属呈正相关。肠道菌群组间多样性比较显示,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无改 变。结论:益生菌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AD 患者进一步获益,且安全性好。
  • 论著
    许佳;张海峰;陈媛;连亚军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心脏源性头痛(C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报 道1例就诊于我院的伴自主神经症状的CC患者,并检索1997年1月至 2021年10月医学文献中报道的CC 患者进行总结。结果:本院收治的1例CC患者表现为双侧颞顶枕部胀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8分,同 时伴随恶心、畏光、畏声、胸闷、呼吸困难及流涎、流泪、流涕等自主神经症状。动态心电图示头痛发作时快 心律依赖性广泛心肌缺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提示三支病变。抗心绞痛治疗有效。搜索既往报道的CC 患者45例,临床表现为活动诱发的中重度头痛,部位多样,以搏动样、压迫性为主,伴随胸部不适、恶心、心 悸和出汗,持续时间多在1 h内,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缓解。结论:CC是一种少见疾病,对于超过50岁,活 动诱发的中、重度头痛患者,如伴典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应想到CC的可能。尽早确诊和规范的抗心绞痛 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论著
    毛如雪;李维;刘雅芳;匡良洪;顾文菊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使用 Meta 分析的方法,比较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与对比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 (c-TTE)对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 Cochrane Library CNKI、VIP、WanFang Data及CBM数据库等自建库至2021年7月3日的文献,采用统计学 软件Stata15.1和RevMan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66篇文献,确定纳入38篇文献。Meta分 析结果显示,c-TCD的合并敏感度(0.96,95%CI 0.93~0.98)高于c-TTE(0.91,95%CI 0.82~0.96),有显著性 差异(Z=2.664,P=0.008);c-TCD 的合并特异度(0.93,95%CI 0.86~0.97)低于 c-TTE(0.95,95%CI 0.90~ 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1,P=0.630);c-TCD 的合并 DOR(DOR=384,95%CI 156~943)和 c-TTE (DOR=180,95%CI 78~41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4,P=0.441)。c-TCD 的 sROC AUC 大于 c-TT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CD的AUC为0.99,95%CI 0.97~0.99;c-TTE的AUC为0.98,95%CI 0.96~ 0.99;Z=0.357,P=0.507)。结论:c-TCD与c-TTE对PFO-RLS 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译著
  • 译著
    凌霞( 译);吴月霞( 译);冯宇菲( 译);钟利群( 译);赵桂萍( 译);杨旭( 审校);王朝霞( 审校)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 Bárány 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分类中包括由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以及孤立性迷路梗死/出血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头晕。眩晕和头晕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性眩晕/头 晕可能是急性持续性(≥24 h)或短暂性(数分钟至 <24 h)发作。对于出现急性前庭症状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中 枢性HINTS体征(头脉冲试验正常、方向改变的凝视诱发性眼震或明显的眼球反向偏斜)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 应该考虑血管性眩晕/头晕的诊断。尽管孤立性迷路梗死尚无确诊方法,但在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应该考虑,如果急性单侧前庭 功能丧失同时伴有或在随后的30 d内出现小脑前下动脉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则可以推测为孤立性迷路梗死。对于椎动脉压迫综合 征的诊断,常需要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血管受损的影像学或超声证据支持。
  • 译著
    陈娣(译)0# ;刘娜(译)# ;陈琳( 审校)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神经修复学领域快速发展,不断获得突破。如2020年神经修复学年鉴中所述,尽管冠状病毒持续大流行造成困难重 重,但大多数神经修复学同事都继续在从事他们的研究,并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2021年神经修复学年鉴概述了神经系统疾病发 病机制、神经修复机制和临床治疗成果的最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是最突出热点研究课题之一。β-淀粉样 蛋白积累和tau蛋白沉积究竟是神经退行性过程的结果,还是致病原因仍然存在争议。神经发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修复机制,但是 成人大脑中是否存在神经干细胞?故成人的神经发生可能无法来自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神经修复疗法是2021年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些疗法正在改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以细胞治疗为基础的神经疾病和损伤修复方面,学者们做了大量重要探索。但 大多数多中心、双盲或观察组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间充质基质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衍生产品治疗亚急性或恢 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无有效阳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生存质量的改善没有显著差异。令人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临床研 究显示脑机接口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受益。在药物神经修复疗法中,阿杜那单抗(Aduhelm)和甘露寡糖钠分别获得美国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药物使用中相关争议问题,批 准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在医学和科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经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阴性结果或有效证据不足的方法,继续在低水平证 据重复研究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强烈建议进行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来寻找更有前景的创新治疗方法,并尽可 能促进其临床转化。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李蕾;徐文杰;李志军;毛志娟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综述
    安非梦 ;张海斌 ;王建忠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指在选定大脑区域给予重复、连续、强度不变的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无 创无痛、安全可靠的神经刺激手段,其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恢复有促进作 用。现将国内外rTMS治疗在常见周围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综述
    万振宇 ;肖玲 ;王高华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且极易复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探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 蛋白1(LRP1)是一种可以与多配体结合的受体,其生理机制复杂多样,可以通过多种通路促进炎症因子的释 放和神经细胞的损伤。本文将对LPR1的常见信号通路及其可能参与抑郁症形成的机制进行综述。
  • 综述
    李亚雄;韩硕;刘勇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髓核细胞(NPCs)退变模型对研究椎间盘退变(IVDD)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退变 严重的NPCs,往往较难贴壁生长,而轻度退变的细胞,虽可体外培养,但难有显著的实验结果,因此通过不 同的诱导手段构建有效的退变细胞模型,不仅可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更能增加实验数据的说服力。目前 有较多诱导NPCs退变的方法,但模型建立缺乏统一标准,且无系统性的总结。因此,本文将从诱导NPCs退 变的方式、方法、模型效果评价指标等方面展开综述,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对不同建模方式进 行了分类总结,旨在为筛选、评价有效的退变细胞模型建立方法,探究IVDD治疗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张四美;金亚菊;杨晰宸;张彭跃;寸勇丹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的特点,是导致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卒中的 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的增殖与分化为缺 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近来研究表明,激活eNSCs并增强其治疗效果可能是治疗脑卒中有 效策略。本文对eNSCs在缺血性脑卒中损伤修复动员,以及促进eNSCs增殖与分化的策略的相关研究进 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刘源;张新程;刘彦超;黄逸民;何学君;马小鹏;张华楸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髓样细胞中表达的触发受体1(TREM1)是一种近年来发现广泛表达髓系细胞来源表面的炎症激发 受体,通过与经典的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途径(如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协同作用来促发和放大免疫炎 症反应。通过增强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在多种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中,促进免疫炎症反应的 级联反应,进而影响预后。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TREM1目前研究现状和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 要包括脑缺血相关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胶质瘤、阿尔兹海默病中的效应、机制和影响等进行综述。
  • 综述
    贾慧;朱润秀;李自如;袁军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是我国第一死亡原因,且仍呈现上升趋势[1]。其中,颅内动 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2],通过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至关重要。高分辨 率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直接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病因分 型、治疗效果和预后、未来卒中风险评估和疾病的鉴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 综述
    范彩霞 ;蔡胤浩a ;伍国锋b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发性脑出血是常见的卒中亚型,具有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抑郁症患 者的大脑结构变化与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密切相关,脑容量减少与抑郁发作有关。卒中后抑郁(PSD)是卒 中患者最常见的精神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不利。相比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的PSD患病率更高。脑出血 PSD与发病后6个月内神经功能恶化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的抑郁量表评分更高。目前 国内外关于脑出血PSD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脑出血后PSD的影响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进 行综述,以期为脑出血后PSD的干预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李雨景;金明睿;潘晓娜;王慧;孙慧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又称为肥大性橄榄核变性(HOD),是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头部磁共振图 像呈特征性下橄榄核T2WI 高信号影。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HOD的病因和病理学机制、临床特征、影像 学特点和诊治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综述
    邓美霞;王敏;石正洪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知功能障碍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记忆力、执行力、语言、学习、思维等不同认知领域的损害。认知康复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药物联合非药物干预能更好地改善认知功能。本文将结合目前研究成果, 对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和特点进行概述,为认知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综述
    井洁;杨婧菲;陈施玲;唐颖馨;李改改;潘超;张萍;唐洲平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ICH)是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的脑血管病,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案。微创手术 治疗已被证实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在现有的大型临床试验中未体现出明显优势,这可能与微创治疗的时 间点选择有关。目前对既往文献的回顾表明,超早期进行微创治疗可能带来较大获益,但再出血风险较高;早 期进行微创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多数研究认为12 h内是一个较佳的时间窗;关于晚期进行微创治疗的研 究较少,但患者仍可能从中获益。关于微创治疗ICH最佳时间窗的选择目前尚无定论,仍需更多的基础及临 床试验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 综述
    王雪 ;杨添淞 ;孙忠人 ;王玉琳 ;冯楚文 ;杨燕 ;王庆勇 ;屈媛媛 ;王德龙 ;孙维伯 ;李超然;
    2022, 17(zwsf):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菌群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且针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本文 基于微生物-肠-大脑轴理论,检索近年来文献并进行总结,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方面来阐述针刺通过调 控肠道菌群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机制,并以常见神经、精神疾病如缺血性卒中、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 茨海默病和失眠进行举例表述。
  • 指南
  • 指南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家委员会;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医师分会
    2022, 17(zwsf): 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赵旭;伍国锋;王丽琨
    2022, 17(zwsf): 7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恶性丘脑出血与良性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研究恶性丘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患 者近期预后的判断功能。方法:纳入196例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其中恶性丘脑出血159例,良性丘脑出血 37例。随访入组患者3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比较良、恶性丘脑出血患 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入院 时血肿量、恶性丘脑出血是引起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均OR>1,P<0.05);年龄、入院时 血肿量、内囊受压程度(D 值)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均 OR>1,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值预测的敏感度为0.79,特异性为0.68,cut-off值为2.1 cm,即内囊受压>2.1 cm 时,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可能不佳。结论:恶性丘脑出血是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年 龄、入院血肿量、内囊受压程度(D值)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 综述
  • 综述
    刘寅;李秀玲;孙莉
    2022, 17(zwsf): 100-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由于长期遭受疾病困扰,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手段,眩晕患者合并 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也为眩晕疾病治疗手段的选择与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知 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卫生领域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集中在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 心理疾病以及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尝试通过CBT对眩晕患者进行干预,取 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对近年来CBT在眩晕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眩晕疾病的临床诊 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 论著
  • 论著
    任凯夕;赵代弟;白苗;卢佳睿;李宏增;郭俊
    2022, 17(zwsf): 195-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在病程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 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8例GBS首次发病患者,给予正规GBS治疗并随访18个月,根据随访期GBS 的复发及再次入院治疗情况,最终分组为急性期组 118 例,缓解期组 36 例,复发期组 6 例次;健康志愿者 96例纳入对照组。每次入院时,均进行休斯功能分级量表评分(HFGS)及医学研究理事会总和评分(MRC) 评分;采集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分析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MRC总和 评分相关性。结果:急性期组及复发期组单核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急性期组和复发期组外 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c-Mo)较其他2组明显增加(均P<0.05);对照组和缓解期组,外周血非经典型单核细 胞(n-Mo)较其他 2 组明显增加(均 P<0.05)。在急性期组,c-Mo 数量与 MRC 总和评分呈负相关(P< 0.05)。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亚群在GBS病程不同阶段具有特征性的变化,其中c-Mo升高与疾病严 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 综述
  • 综述
    熊婉婷 ;吴和鸣 ;陈静;
    2022, 17(zwsf): 213-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延长哀伤障碍是一种由挚爱的亲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即丧亲发生6个月后,个体对逝者持 续哀伤,伴随着剧烈的情感痛苦,且社会功能受损。本文主要从延长哀伤障碍概念的提出及后续发展、其独立 的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不同诊断系统与评估工具的区别与联系和其治疗方法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可考察相关概念的统一性、诊断评估的跨文化适用性及丰富治疗方法的理论研究。
  • 综述
    钱红;舒畅;王高华
    2022, 17(zwsf): 216-2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患者是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可能与脑结 构和功能改变有关,但目前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仍不确定。结构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与 额叶和前扣带回体积减少有关,海马及颞叶体积减少与自杀相关,岛叶体积减少与非自杀性自伤有关;静息 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均显示默认网络和显著网络之间正向连接减少,而非自杀 性自伤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的改变,以杏仁核为种子点的连接差异可能是区分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 神经影像学标记;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与自我意识、奖赏环路、情 绪处理环路异常有关,而非自杀性自伤还与执行功能、疼痛环路异常有关。本综述从脑结构和脑功能的角 度分析抑郁患者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异同,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 综述
    刘军 ;阿松 ;郭轶 ;杨明光 ;王文静 ;杨雪平 ;魏建成
    2022, 17(zwsf): 234-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氧会对大脑产生较大影响,引起睡眠障碍及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引 起机体低氧的常见原因包括高海拔缺氧环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缺氧会引 起脑形态、微观结构及脑功能的改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由缺氧引起的脑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从影像学的角度解释缺氧患者出现睡眠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的可能原因,探讨潜在神经病理机制。
  • 论著
  • 论著
    李孝熠 ;李天伦 ;李哲
    2022, 17(zwsf): 373-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揭示2011~2020年虚拟现实技术(VR)应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动态。方法: 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CiteSpace对VR应用于脑卒中领域的相关文献 进行分析,采用引文分析方法以及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国家、机构、学科、关键词、突现词等研究要素绘制可 视化图谱。结果:共检索到1 967篇文献,年度发文量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可视化图谱显示,美国、加拿 大、意大利和中国是该研究领域的高产出国家。全球机构中,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发文量最多,其次是美国犹 太医院和瑞士联储技术研究所。VR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尤其与工程学、神经科学、 计算机科学、康复学及机器人科学等密切相关。在早期,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手臂、环境、功能 性磁共振成像、棱镜适应训练、康复机器人、生物反馈,随后逐步转向上肢康复、触觉反馈、神经康复、疼痛、 姿势平衡、任天堂Wii健身。结论:VR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论著
    陈卓;王丝蕊;章鑫;廖维靖
    2022, 17(zwsf): 384-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全身振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疗效。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全身 振动训练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2月。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篇文献,共255例研究对象(试验组n=138,对照组n=117)。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全身振动训练更能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SMD=0.58,95%CI(0.07, 1.09),P=0.03]及步态表现[SMD=-0.48,95 % CI(-0.82,-0.13),P=0.007]。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改善帕 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步态表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论著
    宁珑;孙航;周艳凯;冯晋;许春萍;何芳雁
    2022, 17(zwsf): 435-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 动脉阻塞模型(tMCAO),按脑血流变化情况及术后2 h的神经学评分结果选择造模成功大鼠并再随机分为 3组,分别在在脑缺血3 h、6 h和9 h拔出线栓恢复脑血供,复制大鼠脑缺血后出血转化模型(tMCAO-HT)。 术后48 h以脑组织梗死情况、HT发生率、脑组织出血量评分、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死亡率为指标,评估 筛选最佳的tMCAO-HT模型复制条件。结果:与假手术相比,各模型组脑组织缺血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 均下降至基础值的42%~53%,再灌注后5 min测得脑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术后2 h神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 (P<0.01),且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48 h各模型组脑梗死灶明显,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HT;HT的出 血量评分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 势;各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大鼠死亡,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大鼠死亡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缺血9 h组死 亡率高达 83.33%。结论:线栓法造模导致脑缺血后 3 h、6 h、9 h 再予以再灌注均能成功复制大鼠 tMCAO-HT模型,但缺血9 h导致死亡率过高,研究用tMCAO-HT模型以脑缺血3 h或6 h后再灌注为宜。
  • 论著
    柳竹 ;苏东宁 ;刘亘梁 ;王雪梅 ;王展 ;马惠姿 ;冯涛;
    2022, 17(zwsf): 439-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同时伴有体位性低血压(OH)及卧位高血压(S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脑 血管发病率及高危因素的特征,以及对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入组PD合并OH患者198例, 伴有SH 123例(SH组),不伴有SH 75例(无SH组)。记录所有入组患者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各 项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临床量表的评估。进行卧立位试验及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记录血压变化。比较2 组间的基本临床信息,心脑血管疾病及风险因素,冲击试验服药前后血压的变化及量表评分。结果:伴有 OH的PD患者中SH的发生率为62.1%。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无明显差异。与无SH 组相比,SH组同型半胱氨酸略高(P<0.05),余各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H组MDS-UPDRS III运动功能总分及姿势步态异常得分更高(P<0.05);SH组在服药前卧立位试验及急 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后收缩压下降最大差值较高(P<0.05),但出现临床显著OH的发生率较低(P<0.05); 无SH的PD-OH患者出现临床显著OH的风险是有SH的PD-OH患者的近3倍(OR=2.991, P=0.002)。认知 评估中,SH组的MMSE量表回忆能力子项、定向力子项、MoCA量表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子项、定向力 子项的评分均低于无SH组(均P<0.05),但2组间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中合并OH及SH的发生率高,尚未发现PD-OH伴有SH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且SH对显著OH 起到一定保护作用。PD-OH伴SH患者需注意跌倒和痴呆风险。
  • 论著
    向均怡;金柳荫;钱红;王高华;舒畅
    2022, 17(zwsf): 444-4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对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8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进行评估,根据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和不伴 NSSI组。所有入组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 及焦虑症状;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评估样本的人际关系情况,并进行组间比 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人际关系中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各变量之间 的相关程度。结果:纳入伴NSSI组42例(52.5%),不伴NSSI组38例(47.5%)。与不伴NSSI组相比较,伴 NSSI组在HAMD-17、HAMA、同伴恐怖自卑、师生关系冲突性方面得分更高(均P<0.01),在亲子亲密度、 父亲亲密度、母亲亲密度、同伴关系总分、同伴接受、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支持性、师生关系满意度方 面得分更低(均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伴接受、同伴恐怖自卑、父亲亲密度及母亲亲 密度为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组的NSSI得分与母亲亲密度呈负相关(P< 0.01)。HAMD-17及HAMA得分与NSSI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师生关系冲突性、同伴恐怖 自卑呈正相关(P<0.05或P<0.01)。在HAMD-17的各项因子与指标中,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同伴恐怖自卑 及NSSI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认知障碍因子与师生关系冲突性及NSSI得分呈正相关(均P<0.05), 且与师生关系亲密度、父亲亲密度、母亲亲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迟缓因子则与师生关系冲突性以及 同伴恐怖自卑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与人际关系有关, 不良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更容易导致出现NSSI行为。
  • 综述
  • 综述
    赵彤彤; ;张梦露; ;凌霞 ;巴晓红 ;杨旭
    2022, 17(zwsf): 456-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前庭评价技术的精准应用是头晕/眩晕疾病的定位及鉴别诊断的核心。近年来,临床相关的 前庭功能检查更多的是针对前庭半规管通路及功能的评价。随着临床诊治及研究的深入,基于前庭重力通 路及功能的进一步评价如眼倾斜反应(OTR)检查,亦能对头晕/眩晕疾病的定位及鉴别诊断等提供重要的 临床诊断证据。在此背景下,本文对OTR的发病机制、测量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夏菁;郝又国;陈缪存;邵印麟
    2022, 17(zwsf): 478-4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 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 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 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 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 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 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 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 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 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 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 论著
  • 论著
    朱俊羽 ;楚兰 ;徐竹 ;高子丹 ;邵冰 ;丹珍卓玛
    2022, 17(zwsf): 497-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启动子DNA甲基化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病程的影 响。方法:C57BL/6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n=12)和EAE组(n=48),EAE组通过注射MOG35-55建立EAE 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EAE组按Weaver’s 15分神经功能评分法分为0分亚组(n=10)、高分亚组(n= 10)、低分亚组(n=10)。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WB)检测VDR在各组小鼠脊髓腰段的表达水 平;亚硫酸钠测序技术(BSP)检测各组VDR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结果:在透射电镜下观察EAE 0分亚 组、高分亚组、低分亚组小鼠髓鞘结构,较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0分亚组、低分亚组髓鞘环形结构存 在,高分亚组髓鞘环形结构消失。在脊髓组织中,EAE 0分亚组、高分亚组、低分亚组VDR蛋白表达都低于 对照组(P0 分亚组=0.0046;P 高分亚组=0.0088;P 低分亚组<0.0001);低分亚组较0分亚组进一步下降(P=0.0032),同时 低分亚组较高分亚组也呈下降趋势(P=0.0134)。EAE各组VDR mRNA表达也呈下降趋势,都低于对照组 (P0 分亚组>0.05;P 高分亚组=0.0439;P 低分亚组=0.0349),与0分亚组比较,低分亚组减少明显(P=0.0142)。各组小鼠 VDR启动子DNA甲基化率都较低,且无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在EAE模型 的不同神经功能评分亚组之间有表达差异,VDR启动子DNA的甲基化不是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 论著
    周军;唐志坚;吴雅奇;刘胜文;王煜
    2022, 17(zwsf): 567-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Zn2+ 交联的海藻酸钠水凝胶(AH)三维支架的理化特性、超微结构、管道结构的稳定性;评 价AH与脊髓神经干/祖细胞(NSP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Zn2+ 与海藻酸钠交联制备AH三维支架;光 镜和扫描电镜评估其微管道结构;光谱分析仪测定盐酸洗涤后水凝胶内部残留Zn2+ 含量;分离和培养胎鼠 (E14)脊髓NSPCs;细胞培养环境下用磷酸盐缓冲液孵育AH三维支架18周,光镜下观察内部管道变化情况, 测量重量变化;脊髓NSPCs与AH三维支架共培养,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PCs的 分化。结果:AH三维支架管道直径为(93.26±6.24)μm,管道密度为(9.72±2.37)/mm2,管道孔隙率为(66.22± 8.97)%;经过盐酸洗涤8次后,AH三维支架内Zn2+ 浓度为0.08 nmoL/mg;脊髓NSPCs在AH三维支架表面的 存活率>90%,且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AH三维支架仅含有极低浓度 的Zn2+,且具有稳定的拓扑结构,与脊髓NSP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译著
  • 译著
    宋宁( 译);邢玥( 译);李康之( 译);金占国( 审校);杨旭( 审校)
    2022, 17(zwsf): 687-6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提出了运动不耐受(motion sickness,MS),视觉诱发运动不耐受(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VIMS),运动病(motion sickness disorder,MSD)和视觉诱发运动病(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 disorder,VIMSD)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将被纳入国 际前庭疾病分类。MS和VIMS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几乎所有人都可能出现,但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对这种反应的易感性和严重性 过高则被认为是一种疾病。本文提供了对由躯体运动或视觉运动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评价标准及个体反应严重程度是否可构成 疾病诊断的指南。 MS和VIMS的诊断标准包括由于暴露于躯体运动或视觉运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通常导致在以下方面出现严重程度大于最低 限度的症状或体征:恶心和/或胃肠道功能紊乱、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觉醒水平改变、头晕和/或眩晕、头痛和/或眼疲劳。这些症状/体 征在暴露于运动状态时出现,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加重,最终随运动结束而消失。当相同或相似的刺激反复诱发MS或VIMS发 作,其严重程度在反复暴露后没有明显减轻,且因症状/体征而调整活动状态、避免参与诱发不耐受的运动刺激或负性情绪反应时, 即可诊断为MSD和VIMSD。 MS/MSD和VIMS/VIMSD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由躯体运动或视觉运动刺激诱发的症状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并 且同一个体也会因年龄、适应能力及合并疾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文探讨了评估MS症状的主要方法,易出现MS和VIMS相关 情境以及导致易感性增加相关的个体特征。对上述环境和个人因素特征的准确评估及理解,将有助于MSD和VIMSD的诊断优化。
  • 论著
  • 论著
    周静; ;刘雅丽
    2022, 17(zwsf): 701-7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间断性Theta爆发式磁刺激(iTBS)联合镜像治疗(M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1例、iTBS组12例、MT 组 11 例、联合组 12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 iTBS、MT 和 iTBS联合MT治疗。所有治疗均为1 次/d,5 d/周,共10次。分别于治疗前(T0)、治疗结束后当天(T1)、治疗 结束后1个月(T2)、3个月(T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 (UL-FMA)、Brunnstrom分期(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组内比较,4组 的UL-FMA(近端)、上肢BS、NIHSS和MBI评分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组从T1开 始UL-FMA(远端)评分和手部B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而其他3组从T2开始高于治疗前(P<0.05)。 组间比较发现,联合组的UL-FMA(近端)(T3)、上肢和手部BS分期(T3)、MBI(T2)高于对照组(P<0.05),上 肢BS分期(T3)高于MT组(P<0.05);iTBS组的上肢BS分期(T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TBS联合 MT治疗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论著
    姚路路 ;梁伟 ;杜鑫 ;黄小波
    2022, 17(zwsf): 705-7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从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首 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通过6个月 的随访,获得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所需的时间和相关临床数据。主要结局指标定义为吞咽障碍量表(FILS)评 分提高3分所需的时间,通过构建Cox风险模型评价针灸治疗和吞咽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研究 期间共纳入375例患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处理后2组各入组129例患者。针灸组患者吞咽功能达到临 床改善所需的中位时间为 97 d(95%CI 93-124),对照组为 119 d(95%CI 108-145),2 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HR=1.48;95%CI 1.14-1.92;P<0.05)。针灸组 118 例(91.47%)吞咽功能达到临床改善,对照组 107 例 (82.95%)达到临床改善(RR=1.10;95% CI 1.05-1.22;P<0.05)。6个月时,针灸组有78例(60.5%)达到功能 独立,对照组有 61 例(47.3%)达到功能独立(RR=1.279;95%CI 1.019-1.616;P<0.05)。针灸组有 106 例 (82.2%)达到功能良好,对照组有91例(70.5%)达到功能良好(RR=1.165;95%CI 1.017-1.346;P<0.05)。针 灸组中治疗时间>1个月亚组(76例)的患者吞咽功能达到临床改善的中位时间为87.5 d(95%CI 84-95),治 疗时间<1个月亚组(53例)为109 d(95%CI 9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变量调整Cox 回归模型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时间仍存在差异(HR=1.79,95%CI 1.34-2.39)。针灸组最常见的不良 事件是疼痛(36例,27.9%),2组基础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肺部感染和卒中复发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针灸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减轻残障程度,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质 量。
  • 论著
    王雨 ;林枫 ;杨海龙
    2022, 17(zwsf): 718-7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抑郁症建立功能变量关系图模型,探索关键靶点条 目和干预路径,为抑郁症的诊疗及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175例抑郁症患者纳入 研究,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病人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24项汉密尔顿抑郁 量表(HAMD-24)和抑郁症ICF综合核心条目组合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R软件构建功能变量关系图模型, 并进行网络分析。结果:①共有62个ICF条目位于抑郁症功能变量主岛屿结构中;其中27个条目位于4-核 结构,30个条目位于3-核结构,5个条目位于2-核结构;各条目的障碍率与网络参数未发现显著相关(P> 0.05)。②频数分布结果显示,4-核结构中的27个条目障碍率取值范围基本与各条目功能障碍频数分布一 致,4-核中所有条目可作为关键干预靶点。③风险相关结果显示,乐观、思维功能、动机、与消化系统相关感 觉、痛觉等与多个条目之间具有较高风险相关,可为设计不同的干预路径提供参考。结论:通过构建抑郁症 ICF功能变量关系图模型,可发掘抑郁症关键干预靶点和临床路径,进一步指导抑郁症的诊疗及促进患者 心理社会功能恢复。
  • 论著
    林琅;黎红华;骆文静;吴非
    2022, 17(zwsf): 746-7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丁苯酞可否改善慢性低灌注所致脑白质损害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 为对照组、低灌注组及丁苯酞组,每组24只。低灌注组及丁苯酞组通过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建立慢性前循 环低灌注模型,丁苯酞组于术后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腹腔注射。建模30 d后,通过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静 脉注射结合共聚焦激光扫描法检测脑微血管密度,通过伊文思蓝静脉注射后测定脑组织荧光强度检测血脑 屏障完整性,通过Kluver-Barrera氏髓鞘染色检测白质纤维密度。结果:丁苯酞组大鼠脑白质微血管密度高于 其他2组(均P<0.05)。低灌注组大鼠伊文思蓝浓度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增高(P<0.01);丁苯酞组伊文思蓝浓 度较对照组大鼠增高(P<0.05),但较低灌注组降低(P<0.05)。低灌注组大鼠脑白质纤维密度较对照组显著 降低(P<0.01);丁苯酞组大鼠脑白质纤维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较低灌注组增高(P<0.05)。结论: 丁苯酞可减轻慢性低灌注状态导致的脑白质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减轻血脑屏障破坏有关。
  • 论著
    郑志东;李晶晶;冯凯
    2022, 17(zwsf): 749-7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伴持续性向地或背地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C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区别。方法:回顾性收 集我院收治的眩晕患者56例纳入DCPN组,均经眼震视图检查及翻滚试验证实为持续性DCPN患者,并进 一步分为背地DCPN亚组40例和向地DCPN亚组16例;收集同时期诊断为常见耳石症的患者66例纳入常 见耳石组。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失眠等)以及发病诱 因、耳部相关症状(听力下降、耳鸣等)特点;所有患者均完善头颅核磁、血管、眼震电图相关检查,比较常见 耳石组与DCPN组及其亚组的临床特点、检查结果及预后等差异。结果:与常见耳石组相比,DCPN组的病 程较长(P<0.05);与常见耳石组和背地DCPN亚组相比,向地DCPN亚组的平均年龄更小、女性比例更高、 病程更长、听力下降和耳鸣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常见耳石组患者首次复位后有84.8%的患者痊 愈,1周内均痊愈;背地DCPN亚组首次复位后62.5%的患者痊愈,10 d内均痊愈;向地DCPN亚组首次复位 后均无效,结合药物治疗和多次手法复位治疗,1个月后随访均痊愈,病程最长24 d。所有患者在3月后随 访均未复发。结论:伴持续性向地/背地DCPN患者临床病程长,背地性DCPN危险因素与常见耳石症相 似,提示两疾病的同源性;而向地性DCPN发病年龄偏轻、女性多见、病程更长,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耳石粘附 及内耳病变相关。DCPN患者手法复位的效果比常见耳石患者差,向地性DCPN患者的复位效果更差。
  • 综述
  • 综述
    李倩倩; ;李小黎 ;王鑫 ;崔莹雪 ;孙敬青
    2022, 17(zwsf): 761-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VD)是与血管性病因相关的痴呆类型,其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星形胶质细胞在 海马区内被激活并积累,促进海马区大量神经元凋亡,是诱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Lipocalin 2 (LCN2)是一种分泌的糖蛋白,也是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既往研究多认为LCN2可能是由反应 性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神经毒性因子,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免疫或炎性刺激的存在下LCN2可 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极化为有益的功能表型,提示其在VD机制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对LCN2在血 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及以LCN2为靶点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程芸 ;李映霞 ;李海霞 ;周喆 ;谷有全
    2022, 17(zwsf): 772-7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轴突损伤、反应性胶质增生为特点的中枢神经 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原因和发生机理未完全探明,一般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病毒感染、生活方式、 免疫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本文对有关M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措 施提供科学思路。
  • 综述
    江飞 ;黄会青 ;陈文东 ;杨欢
    2022, 17(zwsf): 775-7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综述拟利用现有文献证据总结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及危险因素。通过检 索和分析,本综述对17篇中文文献和8篇英文文献报告的相关证据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与国外MS患 者一致,中国 MS 患者中普遍存在认知障碍。MS患者主要受损的认知功能包括语言学习和记忆、执行功能 和信息处理速度。复发缓解型MS 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脑 容量、脑结构和灌注变化以及脑白质病变。外周血中的小分子核糖核酸水平可能具有预测复发缓解型MS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的价值。本综述将对上述结论进行详细分析。
  • 综述
    李彦;白帆;荆瀛黎;于艳
    2022, 17(zwsf): 779-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SCI)是致残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虽然,现有研究对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AS)的认识尚存很多争议,具体机制也有待深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AS在SCI的 病理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现研究认为反应性AS在SCI修复中具有A1型神经毒性和A2型神经保护的 双重作用。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多参数、多维度靶向调控反应性AS,是有效治疗SCI的充满潜质的治疗方 法。本文综述反应性AS及其不同表型在SCI后发挥的作用,以期为SCI的治疗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向。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张梦歌a ;张涛a ;马伟锋a ;贾琳琳 ;腾勇士a ;代淑华 ;宋长栋b ;刘慧勤a ;秦灵芝a ;蒋玙姝a ;李玮;a
    2022, 17(zwsf): 799-8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面肌麻痹伴感觉异常(FDP)的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 法:建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谱系疾病数据库并筛选出FD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辅 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在纳入279例患者的GBS数据库中共筛选出11例FDP病例,平均年龄(49.1± 18.4)岁。9例发病前有诱发因素;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面肌麻痹和感觉异常,其中8例面肌麻痹累及双侧;9例 以肢体感觉异常起病,2例以面肌麻痹起病。所有患者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但血清抗神经节苷酯抗体 阴性。所有患者四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73%电生理分型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型;面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异常;瞬目反射均异常,主要表现为患侧R1、R2和健侧R2’消失或潜伏时延长。 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预后良好。结论:FDP是一种罕见的GBS亚型,病变累及四肢 周围神经和面神经,多为脱髓鞘性病变,且很少与血清抗神经节苷酯抗体相关,早期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辅 助检查。该亚型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史晓英 ;许静 ;陈慧芳 ;李睿 ;何洪真 ;吕佩源;
    2022, 17(zwsf): 820-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