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CAS数据库收录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收录
湖北省优秀期刊
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熊颖a ;张强b ;潘邓记b
    2019, 14(3): 109-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Adam10基因对于星形胶质细胞与周细胞之间信号交流及对血脑屏障(BBB)完整性的影 响。方法:利用Cre-loxp技术得到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Adam10基因小鼠(Gfap cre -Adam10 lox/lox )纳入敲除 组,将同胎基因型为Adam10 lox/lox 的小鼠纳入对照组。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周细胞心肌素(myocardin)蛋白 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电镜分析周细胞的变性和凋亡、基底膜和BBB的破坏;激光散斑衬比成 像技术观察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结果:特异性敲除星形胶质细胞Adam10基因后,可影响相邻的星 形胶质细胞和周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导致周细胞表达myocardin蛋白和SMA蛋白减少;敲除组呈现出更 为明显的周细胞变性、凋亡和BBB破坏;进而影响血管密度和血流速度。结论:Adam10基因可能影响星形 胶质细胞与周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并可能因此而影响BBB完整性和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 论著
    林树楷a ;陈明磊b ;高唯一b ;林康b
    2019, 14(3): 113-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人群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CK1)启动子-232基因 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成年人 160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PCK1启动子-232基因多态性,采用超 声多普勒技术检查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情况,并监测血糖和血脂情况。结果:观察组中GC 基因型和GG基因型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和LDL高于CC基因型(F=12.811,54.169,均P<0.001)。与对照组 相比,观察组中GC和GG基因型频率及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较高(χ 2 =13.341、10.807,均P=0.001)。在易损 斑块中,观察组 GC 基因型和 GG 基因型及 G 等位基因的分布明显大于非易损斑块(χ2 =5.186、7.276,P= 0.023、0.007)。2 组不同基因型之间两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2、0.485、 1.139、0.727,P=0.478、0.617、0.325、0.487)。结论:PCK1启动子-232基因多态性与海南地区人群动脉硬化性 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有一定相关性,其中以G等位基因较为突出。
  • 论著
    何发毅 ;聂毅 ;罗丹阳 ;姚琴 ;刘光波 ;柳华
    2019, 14(3): 116-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与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病关系。方 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S)患者3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 30例为对照组。寻找目的基因(基因上游5 kb的区域一直到第2外显子区域)的CpG岛区域,使用重亚硫酸 盐修饰直接测序技术进行样本DNA甲基化检测,运用单因素或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2组间DNA甲基化分 布差异。结果:胱硫醚-β-合成酶(CBS)基因4个CpG岛同源性非常高,放弃甲基化分析;5,10-亚甲基四氢叶 酸还原酶(MTHFR)基因有2个CpG岛;半胱氨酸合成酶(MTR)基因有1个CpG岛。结果显示,2组这2个基 因所有CpG岛都未发现DNA甲基化情况。结论:未发现MTHFR和MTR基因DNA甲基化改变与汉族人群 ATS相关。
  • 论著
    尚振英 ;牟英峰 ;尹一鸣 ;王丽 ;马爽 ;阚姝 ;耿德勤
    2019, 14(3): 120-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HE)中的变化及 意义。方法:随机收集198例发病6 h内到达我院并在本院完成首次CT及采血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 资料,根据发病24 h内复查CT分为HE组与无HE组。比较2组发病6 h内(T0)、6~24 h内(T1)NLR及其他 可能影响病情的临床资料。结果:198例脑出血患者,共87例出现HE(HE组),111例未出现HE(无HE组),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的性别、饮酒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肿体 积、超急性期血肿生长速度(uHG)、NLRT1、入院时血糖、住院期间外科手术率、肺部感染率、院内死亡率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T1、GCS评分、uHG是HE的独立相关因素。ROC 曲线分析表明,当 NLRT1截断值为 7.65 时,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 HE 的敏感性为 78.16%,特异性为 81.98%,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95% CI 0.798~0.907,P=0.00)。结论:自发性脑出血HE患者的NLR明显 升高,发病6~24 h内的NLR可作为HE的预测因子。
  • 论著
    沈骏;侍永伟;鞠强国;姜宇;王继升;袁颖;徐建红;周仁华
    2019, 14(3): 124-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 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抗阻训练组40例、帕金森操组40例,3组均给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抗阻训练 组和帕金森操组还分别给予抗阻训练和帕金森操康复。对3组患者分别在不同随访时间点进行帕金森评分 量表(UPDRS)、帕金森病Webster评分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分;同时使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 肌张力的变化水平。结果:3组中,抗阻训练组的UPDRS得分最高(P<0.05),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的随 访UPDRS得分逐渐增高(P<0.05)。3组4个时间点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Webster症状评分入组时最高,随 访18月水平最低(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得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 (P<0.05)。抗阻训练组和对照组各有1 例嗜睡和1例恶心患者。3组4个时间点的Ashworth量表评分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最低(均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Ashworth量表评分均可 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对照组得分最高(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 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效果优于普拉克索联合帕金森操的干预效果和单纯使用普拉克索药物 治疗的效果。
  • 论著
    李琳 ;张如旭
    2019, 14(3): 128-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因GJB1基因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X1型(CMTX1)中国汉族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和 病理特征,并进一步分析病理类型与神经电生理间关系。方法:对12个家系经过测序证实为GJB1点突变的 35例CMTX1患者的电生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来自4个不同家系4例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行超 微电镜观察。结果:GJB1基因突变CMTX1患者35例,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轻、中度减慢, CMAP波幅的减低较MNCV减慢更明显。4例患者腓肠神经病理改变均存在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减少,丛性结 构,轴索外髓鞘内间隙,未见典型洋葱头样结构。即为轴索病变同时伴有脱髓鞘病变,且以轴索病变为主。结 论:GJB1基因突变的CMTX1表现为中间型,且以轴索病变为主,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结果表现具有一致性。
  • 论著
    彭其斌;黄良珍;陈宝智;王加充
    2019, 14(3): 132-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高压氧与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 效。方法:选取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64例,接受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2组均采用 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实验组另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 2 组的疗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GC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实 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治疗2、4疗程后,实验组的GCS和MMES评分均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及神经节苷脂综合 疗法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意识恢复。
  • 综述
  • 综述
    刘远 ;叶云 ;李明超 ;张祚 ;周吉银
    2019, 14(3): 135-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G2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的前体,它们与神经细胞有突触联系。NG2胶质细胞具有高度分枝的 形态,从细胞体辐射出大量的轴突,并表达一系列复杂的电压门控通道。神经细胞-NG2胶质细胞突触在分 化为髓鞘化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及调控神经细胞网络系统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基础研究
  • 基础研究
    张向阳a ;刘世清a ;陈燕b
    2019, 14(3): 138-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对相应节段脊髓原蛋白转化酶Furin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 达的影响。方法:20只成年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损伤组15只。采用钳夹法制备坐骨神经 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取L5节段脊髓,通过蛋白印迹及免疫荧光观察Furin、BDNF的 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在损伤后第7天、第14天,BDNF和Fur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结论:Furin可能介导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BDNF上调过程。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吴强a ;吕晓影a ;张乐国b
    2019, 14(3): 140-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硫化氢(H2S)、一氧化氮(NO)、血清胱抑素C(CysC)和 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梗死组,同时 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液中Lp-PLA2、H2S、NO、CysC和Hcy的含量。结 果:与对照组相比,梗死组患者血液中 Lp-PLA2、NO、CysC 和 Hcy 显著上升,H2S 含量显著下降(均 P< 0.05)。梗死组患者随着脑梗死病灶的加大,Lp-PLA2、NO、CysC和Hcy显著上升,H2S含量显著下降(均P< 0.05)。梗死组患者随着脑梗死病灶的加大,Lp-PLA2、NO、CysC和Hcy呈明显正相关,H2S呈明显负相关。 结论:Lp-PLA2、H2S、NO、CysC和Hcy在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呈异常表达状态;且Lp-PLA2、H2S、NO、CysC 和Hcy联合检测及实时监测对于诊断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临床研究
    王清;吴松笛;职瑾;刘国正;曹欢;史亚玲
    2019, 14(3): 143-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伴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伴H型高血 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2组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 汀及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实验组增加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均治疗3月。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 Barthel 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分;检测 2 组患者血清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比较2组血压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血 压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MDA和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伴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 有效降低血液中MDA、Hcy水平,提高SOD水平,控制血压,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临床研究
    韩春玉;张拥波
    2019, 14(3): 145-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效果及转归。结果:10例患者以单侧眶周 疼痛及眼肌麻痹为临床表现,其中动眼神经受累最为常见。2例患者影像学发现海绵窦区异常。所有患者头 痛症状在激素治疗后1~2 d内迅速改善。眼肌麻痹症状恢复较慢,3例1周内缓解,5例1周至1月缓解,2例1 月至3月缓解。结论:Tolosa-Hunt综合征以头痛伴眼肌麻痹为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对诊断疾病有意义,口 服小剂量激素即可获得较好疗效,定期复查影像学及长期随访有助于除外其他病因。
  • 临床研究
    郑铮;张其梅;夏杰
    2019, 14(3): 147-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5例JME 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 及药物治疗预后。结果:15 例均有肌阵挛发作(MS);合并失神发作(AS)3 例;合并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GTCS)12例;三种发作类型均有2例;单独以肌阵挛为表现不伴有其他发作类型2例。脑电图特征是发作 间期双侧导联的 3~6 Hz 棘慢波或多棘慢波,以前头部为主。应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治疗, 发作完全控制10例,发作明显减少5例。结论:JME是一种较常见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综合征,详细询问病 史结合规范的脑电图检查可尽早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治疗预后较好。
  • 临床研究
    郑波;高文宏;陈诗师
    2019, 14(3): 149-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颅骨损伤修补术前后的颅内压变化与神经认知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6 月至2016年6月入我院行颅骨损伤修补术患者共78例,采用颅内压无创检测分析仪监测术前2 d、术后14 d 和6月的颅内压(ICP)水平,采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MSE量表评价认知功能,ELISA法检测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结果:术后认知功能障碍7例(8.97%),认知障碍组患者术 后 14 d 和 6 月的 ICP 水平低于无认知障碍组,NIHSS 评分升高,血浆 IGF-1 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骨修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颅内压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浆IGF-1水平 下调有关。
  • 临床研究
    董孟君;陈莹
    2019, 14(3): 151-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失眠症患者述情障碍的特征。方法:分别对50例中年男性失眠症患者(失眠组) 及50例健康男性(对照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进行 评估比较。 结果:失眠组TAS总分及因子Ⅰ、Ⅱ、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MMPI各临床量表中疑病、抑郁、 癔症、男性-女性化、精神衰弱平均T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TAS因子I 与精神衰弱正相关,因子Ⅱ、因子Ⅲ与抑郁正相关,因子Ⅳ与癔症正相关(r 分别为 0.012、0.045、0.049、 0.007,P<0.05)。结论:中年男性失眠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且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这两者存在相关性。
  • 临床研究
    唐本玲;沈尤兰;田雪入;唐琦;贾金华;王在斌;刘迎建;罗杨
    2019, 14(3): 153-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盐酸丁螺环酮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处于 精神分裂症临床稳定期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44例,2组均采用利培酮(4 mg/d)进行治 疗,研究组另给予盐酸丁螺环酮片(30 mg/d)进行治疗,治疗后12周及24周,对比2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 心理功能、疗效、安全性及其他指标对比。结果:2组在治疗前,认知功能评分和神经心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治疗12周和24周,研究组的认知功能评分和神经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24周后,研究组痊愈7例(15.9%),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显著进步率和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的TESS、AIMS和RSE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和24周,研究组的 PANSS 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 组的 HAMD、HAMA、CGI、GAF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培酮联合盐酸丁螺环酮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功能。
  • 临床研究
    李玉娟 ;刘鹏
    2019, 14(3): 156-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 分析4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再按是否复发分为亚组, 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BPPV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吸烟和饮酒比 例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比例较低(均P<0.05)。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率为20.2%,显著低于 女性组31.5%(P=0.033)。年龄、家族史、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与男性BPPV患者复发相关(均P< 0.05);年龄是男性 BPPV 患者手法复位后 1 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1.331,95%CI 1.015~4.072,P= 0.002)。女性BPPV患者复发亚组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比例更高(均 P<0.05);年龄、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女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2.040,95% CI 1.314~5.680,P=0.000;OR=1.375,95% CI 1.072~4.044,P=0.007;OR=1.216,95% CI 1.081~5.087,P= 0.011)。结论:不同性别BPPV患者临床特征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均存在差异。
  • 个案报道
  • 个案报道
    史哲;张洁;邢岩
    2019, 14(3): 159-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个案报道
    胡晓琴;张竞;黄明;陶维元;赵海龙;隋思倍;邓仕甜
    2019, 14(3): 161-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